《周易》疑义辩正:基于《经义述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童蒙求我

《蒙》释文“童蒙求我,一本作‘来求我’”,惠氏《周易古义》引《吕氏春秋·劝学》篇注“《易》曰:‘匪我求童蒙,童蒙来求我’”,以证经文本有“来”字。家大人曰:王弼注曰:“童蒙之来求我,欲决所惑也。”又蔡邕《处士圈叔则碑》:“童蒙来求,彪之用文。”是汉魏时经文皆有“来”字。唐释慧苑《华严经音义》卷下引《易》亦作“童蒙来求我”,与释文所载一本同。

提要

《蒙》卦辞“童蒙求我”,汉魏时经文“求”前有“来”字。

讨论

《蒙》卦辞曰:“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王念孙谓汉魏时经文皆有“来”字,唐释慧苑《华严经音义》卷下引《易》亦有“来”字。是虽未明确指出有“来”字和无“来”字二者之是非,但意思殆同于惠栋,亦以有“来”字者为是。笔者案:当以无“来”字者为是。经文“童蒙求我”与“我求童蒙”适为对文,有一“来”字则失其对矣。《子夏易传》卷一经文即无“来”字。郑玄所注《易》亦无“来”字(见王应麟辑、惠栋增补《增补郑氏周易》卷上)。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卷二不仅经文无“来”字,而且所引虞翻之解语中亦无“来”字。有“来”字之说源自陆德明。陆氏音义曰:“一本作‘来求我’。”笔者案:元董真卿《周易会通》卷二注《彖传》“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谓:“陆氏 [德明] 曰一本作‘来求我’,晁氏 [说之] 曰非。”这里,晁说之(北宋人)指出其有“来”字之非,然而惜乎犹未达一间,未能指出其非之所以然。清翟均廉《周易章句证异》卷三:“按,陆德明所言,疑是王注中语。”所疑甚是。明林希元《易经存疑》卷二有注语曰:“匪我去求童蒙,乃童蒙来求我。”无人据之以疑经文上句之原有去义之“往”字,当亦无疑于下句之原无“来”字。又案:古人,尤其是上古之人语质而简,无费辞。窃以为王弼所注本以及稍前的高诱注《吕氏春秋》所见本中之“来”字当为“求”之形近讹字,讹后复经将讹字与正字误合,遂致衍出一字。《处士圈叔则碑》句式限于四字,故又节去“我”字而作“童蒙来求”(后来,“童蒙来求”又单独成句。如唐独孤及《毘陵集》卷九《舒州山谷寺觉寂塔隋故镜智禅师碑铭》:“童蒙来求,我以意传”)。“求”可讹而为“来”,“来”亦可讹而为“求”。据《读书杂志》,《汉书·武五子传》:“朕不受献也,其令四方毋求来献。”宋祁校曰:“浙本去‘求’字。”念孙案:“浙本是也,‘求’即‘来’之误字。今作‘求来献’者,一本作‘来’,一本作‘求’,而后人误合之耳。《艺文类聚·兽部上》引此无‘求’字。《汉纪·孝元纪》、《通典·边防四》并同。《文纪》亦云:‘令郡国无来献。'”念孙彼说是,此说非。彼此观照,当可以其是而正其非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