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懂区块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区块链的出现和发展

要点一:区块链的产生及发展情况

一、区块链的产生

1.非对称加密

今天,区块链能发展到火热的程度,大多还要归功于非对称加密技术的发明。1976年美国学者迪梅(Dime)和亨曼(Henman)为了解决信息公开传送和密钥管理问题,便提出一种新的密钥交换协议,允许在不安全的媒体上的通讯双方交换信息,保证信息的安全性,这就是非对称加密技术。

加密,其实最早是从密码锁开始的。众所周知,一把锁只能对应一把钥匙,只要有锁,就能想办法做一个打开它的钥匙,这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对称加密。而非对称加密简单理解就是,给你一把锁,能够打造多把钥匙,但只有手里唯一的一把钥匙可以打开,这就是非对称加密。这里的锁头就是非对称加密中通过公钥加密产生的密文,而钥匙就是非对称加密中的私钥。

2.乔姆盲签名(数字签名)

既然非对称加密可以保证秘密不被解密,为何还要使用到数字签名?读了下面这个故事,就会明白非对称加密中数字签名不可或缺。

在中本大学的课堂,中本明和中本丽通过非对称加密技术在课堂上传小纸条相互示爱,但传纸条的过程中要经过中本聪之手。中本聪很喜欢中本丽,虽然不知道他们说什么,但却能够破坏他们的感情,让自己有机可乘。

问:中本聪不知道纸条上写的什么,怎么破坏他们的感情?中本聪虽然不知道纸条上写的是什么,但中本丽的公钥是公开的。当中本明将小纸条传给中本聪的时候,中本聪就果断地把小纸条毁掉,然后用中本明的公钥重新写了一张纸条传给中本丽,如此就能达成离间的目的了。

为什么能造成这种结果?因为中本丽的公钥是公开的,谁都可以给她发消息,但中本丽本人却不知道是谁发的。如何让中本丽既能收到消息又能知道是谁发的消息?答案就是,合理使用数字签名。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数字签名的面纱。

中本明将密文用自己的私钥加密,然后分成两份,把两份密文都发给中本丽。前一个密文,中本丽通过自己的私钥,就能看到上面的内容;后一个密文,中本丽通过中本明的公钥解密第二个加密串,如果解密后的结果和第一个密文一模一样,就可以确定是中本明发的消息了,这就是数字签名。

3.拜占庭将军问题的解决

拜占庭将军的故事大概内容如下:

拜占庭帝国即中世纪的土耳其,拥有巨大的财富,周边10个邻邦垂涎已久,想要侵占为己有。可是,拜占庭高墙耸立,固若金汤,任何单独的邻邦都无法成功入侵。任何单个邻邦入侵,不仅会失败,还可能被其他9个邻邦入侵。

拜占庭帝国的防御能力非常强,至少需要一半邻邦同时进攻,才可能攻破。然而,如果其中一个或几个邻邦虽然决定一起进攻,但实际过程中却出现了背叛,入侵者也可能被歼灭。于是,各方都小心行事,不敢轻易相信邻国。

这就是拜占庭将军问题,如何来解决?

这个问题困扰了很多科学家,有人觉得,可以用口头信息来解决,但口头协议并不能明确消息来源者是敌是友,即消息不可追溯,即使信息不一致,也很难找出叛徒。有人觉得,可以用书信协议进行传达,将军都有自己的签名,但当时的通信工具只有马匹,签名还可能被造假,最重要的是,异步书信,各将军很难达成一致,非常耗费时间。

在这个由互不信任的国家构成的P2P网络(分布式网络)中,必须一起完成,才能获得最大利益,如何达成共识也就变成了难题。随着历史发展,2005年哈克芬尼提出了可重复使用的工作量证明机制(RPOW)。哈克芬尼和中本聪是合作伙伴,受到哈克芬尼的启发,中本聪发明了工作量证明(POW),利用新币发行的刺激机制,解决了拜占庭将军问题,漂亮地实现了公开网络上的信任机制问题。

