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学研究(2018年第1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庄学理论

庄子(庄学)学术范式研究

胡文臻胡文臻,男,1963年11月2日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特约研究员,担任《庄学研究》主编、生态城市绿皮书主编、杜仲产业绿皮书主编。曾挂职担任蒙城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邮箱:hwzh9199@163. com。

摘要 目前,庄子(庄学)研究已经逐步形成了包括庄学“人与自然”的研究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应用理论研究体系,逐步通过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对庄学的积极意义进行了批判吸收。相关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对庄学研究有了明确的学科边界和比较成熟的学理界定。庄学研究不是新型学科,也不是老学科,而是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庄子(庄学)不是道教的教义师傅型的文化传承,庄子(庄学)是实实在在地传承几千年的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也即道家哲学文化。通过历史文献线索研究分析解读庄子文化信息具有重要意义。庄子(庄学)道家哲学文化的理论基础非常薄弱,历朝历代没有形成独立的研究体系,历朝历代统治阶级根据需要随手拈来用用,没有形成研究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庄学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尚未建立起学科范式和学术共同体。本文就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层面对庄子(庄学)的学术范式进行研究。

关键词 庄子(庄学)中国传统哲学文化


庄周出生于宋国蒙(今天安徽省蒙城县)。其著书十余万字,大多为寓言。庄周厌恶仕途,隐居著书,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世尊称为“道教祖师”“南华真人”,是“道教四大真人”之一。诸侯混战,争霸天下,庄子辞官隐居,潜心研究道学。他继承和发展了老聃的思想,与老子并称为“道家之祖”。庄子文化精髓就是把“贵生”“为我”引向“达生”“忘我”,归结为天然的道我合一。

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成书《庄子》,反映了战国时期中国的哲学思想已经发展到智慧玄远的领先水平,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后世评价庄子既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庄子》和《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笔者在蒙城挂职副县长期间有幸了解庄子传说,笔者认为,战国时期形而上学的庄子是真实存在的,但庄子的后世继承却是一条虚线,甚至是短线。

后世道教继承道家学说,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老庄学派取代黄老学派成为道家思想的主流。对于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庄子其人被神化,并被奉为神灵。唐玄宗天宝元年二月,庄子被封为“南华真人”,后人即称之为“南华真人”,被道教隐宗妙真道奉为开宗祖师,并被视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宋徽宗时被封为“微妙元通真君”,所著《庄子》一书也被诏称为《南华真经》。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深远影响。陈业新编《中华国粹经典文库——庄子》,湖北辞书出版社,2004。

笔者非常欣赏蔡志忠先生的经典漫画系列作品。《蔡志忠经典漫画系列》透露了蔡志忠先生对古代先贤智慧深刻的理解。执笔30余年,蔡志忠作品以浅显易懂的白话和漫画形式,超越语言与文字的隔阂,替这些经典作品做了恰当的诠释。

蔡志忠说,我没有宗教,我12岁就知道神是人创造的,没有天堂、没有地狱、没有前生、没有来世。我开始画诸子百家就是计划好的东西,会通过漫画把它画出来。当我画《庄子》的时候打了草稿,主编看的时候说这个一定大卖,我说当然了,哲学这么好看,这么简单易懂,这是有关我们一生的问题,有关人这一辈子到底要干什么,人生的哲理到底是什么,物理也是这样的。把这样的东西通过漫画画出来当然是非常好的。我的书卖了40多个国家,用20几种语言出版,卖了4000万本,那个不是因为他是蔡志忠画的,也不是因为他是庄子、老子、孔子、孟子。到旧金山书店里面看,有英文版的《庄子》《老子》,还有《孙子兵法》,最重要的因为它们就是漫画。中国连续推出的“国学”文化传承活动,使庄子研究和关注庄子文化的活动在最近几年不断升温。

通过粗线条梳理,常有好事者研究和推想,假设庄子生活在今天,庄子仍然坚持自己的活法,并把他的那些古怪诡异的思想用现代人听得懂的语言说出来,人们的第一反应是拒绝的,没有人会喜欢他。因为时代不同。

另一个相反的问题是,假如距今2000多年的庄子穿越到现代,那么他是否会欣赏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呢?是否会因为人们对他的尊敬而感到欣慰呢?庄子是否会真正喜欢那些以“逍遥游”来追求生活的人们呢?几乎是不可能的。

