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篇
第一章 论民生为本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
第一节 民生为本是社会建设和管理理念创新
社会建设部分内容的实施行动可以回溯到我国古代和近代。政府和民间关于慈幼、养老、振穷、恤贫、宽疾、安富、优抚、安辑流民、邻里互助的思想和行动,代表了我国古代和近代人民关于建设美好社会的初步构想和努力,但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这些朴实的社会建设思想还只能停留于浪漫主义的想象,行动还停留在对社会问题、社会疾病的补救措施,无法真正启动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建设政策和制度建设进程。在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社会学界一些学者开始了以社会建设为主题的研究。其中孙本文先生主编的《社会建设》月刊从1944年开始发行(孙本文,1944~1949),上海黄公觉主编的《社会建设》期刊(黄公觉,1933~1934),以及在福建省社会处出版的《社会建设》期刊(1942)。相关的论文专著也有一些。从文献中可以看到学者们在努力研究中国社会建设的道路。
改革开放之后的最初十年,社会学界对社会建设的研究起点高,方向新,直接关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的社会发展问题。2011年的中国社会学年会在南昌召开,大会主题为“新发展阶段: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与会800多位专家分别参加了若干社会建设主题论坛,形成了社会建设研究的新高潮。回顾十八大之前学界对社会建设的研究可以看到,学界对社会建设的界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建设,是指对整个大社会系统的建设,即对包括政治子系统、经济子系统、思想文化子系统、社会生活子系统在内的整个社会大系统的建设。狭义的社会建设被理解为促进社会进步的行动,是社会变迁。狭义的定义将社会建设视为“为适应国家由农业、农村的传统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社会的转变,适应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发生的深刻变化,积极面对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各种有利于改善民生,建立新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进步的社会行动与过程”(陆学艺,2011b)。社会建设指“在社会领域或社会发展领域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种能够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机制,并相应形成各种能够良性调节社会关系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郑杭生,2006)。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社会建设概念均突出了社会发展的意义。不足之处在于学界对社会建设的具体内容存有争议,以民生为本的事业建设为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未得到充分的认同。因为学界对社会建设的含义理解各异,所以对于社会建设应该包含哪些具体内容一直存有争议。学界的讨论是学术发展的正常现象,但要制定中国社会建设政策,就需要明确社会建设的内容和地位。
为了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大报告中把“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相并列,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江泽民,2003)。党的十七大报告正式确认了“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第一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专题(胡锦涛,2007)。中国共产党在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创新性地提出了“五位一体”布局的小康社会建设总体框架,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建设的地位与其他四个建设并列,与其他四个建设相辅相成(胡锦涛,2012)。十八大报告专门阐述了“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四位一体”扩展为“五位一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诠释,是历次党代会对社会建设论述最为丰富的一次。可见,社会建设日益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全局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建设的具体内容是民生事业的建设,包括:①建设人民满意的教育制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②建设更高质量的就业制度。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③建设好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制度,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完善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④建设整合型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要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等。⑤建设好健康保障制度。要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健全全民医保体系,促进人民身心健康,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⑥建设好社会管理制度。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社会各个单位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胡锦涛,2012)。
同时,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是多元、多层、多种力量的结合,即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在社会管理体制下,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实现社会管理创新,就要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胡锦涛,2012)。
民生为本是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社会建设内容的核心。社会建设是建设民生为本的事业。其包括的教育制度、就业机制、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健康保障是五大民生领域,保障民生事业发展的社会管理制度第一次被纳入社会建设框架,为民生为本的社会建设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为了实现社会建设以及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因此,人是社会建设的规划者,人是社会建设的工作者,人是社会建设成果的分享者。民生为本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立的原则;人的发展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核心;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是以人为本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的表现。民生为本是中国社会建设的核心理念。
民生为本理念实现的途径和保证是科学发展。科学发展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为了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是中央第一次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路,也是中央明确阐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强调各方面协调发展,不断开拓文明发展道路。民生为本的社会建设的创新发展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路相辅相成。社会建设创新发展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民生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社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