那么,什么是工作量证明(POW)?打个简单的比方,中本聪给十位将军出了一道数学题,各位将军花时间去解答,谁先找到答案,就能通过非对称加密技术去找其他将军验证,只要有50%以上的将军通过了验证,就能达成共识。通过这种方式,拜占庭将军问题被解决了。

4.密码朋克

说到比特币的起源,就不得不谈到一个神秘团体:密码朋克。这个团体是密码天才的松散联盟,基于区块链思想的第一个应用——比特币,就是在这里产生的。

密码朋克是数字货币最早的传播者,在其邮件组中总会出现关于数字货币的讨论,一些想法甚至还会付诸实践。其实,比特币并不是数字货币的首次尝试,据统计,在比特币诞生之前,失败的数字货币或支付多达数十个,正是这些探索为比特币的诞生提供了大量可借鉴的经验。

2008年10月31日,在一个普通的密码学邮件列表中,几百个成员收到了一个名叫中本聪的人的电子邮件:“我一直在研究一个新的电子现金系统,这完全是点对点的、无需任何可信的第三方。”然后,他将收件人引向一个白皮书,其中描述了一个新的货币系统。同年11月16日,中本聪发布了比特币代码的先行版本。

2009年1月3日,中本聪在一个小型服务器上挖出了比特币的第一个区块——创世区块,并获得了首批挖矿奖励50个比特币。在创世区块中,中本聪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财政大臣站在第二次援助银行的边缘这句话是当天《泰晤士报》的头版的标题。”将这句话写进创世区块,不仅清晰地展示了比特币的诞生时间,还暗含着对旧有体系的嘲讽。

其实,加密数字货币并不是什么新概念,过去很多人都试图打造这样的系统,但都失败了。如何来证明比特币比之前的尝试更好?当时,即使在密码朋克内部,多数人也对中本聪的系统没抱太多的希望。而事实上,中本聪却通过一个天才的发明——区块链,扫清了创造加密数字货币的最后障碍。

从上面区块链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区块链的发展并不是一日之功,而是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沉淀和积累。

二、国外区块链产业现状

国际上关于区块链的研究与应用表现出联盟化、金融级、全盘布局的特点,主要参与对象既有大型商业银行、银行卡组织,也有科技公司、咨询公司,目的是为了对金融基础设施进行优化和重构。

国际主要联盟以R3CEV公司为主导,全球主要银行财团共同参与,目前成员机构数量超过70家,除了一批国内金融机构相继加入外,也有个别金融巨头退出。2016年11月,R3联盟8家银行成员对英特尔区块链平台进行了测试;12月初,为了增加联盟的影响力和完善公司的区块链项目,R3公开发布了分布式账本平台Corda源代码。

金融机构与区块链科技公司合作,协助业务设计和开发。

为了有效减少支付清算成本、加快清算速度、保证资金,安全瑞士银行、德意志银行、桑坦德银行、纽约梅隆银行和ICAP与区块链企业ClearmaticS共同发行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新型USC代币(Utility Settlement Coin),用于金融市场交易结算和清算;三菱东京日联银行与IBM进行区块链合同管理试验,利用区块链技术开展与合作伙伴签署合同时的设计、运营和执行;富国银行与澳新银行合作开发区块链平台,创建和共享大量关系银行账户,提高了跨境关系银行的支付和结算速度。

同时,传统科技公司和咨询公司展开了对区块链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为了增强合作的基础和吸引力,部分企业还将区块链源代码开源。比如:为了提供金融级别的区块链解决方案,推进区块链行业标准形成,IBM以Open Block Chain为基础,通过Linux基金会发起了开源项目HyPerLedger;R3向全球公开发布了分布式账本平台Corda源代码,并在Corda.net网站为开发者和爱好者提供补充材料。

要点二:区块链发展的六个阶段

区块链是由一系列技术实现的全新去中心化经济组织模式,2009年比特币系统构建,2017年成为全球经济热点。为了方便理解区块链的历史与趋势,我们可以将其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

1.技术实验阶段(2007—2009年)