庄子经历了刀光剑影,但没有看到高科技武器。庄子的生活环境是由其性格决定的,在骨子里他是一个逍遥的与现实格格不入的时代先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庄子研究的首要哲学问题,从其《逍遥游》中的对话可以看出,庄子对人与人的关系首先判断为有无远大志向问题。例如,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意思是,蝉和小斑鸠鸟讥笑大鹏说,我们奋力向上飞,碰到榆树和檀树就停了下来,有时飞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飞到九万里去南海呢?到附近郊区去的人,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食,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去百里外的人,带的吃的太多,用一天一夜的时间来舂米准备干粮;去千里外的人,要带够三个月多的食品。蝉和小斑鸠这两只小虫、鸟又会知道什么呢。

大家设想,如果把近30年来中国的发展交给哲学家庄子来评价,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庄子是2000多年前的哲学家,2000多年后社会发展水平远远超越了庄子时代。

今天我们研究庄子,其目的就是通过《庄子》认识了解庄子,了解在那个时代庄子没有实现目标的原因,就是社会生态环境非常糟糕,战乱四起,民不聊生、没有好的国家制度和老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环境。由此,我们来看,庄子对人与自然的哲学思考命题一直延续并影响着今天的社会发展。

我们先撇开庄子的性格命题“怪人和圣贤人”之辨。用社会生活中的生存法则来看,关于我们所追求的功名富贵、生老病死、社会贡献等与每个人命运有关的问题,用庄子的思想来解释,大多有悖于生活“常理”。关于人与社会的哲学问题,庄子是基于当时的社会动乱情况和人情世故状况的基础上,总结出时势已逐渐由浊世、衰世进入战乱时代。刘向在《战国策》中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这个时代:“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湣然道德绝矣。”战国后期,统治者更是“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因此,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利害关系,庄子敢于批判“潜规则”并拒收官员之礼;直面评价“明规则”并明确指出统治者更是“贪饕无耻,竞进无厌”,他的言辞就是锋利的宝剑,剑剑穿透人与社会的体系。

庄子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哲学思考,在当时那个时代,具有深远的意义,庄子是非常伟大的思想家、智慧家。今天研究庄子,不是研究那个时代的庄子本人,而是要研究庄子思想的影响力、庄子思想中的社会发展信息。庄子(庄学)的研究工作始于庄子去世后,首次由洛阳人西晋玄学家郭象所著《庄子注》,是古代最权威的研究庄子(庄学)的记载。郭象的著作,流传至今最为重要的就是《庄子注》。这部书流传下来,在中国古代成为《庄子》的标准注解,它是代表玄学发展第三阶段的最后体系。郭象《庄子注》是文学史上的一桩公案。后来,刘文典写了《庄子补正》,马叙伦、王叔珉写了《庄子义证》,陈鼓应著有《庄子今注今译》,以及现代张松辉有《庄子研究》。

自郭象的注解延续以来,庄子研究开始受到学者的关注,1000多年来,庄学研究断断续续,随着社会发展,庄子的哲学文化思想得到不同形式的阐释,庄子的哲学思想内涵不断丰富和充实,很多专家学者对庄学以及庄学带动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研究。但到目前为止,庄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的定义还没有形成共识。庄子是道家者,或者庄子是道教者成为研究重点。

关于庄子(庄学)文化哲学思想以及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庄子文化产业不能成为一个充满争议的哲学文化概念,必须解决,笔者试提出以下研究要点,供大家参考。

一是,明确庄子(庄学)研究道家文化思想史;二是,庄子(庄学)文化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三是,研究形成庄子(庄学)的理论体系和学科范式;四是,研究确定庄子(庄学)文化哲学与文化产业的学术规范和价值取向。

随着认真学习十九大报告精神的深入开展,庄子(庄学)文化哲学与文化产业理论研究向纵深方向和广域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界的普遍重视。

一 庄子(庄学)研究道家文化思想史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016年4月,全国宗教工作会议指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

“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写入了党的十九大报告,这是研究者理论和指导思想的创新,也是我们应认真研究的领域。在庄子(庄学)研究方面,我们必须要有十分清晰的思路,庄子不是外来宗教,也不是外来宗教思想,庄子(庄学)是实实在在的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是道家。同时,我们更要非常明确地研究和引导大众,庄子(庄学)研究既不是道教的教义,也不是道教的外衣,道家与道教是两个概念。在现实研究和实践中不能将“道家”“道教”混为一谈。只有做到研究有区别,才能做到研究有融合。

