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一心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诡也。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道义就是使民众与君上的主张相通。要知道老百姓不见得都同意打仗的,上面的人种种的作为,下面的人不一定同意。一人一张口,很多人有很多不同的想法,而反对派又有其个人的利益。但是,战争如果合乎道,能够说服人,是所谓的正义之战,不是无理取闹或者穷兵黩武,那就会得道多助,有办法借着道义的力量,让那些原先不同意的老百姓最后都同意,这就是“令民与上同意”。
同意就可以通过决策机构授权,像二战时“珍珠港事变”发生,美国本土同仇敌忾,当时的总统罗斯福就可以因此对日宣战。如果民没有与上同意,就代表道还有问题,为何而战、为谁而战都不合乎道,说服不了人。换句话说,“令”字对一个领导人来说很重要,本来下面的人不是都同意的,很勉强,就要想办法操作,制造舆论或者自己调整策略说服下面的人,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内部一定要统一意见,因为这是国之大事,战争虽然带有强制性,如果没有赢得大多数人同意,强制就会很成问题。所以“道”讲得很实际,不像老子说的惚惚恍恍、恍恍惚惚,或者如“道,可道,非常道”。这是军事领域,有“民”就有“上”,上面想打,下面不见得想打。“令民與上同意”,上下一心,这是第一关要过的。战争合不合理?为何而战?为谁而战?还有没有别的解决方式?这些都要考虑。
“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诡也”,这一句有两个版本,后面的“而不诡也”有作“而不畏危也”的,其实大致的意思差不多。这一句的前提是,要出生入死,如果民众不同意,不赞同战争,那么这场战争是不义之战,“民”怎么会跟“上”一起去死、一起去生呢?所以先要“令民”,先要说服他,他就不怕危险了。“而不诡”作何解呢?“不诡”即不会开小差,绝对忠诚执行战争的任务。因为由衷同意这仗非打不可,这仗是正义之战,是有道之战,师出有名。不管是“不畏危”——不怕战争的危险,或者是“不诡”——不搞怪,不会表里不一,这两者的意义是通的。总之,就是先要把内部力量和意志统合在一起,决定之后,绝不能有第二个意见,道的力量才可以发挥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