为了用一系列技术创造一种新的货币——比特币,化名中本聪的比特币创始人从2007年开始了探索,2008年10月31日发布了《比特币白皮书》,2009年1月3日比特币系统开始运行。支撑比特币体系的主要技术包括:哈希函数、分布式账本、区块链、非对称加密、工作量证明,这些技术构成了区块链的最初版本。从2007年到2009年年底,比特币的参与者和实验者都很少,相关商业活动还没有真正开始。

2.极客小众阶段(2010—2012年)

2010年2月6日诞生了第一个比特币交易所,5月22日有人用10000个比特币购买了2个披萨。2010年7月17日著名的比特币交易所Mt.gox成立,比特币真正进入了市场。可是即便如此,能够了解到比特币,从而进入市场中参与比特币买卖的,依然是狂热于互联网技术的极客。他们在Bitcointalk.org论坛上讨论比特币技术,在自己的电脑上挖矿,在Mt.gox上买卖比特币。仅用了四年时间,一些技术宅就摇身变成了亿万富翁。

3.市场酝酿阶段(2013—2015年)

在这个阶段,大众开始了解比特币和区块链,但还没有普遍认同。2013年年初比特币的价格是13美元,金融危机中,塞浦路斯政府关闭银行和股市,比特币价格飙升。4月最高到266美元;8月20日德国政府确认比特币的货币地位;10月14日中国百度开通比特币支付;11月美国参议院听证会明确了比特币的合法性;11月19日比特币价格达到1242美元。可是,区块链依然不具备进入主流社会的经济基础,随着中国银行体系遏制、Mt.Gox的倒闭等事件的触发,比特币价格持续下跌,2015年年初跌至200美元以下。

4.进入主流阶段(2016—2018年)

这一时期,世界主流经济不确定性增强,具有避险功能的比特币开始复苏,市场需求增大,交易规模快速扩张。虽然中国市场受到政策的严厉遏制,但韩国、日本、拉美等市场快速升温,比特币价格飙升至2017年年底的20000美元。比特币的造富效应,带动了其他虚拟货币及各种区块链应用的大爆发,出现了百倍、千倍甚至万倍增值的区块链资产,受到了全球追捧,比特币和区块链彻底进入了全球视野。

5.产业落地阶段(约2019—2021年)

在市场狂乱之后,2018年虚拟货币和区块链会在市场、监管、认知等方面进行调整,回归理性。2017年造富效应和区块链理想造就的众多区块链项目中,大部分会随着市场的降温而消亡,小部分会坚持下来。2019年这些项目将会初步落地,但依然需要经过几年的市场检验。到2021年,在区块链适宜的主要行业领域一些企业会稳步发展起来,加密货币会得到广泛应用。

6.产业成熟阶段(约2022—2025年)

各种区块链项目落地见效,进入激烈而快速的市场竞争和产业整合阶段,三五年后会形成一些行业龙头,完成市场划分,区块链产业格局基本形成,相关法律法规基本健全,区块链对社会经济各领域的推动作用快速显现,加密货币成为主流货币,区块链在全球范围内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要点三:区块链的发展历程

区块链1.0:比特币得到广泛应用

区块链1.0是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应用,场景主要包括支付、流通等货币职能,比特币是区块链1.0的典型应用。

目前,区块链技术最广泛、最成功的运用是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由于去中心化信用和频繁交易的特点,使得其具有较高交易流通价值。自比特币诞生以后,已经陆续出现了数百种的数字货币,围绕着数字货币生成、存储、交易形成了较为庞大的产业链生态。以比特币为例,参与机构主要可分为基础设施、交易平台、ICo融资服务、区块链综合服务等四类。

区块链1.0的典型特征如下:

一是以区块为单位的链状数据块结构。区块链系统各节点通过一定的共识机制选取具有打包交易权限的区块节点,该节点需要将新区块的前一个区块的哈希值、当前时间戳、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有效交易及其梅克尔树根值等内容打包成一个区块,向全网广播。由于每个区块都与前续区块通过密码学证明的方式链接在一起的,当区块链达到一定的长度后,就要修改某个历史区块中的交易内容,必须将该区块之前的所有区块的交易记录及密码学证明进行重构,如此就有效实现了防篡改。