庄子的历史文化地位,与道教的关系,从道教的角度来看,“三清”中的太上老君降生成为老子,而不是“老子”被尊为“三清”,这是认为庄子是道教一脉的学者必须注意的问题。如果用“人造神”的观点去理解道教,这是不对的,如果从神灵降为道教至尊的观点来理解也是错误的。那么如何理解道教呢,笔者注意到,道教的法脉比佛教还多,其特点是各修各道。尊敬庄子的还有妙真道一脉,众所周知,历史上正一道和全真道最终成了世俗界的道教主流,其实有学者认为,各法脉仍在不断流传,只是不显于世而已。况且道教之尊奉和其他教派也不同,其他多做神灵解,而道门多敬奉祖师,即使有供奉神灵的情况,也只是以其为护法或者法主。本刊研究的是庄子道家文化哲学思想,不是研究道教,这是基本原则。

我们还要明确认识道家与道教的关系。有些人将庄子与宗教和道教联系在一起,这是不科学的。道家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道教门徒却追求的是长生不老之术,这是道家与道教的区别。

同时,在新时代的学术研究创新时期,要谨防个别传布道教的人员曲解道家文化思想,走到哪说到哪,迷惑群众,甚至迷惑干部。道教中的一些文化有积极的一面,但是,有些地方出现了小学生穿上道教服装参加带有明显宗族势力色彩的祭祀仪轨活动,这种现象需引起高度重视。因为,这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因此,我们提倡研究宗教文化,提倡宗教的中国化发展,完全是基于宗教文化中存在积极的、有正面教育意义的文化。当前一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家族势力化发展的、打着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旗号的伪文化分子伪装成积极正面的文化思想者,这一点应当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就拿庄子道家是道教的源头文化来说,老子和庄子应该是道家的两大宗师,可是他们两人的地位却有人为的贵贫之别。老子被奉为“太上老君”,居于道家顶级神仙的行列,而庄子只被奉为“南华真人”,威望也不高,没有特殊地位。

俗话说,道上走一走,就知老庄谁了了。太上老君的神位在寺庙中非常普遍,而南华真人的位置却难觅踪迹。古人将老庄并称为道家,说明老子与庄子的思想有相同之处,但也有很大差别。道教是以门徒为主要传布渠道,道家的特征却是对封建官府的批判和追求自然逍遥的生活,这是主要的区别。之所以有道教,是因为统治者抬高了儒家,使得在庙堂之上的道家流落民间,而道家的一些人物并不愿意就此沦落,于是有张道陵这些杰出的道家人物创立了道教,以存道家法脉。因为道教面向的主要是民间,信众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而庄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对普通百姓而言并不很熟悉,所以张天师创立的五斗米道主要取法于老子的思想,把老子当成道教的祖师供上神坛。

国内的学者有时候会过分强调道家与道教的关系,特别是不加区别地强调传承庄子文化,而忽视了道家文化已经实现了2000多年的中国化,道家文化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道家文化是区别于宗教的中国文化,有积极的正面作用,比如,庄子文化特征就是提倡“和”文化,影响至今。

庄子提出以“和”为主的社会和谐思想和修养方法,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谐社会规律性的传统认识,具有积极的研究意义。今本《庄子》32篇中明确提及“和”字的有57处。庄子认为,“和”是天德、天道的本性,是万物生成的缘由。庄子还借用“和”的意义,表述一种和谐、融合、顺应、互通的社会生活环境,涉及自然顺畅、家庭和美、人际交流、社会和谐、人体调适、环境美化等多方面的内容。

二 庄子(庄学)文化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笔者认为,对庄子(庄学)进行义理分析和文化符号解读是研究庄子(庄学)哲学和传统文化的基本问题。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庄子》共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七篇为内篇;《骈拇》《马蹄》《胠箧》《在宥》《天地》《天道》《天运》《刻意》《缮性》《秋水》《至乐》《达生》《山木》《田子方》《知北游》十五篇为外篇;《庚桑楚》《徐无鬼》《则阳》《外物》《寓言》《让王》《盗跖》《说剑》《渔父》《列御寇》《天下》十一篇为杂篇。传统认为,内篇是庄子本人的作品,外篇和杂篇兼有庄子的门徒或后学所作。

