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1978~2018)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改革开放历程的回顾

与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历程相伴随的,是中外经济学家对这个成功事例的解读、思考和总结。与二十弱冠和三十而立相比,四十不惑意味着我们已经积累起丰富的史料、案例和文献,有条件更深刻地对中国经济改革进行反思与前瞻。总体来说,在掌握更完整丰富材料的基础上,可以对改革过程进行更准确的记录,或者以计量方式验证理论假说。与此同时,还需要具有比较的视角,把中国故事放在一般发展和制度变迁规律视野中,为发展经济学做出中国贡献。

值得特别强调的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打破了一系列按照西方主流经济学范式做出的预期。例如,如同“华盛顿共识”的信奉者设计出一些先验性的体制目标模式一样,简单套用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学者,也以西方经济发展经验武断地设定圭臬,以此来比照中国改革。例如,扬和克鲁格曼等遵循其一贯的理论出发点和经验方法,认为中国改革期间的增长类似于多年前他们所批评的东亚经济,具有粗放性和不可持续性,并且一而再,再而三地对中国经济做出悲观的预言如参见Alwyn Young, “Gold into the Base Metals: Productivity Growth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uring the Reform Period,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111,No.6,2003,pp. 1220-1261;Paul Krugman,“Hitting China's Wall, ”New York Times,July 18,2013。。这种判断完全无视中国所处的二元经济发展阶段特点,与他们对东亚经济的判断一样,都有失公允与准确。

中国改革从其最初起步就以渐进方式著称,由于取得了成功促进经济增长的显著效果,这种改革方式得到经济学家的普遍认同。例如,早期的观察强调了这种改革路径注重新旧衔接,如诺顿著名的新体制“从计划中生长出来”的表述Barry Naughton, Growing Out of the Plan: Chinese Economic Reform, 1978-1993,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以及研究者普遍观察到的改革的渐进性质和着眼于增量改革的特点Justin Yifu Lin, Fang Cai and Zhou Li, The China Miracl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Economic Reform(Revised Edition),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2003,p.71.,以此区别于其他前计划经济国家的转轨,如俄罗斯和波兰采取的同时推进放开价格和把国有企业私有化的“休克疗法”。

但是,现存的相关文献仍然有两个不足之处。第一,尚未认同中国渐进式改革的一般意义。许多研究过分强调中国的特殊性,认为在其他不具备相关特征的情况下,仍然推荐激进式的改革方式杰弗里·萨克斯:《贫穷的终结——我们时代的经济可能》,邹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第二,没有看到中国这种改革方式与改革出发点,即以提高全体居民的生活水平为导向的特点参见Cai Fang(ed.),Transforming the Chinese Economy,1978-2008,Introduction,Leiden · Boston:Brill, 2010。。虽然经历过收入差距的扩大,总体而言,中国城乡居民在不同时期,分别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刘易斯转折点到来后普通劳动者工资从而低收入家庭收入加快提高,以及中央和地方政府逐步加大再分配政策实施力度,分享了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成果。

本书的设计初衷便是通过全方位总结各个领域的改革,展示中国改革故事,并尝试提炼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总的思路是把消除传统经济体制对生产要素积累和配置的束缚作为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把中国资源禀赋、发展阶段从而潜在的比较优势作为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分析了促进高速发展的各种贡献因素。首先,本书介绍了宏观经济政策演进与创新,包括公共财政与财税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金融市场与金融体制改革、产品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变化等市场化改革。其次,讨论了产业、区域和要素市场发育的问题。如从劳动力市场发育与就业扩大角度回顾了共享发展过程,从产业调整与结构变化以及区域战略演变叙述了发展如何增进协调性,讲述了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及从竞争环境与企业改革观察如何坚持基本经济制度。最后,本书也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等领域,帮助读者认识中国发展的包容性,以及从科技体制改革与生产率的回顾认识中国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