二是全网共享账本。在典型的区块链网络中,每个节点都能存储全网发生的历史交易记录账本,对个别节点的账本数据的篡改、攻击,都不会影响全网总账的安全性。此外,由于全网的节点是通过点对点的方式连接起来的,没有单一的中心化服务器,因此不存在单一的攻击入口。同时,全网共享账本这个特性也使得防止双重支付成为现实。

三是非对称加密。在典型的区块链网络中,账户体系由非对称加密算法下的公钥和私钥组成,如果没有私钥,就无法使用对应公钥中的资产。非对称加密采用两套密钥,每个用户都有两个密钥:公钥和私钥。两个密钥互相匹配,公钥对外公开,私钥用户本人持有。通信时,发信方使用收信方的公钥进行加密,收信方一旦收到信,公钥就失效,只有私钥才能解密。基于这种算法,区块链通信无法被篡改,因而是安全的。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加解密都很快,只要密钥一致,就能立刻实现数据解密。但也存在缺点,加密数据容易篡改和破解。

四是开源的源代码。区块链网络中设定的共识机制、规则等都可以通过一致的、开源的源代码进行验证。

比特币有着巨大的革命性的意义,没有区块链技术保障、没有法律保障的货币,是无法依靠数学算法在世界上通行的。货币是主权的象征,背后必定有法律、政府来背书的,各国都是这样,比特币没有这种背书,只是靠数学的算法来实现,所以技术上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区块链2.0:数字货币与智能合约结合

区块链2.0是数字货币与智能合约的结合,能够让金融领域更广泛的场景和流程进行优化。

利用区块链技术来转换不同的资产,不仅仅是比特币通过转让来创建不同资产单元的价值。让所有的金融交易都可以被改造成在区块链上使用,包括股票、私募股权、众筹、债券、对冲基金和所有类型的金融衍生品,如期货、期权等。

区块链应用于金融领域有着天生的绝对优势,主观来看,金融机构在区块链应用的探索上意愿最强,需要使用新技术来提高运营效率,需要降低成本来应对整个全球经济当前现状。客观来看,金融行业市场空间巨大,些许的进步就能带来巨大收益。

金融行业是对安全性、稳定性要求极高的行业,如果区块链在金融领域应用得以验证,必然会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迅速在其他行业推广。在金融领域,除去数字货币应用,区块链也逐渐在跨境支付、供应链金融、保险、数字票据、资产证券化、银行征信等泛金融领域开始了应用。

1.跨境支付

该领域的痛点在于到账周期长、费用高、交易透明度低。以第三方支付公司为中心,完成支付流程中的记账、结算和清算,到账周期长,比如跨境支付到账周期在三天以上,费用较高。以PayPal为例,普通跨境支付交易手续费率为4.4%+0.3美元,提现到国内以美元进账,单笔一次35美元,以人民币进账1.2%的费用。

区块链去中介化、交易公开透明和不可篡改的特点,没有第三方支付机构加入,缩短了支付周期、降低费用、增加了交易透明度。在这一领域,RiPPle支付体系已经开始了实验性应用,主要为加入联盟内的成员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外汇转账方案。国内金融机构中,招商银行落地了国内首个区块链跨境支付应用,民生银行、中国银联等也在积极推进。

2.数字票据

该领域痛点在于三个风险问题:

(1)操作风险:由于系统中心化,一旦中心服务器出问题,整个市场瘫痪。(2)市场风险:根据数据统计,2016年涉及金额达到数亿以上的风险事件就有七件,涉及多家银行。(3)道德风险:市场上存在“一票多卖”、虚假商业汇票等事件。

区块链去中介化、系统稳定性、共识机制、不可篡改的特点,减少了传统中心化系统中的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和道德风险。

目前,国际区块链联盟R3联合以太坊、微软共同研发了一套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商业票据交易系统,包括高盛、摩根大通、瑞士联合银行、巴克莱银行等著名国际金融机构加入了试用,并对票据交易、票据签发、票据赎回等功能进行了公开测试。与现有电子票据体系的技术支撑架构完全不同,该种类数字票据可在具备目前电子票据的所有功能和优点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区块链技术的优势,是一种更安全、更智能、更便捷的票据形态。