从众多学者撰写的有关庄子的文章来看,大多涉及《逍遥游》《齐物论》,其他则相对较少。纵横查比,对于庄子(庄学)进行义理分析和文化符号解读应该是研究庄子(庄学)哲学思想和传统文化的主要命题。例如,研究《养生主》的传递信息、《人间世》的表达文化、《德充符》的文化符号等。从基础分析研究开始,通过研究庄子文化思想,产生带动区域文化产业的基础理论研究,通过对庄子文化影响力的思考,提升庄子文化产业的实践发展路径,从《田子方》《知北游》到《外物》《寓言》《让王》《盗跖》等文化信息脉络研究,逐步解读出《大宗师》《应帝王》等庄子内篇的文化精华和庄子文化发展信息脉络。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积极探索研究,为庄子文化传承发展、带动区域文化产业的实践提供扎实的学理依据,从而构建起中国庄子(庄学)研究的传统文化信息脉络和庄子哲学文化轨迹演变。

三 研究形成庄子(庄学)的理论体系和学科范式

综观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理论研究成果,可以将研究大致分为两个基本类别:传统文化分析理论研究和传统文化传承信息解读应用实践研究。前者侧重从人类历史发展、文化学、人类学等角度对庄子文化进行梳理,后者侧重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管理、生态、环境、艺术等的角度研究庄子文化的信息符号。

庄子(庄学)研究范式是一门创新的学科,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方法论,庄子(庄学)研究本身就是一门学科。笔者建议确定研究范式,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庄子(庄学)研究范式是现代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是现代化进程中学科成熟的标志。因为,如果一门学科有5家以上的研究人员形成了共同的研究范式,那么这个学科才能从前一般研究时期进入学科范式的科学时期。

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中指出,取得一种范式,取得范式所容许的那种更深奥的研究,是任何一门科学领域的发展达到成熟的标志。

庄子(庄学)研究已经具备了常规科学研究的条件。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庄子文化是建立在庄子独创的文化符号、文化信息等研究成果基础上的成果,这些年来的科学成果,具备了今天以庄子(庄学)研究的传统文化脉络信息研究的创新范式共同体,这是国内外学者的共识成果。库恩提到的“范式”“科学共同体”“常规科学”“范式转换”等经典概念,对于庄子(庄学)研究梳理分析与解读庄子文化符号信息轨迹,探索构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庄子(庄学)研究学科理论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

四 研究确定庄子(庄学)文化哲学与文化产业的学术规范和价值取向

《庄学研究》集刊提出的学术规范,本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是要站在新时代发展的角度探讨的哲学文化传承问题,而不是一种简单的庄子文化符号信息问题。笔者提出,《庄学研究》集刊的“学术规范化”尚处在“分析解读”的基础水平上,也许有很多专家不同意,笔者的目标是,加快建成一种新的学术规范和价值取向的范式。

首先,建立高水平的研究方法标准。研究庄子文化既要有质量第一的普遍标准,又要在不同的分析解读庄子、研究庄子文化知识的形式中优化不同的标准。这是研究庄子(庄学)的基本分析解读原则。否则,研究庄子文化就会失去方向。每一种知识都有其自身的特征、检验标准和价值观。以实证经验性知识研究分析庄子文化,必须以分析技术入手,以解读真相为检验标准,并以认识事实真相为庄子基本伦理的“正向导向性文化信息”。

其次,建立严谨的学术研究标准。庄子文化的学术性与应用实践性特征均比较显著。学术标准化包括庄子文化研究对象的标准化和解读标准化。在研究中,对分析的模型化、归纳的计量化及推论的逻辑化进行研究,应该是相对科学的。有个别学者,对提出研究标准化非常反感,认为标准化不伦不类,标准化与学术思想成就、社会价值不能等同,从庄子文化研究来看,构建一套严谨的庄子分析解读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标准是一种技术作业规程,研究人员必须学会掌握研究标准,否则就失去了方向。

最后,建立高层级研究咨询。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5年来,笔者感受最深的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更加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观察、阐释和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庄子(哲学)研究也要坚持问题导向。《庄学研究》集刊是以智库产品来提供解决庄子学术问题和应用实践问题的方案,这是笔者建议发展的方向。庄学研究也要结合地方政府、社会和市场关注的问题来研究问题。要自觉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思考和谋划,善于抓住既具有真正决策参考价值又兼具社会普遍价值意义的问题,提供有坚实学理支撑的对策研究咨询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