国内,浙商银行上线了第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移动数字汇票应用,央行和恒生电子等也在测试区块链数字票据平台。

3.征信管理

该领域的痛点在于:数据缺乏共享,征信机构与用户信息不对称;正规市场化数据采集渠道有限,数据源争夺战耗费大量成本;数据隐私保护问题突出,传统技术架构难以满足新要求等。

在征信领域,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去信任、时间戳、非对称加密和智能合约等特征,在技术层面保证了可以在有效保护数据隐私的基础上实现有限度、可管控的信用数据共享和验证。国内目前中国平安在开展区块链征信方向的探索,创业公司如LinkEye、布比区块链等也在这一领域进行尝试。

4.资产证券化

这一领域业务痛点在于:底层资产真假无法保证;参与主体多、操作环节多交易透明度低出现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造成风险难以把控。数据痛点在于各参与方之间流转效率不高、各方交易系统间资金清算和对账往往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资产回款方式有线上线下多种渠道,无法监控资产的真实情况,还存在资产包形成后,交易链条里各方机构对底层资产数据真实性和准确性的信任问题。

区块链去中介化、共识机制、不可篡改的特点,增加数据流转效率,减少成本,实时监控资产的真实情况,保证交易链条各方机构对底层资产的信任问题。

在所有交易所中,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表现最为激进。其目前已正式上线了FLinq区块链私募证券交易平台。此外,纽交所、澳洲交易所、韩国交易所也在积极推进区块链技术的探索与实践。国内多家金融机构、百度、京东、蚂蚁金服等也在积极推进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其中百度金融先后与华能信托、长安新生等落地了国内首单区块链技术支持证券化项目和区块链技术支持交易所ABS项目。

5.供应链金融

这一领域的痛点在于融资周期长、费用高。以供应链核心企业系统为中心,第三方征信机构很难鉴定供应链上各种相关凭证的真伪,造成人工审核的时间长、融资费用高。

区块链去中介化、共识机制、不可篡改的特点,不需要第三方征信机构鉴定供应链上各种相关凭证的真实性,降低融资成本、减少融资的周期。

易见股份与IBM合作发布了国内首个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服务系统“易见区块”;宜信、点融网与富金通、群星金融等机构也推出了相关应用。

6.保险业务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未来关于个人的健康状况、事故记录等信息可能会上传至区块链中,使保险公司在客户投保时可以更加及时、准确地获得风险信息,从而降低核保成本、提升效率。区块链的共享透明特点降低了信息不对称,还可降低逆向选择风险;而其历史可追踪的特点,则有利于减少道德风险,进而降低保险的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

目前,英国的区块链初创公司Edgelogic正与Aviva保险公司进行合作,共同探索对珍贵宝石提供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保险服务。国内的阳光保险于2016年采用区块链技术作为底层技术架构,推出了“阳光贝”积分,成为国内第一家落地区块链应用的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众安保险、中国人寿等多家保险公司也在推进区块链技术应用落地。

区块链3.0:泛行业去中心化应用

区块链3.0应用是超越货币和金融范围的泛行业去中心化应用,特别是在政府、医疗、科学、文化和艺术等领域的应用。尽管区块链技术还存在可扩展性、隐私和安全、开源项目不够成熟等问题,但是已有的应用充分证明了区块链的价值。未来一段时间内,随着区块链技术不断成熟,其应用将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

1.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随着区块链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将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创造新的机遇。例如,随着万向、微众等重点企业不断推动BaaS平台的深入应用,必将带动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发展。这样的机遇将有利于信息技术的升级换代,也将有助于推动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2.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随着区块链技术广泛应用于金融服务、供应链管理、文化娱乐、智能制造、社会公益以及教育就业等经济社会各领域,必将优化各行业的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协同效率,进而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供系统化的支撑。例如,随着区块链技术在版权交易和保护方面应用的不断成熟,将对文化娱乐行业的转型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培育新的创业创新机会

国内外已有的应用实践证明,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大规模协作的工具,能推动不同经济体内交易的广度和深度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并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例如,万向将结合“创新聚能城”建设,构建区块链的创业创新平台,既为个人和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提供平台支撑,又为将来应用区块链技术奠定了基础。可以预见的未来是: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广泛运用,新的商业模式会大量涌现,为创业创新创造新的机遇。

4.为社会管理和治理水平的提升提供技术手段

随着区块链技术在公共管理、社会保障、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土地所有权管理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成熟和深入,将有效提升公众参与度,降低社会运营成本,提高社会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对社会管理和治理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蚂蚁金服将区块链运用于公益捐款,为全社会提升公益活动的透明度和信任度树立了榜样,也为区块链技术用于提升社会管理和治理水平提供了实践参考。

要点四:区块链的百链竞发

一、区块链,百链竞发

公有链又分为水平链和垂直链,各链条纵横交错,共同竞发。

每条水平公链,都是未来世界中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也是未来信用社会的基石。

每条垂直公链,都是一个独立品牌的通证经济体,拥有自己的通证本位币(或称为加密代币)以及多阶、多维、多态的通证、拥有自己社群独有的治理理念、治理机构和治理体系。伟大的通证经济体,通常也是诞生于某一款简单和能抓准用户痛点的杀手级应用。

公链是重大的基础设施,且是未来信用社会的基石,未来必然会获得井喷式发展。

二、区块链发展前景

1.区块链技术将与传统中心化系统相互结合补充

区块链技术并非要简单取代传统金融的中心化业务系统,但其分布式、开放型的属性确实对传统金融的模式造成了影响,甚至是冲击。从现有区块链技术方案和研究计划看,传统金融机构并未完全放弃传统中心化系统,区块链系统与现有处理系统并行及整合,更多作为补充和新的尝试。在特定业务场景中采用区块链技术,有助于提升系统技术能力,培育更好的业务生态,创造出运营与监管创新机会。

2.区块链应用将在范围可控、风险可控前提下开展

有别于互联网金融从野蛮生长、风险蔓延到严厉整治的过程,区块链应用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将在一个范围可控、风险可控的良性环境中发展,英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地飞等建立的“沙箱机制”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思路,即在受限的安全环境中运行应用程序,通过限制授予应用程序的代码访问权限,为一些来源不可信或无法判定应用效果的程序提供实验环境。通过沙箱,一方面鼓励金融创新在可控范围中形成快速试验;另一方面,通过在沙箱中封闭运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可有效监督其市场表现,审慎判断其是否对金融市场和社会福利有贡献,严格控制风险范围,使之不会扩散。

3.区块链研究与应用更强调合作

区块链联盟大批成立,反映出在区块链研究和应用层面通过合作增强研究力量、加大资源投入及深化应用探索成为各方共识。同时,无论是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卡公司、支付公司,还是科技公司、咨询公司等,两家甚至多家机构合作开发区块链平台并开展相关应用测试成为普遍现象。

为了增强合作的基础和吸引力,部分企业选择将区块链源代码开源。IBM通过Linux基金会发起的开源项目HyPerLedger,其目标是打造成一个由全社会来共同维护的超级账本。2016年12月,R3向全球公开发布分布式账本平台Corda源代码,并在Corda.net网站为开发者和爱好者提供补充材料,旨在鼓励更多的公司和用户采用R3技术,以形成网络效应,促进平台更多的开发、设计和应用。

4.区块链将依托于具体应用场景而存在

区块链行业的产业链层级已逐渐成形,基础技术、平台、应用层面均在快速发展;应用领域百花齐放,从支付转账、电子商务、社交等面向个人的应用,到数据管理、版权保护及交易、电子商务、金融交易结算、域名管理等面向企业的应用,均有概念验证案例出现。其中,我们认为区块链目前较为适合的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企业端。因为企业端应用相对用户端应用所涉及的节点较少,区块链构建相对容易;企业端对运用区块链改造传统业务流程的诉求更为强烈,而用户端则更加强调体验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