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孩子的视角看问题
家庭性教育,或者说常规的家庭教育中,家长们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常站在成年人的角度,用成年人理解问题的思路来解读孩子。而这,也是我们的性教育常常不得要领,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如何站在孩子的视角看问题,是每个家长都需要突破的难题。
永远不要觉得你了解孩子
“男娃8岁了,喜欢抱着我亲,从不亲他爸,我该怎么做?他不会有恋母情结吧?”
“4岁的男孩总喜欢玩化妆品,有时也学妈妈把口红抹到自己嘴上,还常画眉毛,是不是他的性别认同出现了问题?”
……
当你觉得孩子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时,最好停下来想一想,你是不是正在从成年人的视角,或是从自己的经历、经验出发,来解读孩子的行为的。
当孩子问“我从哪里来”时,可能孩子只是想知道自己是不是爸爸妈妈生的,但你可能会觉得他在问你成人的性行为是怎么回事,顿时觉得手足无措;当孩子问“避孕套是什么”时,可能只是因为他看到了一条避孕套的广告,不知道这到底是个啥东西,你却可能会觉得他学坏了,不知道从哪里知道了避孕套这个东西,从而惊恐不已;当孩子问“性行为到底是什么”时,可能只是他无意中听到有人说这个名词,面对一个自己没听过的名词,他很想弄懂它的意思,你却可能会觉得孩子竟然能说出这个词,真是太不应该了……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网上曾经很火的段子:
一个女孩觉得男友非常非常古怪。两个人本来约好了一起去一家餐厅吃晚饭,但只是因为自己去晚了一会儿,男友就不高兴了,一直不理睬她。后来女孩主动认错,男友却还是一副无精打采、心不在焉的样子。女孩非常伤心,觉得男友不爱自己了。其实男友的内心戏只有一句话:今天皇家马德里居然输球了……
是不是道理相同呢?当我们成年人心里弯弯绕绕地想了很多时,孩子心里可能只有一个非常简单、单纯的想法。
我们总是觉得,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孩子接收到的东西很多,他们开始变得越来越早熟,懂的越来越多。的确,当孩子接收到的信息越来越多时,他们知道的东西一定越来越多,但是他们的思维方式却仍然是一个孩子。换句话说,再成熟的孩子也是孩子,他一定有特定年龄段孩子的思维特点和需求,而我们要做的,是了解、接纳和支持。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不要把自己成长的那个年代的特点套在孩子身上,比如很多父母经常抱怨说:我小时候怎么怎么样,现在的孩子怎么这样……一则,谁知道你对于童年的回忆是不是经过了有意无意的加工了呢?二则,就像前面说到的,现在信息这么发达,现在的孩子知道的和我们这些家长小时候知道的完全不同,现在的孩子生活的大环境以及家庭环境和我们这些家长小时候生活的环境也完全不同。所以,拿那个时代的东西解读或是限制这个时代的孩子,显然是不可取的。
和孩子的交流从问句开始
看到这里,你应该已经意识到了我们从孩子的视角看待问题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到底如何让自己拥有孩子的视角呢?我们到底该如何了解孩子的想法呢?有什么好用的方法吗?
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问孩子。我们一定要记住的是,当我们和孩子交流的时候,要从问句开始。当孩子表现出一些行为时,我们不要急于从自己的角度解读,不要主观地判断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而是问问孩子,他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是什么;当孩子问我们一个问题时,我们不要急于从自己的角度做出解答,而是要先问问孩子他的好奇点是什么,他想知道些什么。
比如上面提到的那两个问题:
“儿子8岁了,喜欢抱着我亲,从来不亲他爸,我该怎么做?他不会有恋母情结吧?”
“4岁的男孩,总喜欢玩化妆品,有时也学妈妈把口红抹到自己嘴上,还会画眉毛,是不是他的性别认同有问题?”
当看到这些问题时,你是不是发现,这些家长完全是从自己的角度来判断孩子的行为的呢?你是不是也经常这么做呢?
其实,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家长与其胡思乱想,自己吓唬自己,不如直截了当地问孩子:“你为什么不亲爸爸呀?”“你为什么喜欢玩化妆品呀?”
也许孩子会告诉你:“因为爸爸有点儿凶,不喜欢陪我玩儿。”“我看到妈妈特别喜欢用化妆品,所以我也想试试,看看妈妈为什么这么喜欢。”
如果听到孩子这样的回答,你还会有上面的那种担心吗?显然不会了吧!
所以,遇到任何事情千万别慌,也千万别自己吓唬自己,之后四处求助。问问孩子的想法,问问孩子为什么那么做,也许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当孩子问我们与性相关的问题时,也可以这样处理。
就拿几乎所有家长都遇到过的那个问题——“我从哪里来”——为例。为什么家长们一听到孩子问这个问题就会不知所措?
我问过很多家长,有两种常见的答案,一种是:讲“我从哪里来”就一定要讲性行为吧,孩子这么小,给他讲这些是不是不合适呀?用什么样的语言讲才可以呀?还有一种是:我一定要给孩子讲,但是要讲清楚这件事情真不容易,我需要搜罗自己头脑中所有关于这个问题的知识点,比如精子、卵子、阴茎、阴道、受精、发育……哎呀,太乱了,最后不知道从何说起了。
最好的解决方法,是通过提问来了解孩子好奇的究竟是什么。因为,如果你把你知道的一股脑儿讲给孩子,孩子有可能有很多东西理解不了,也有可能很多东西他根本不感兴趣,完全不想知道。
比如对于特别小的孩子来说,也许你问他:“你为什么想知道你是从哪里来的呀?”或者,“你觉得你是从哪里来的呀?”他也许会说:“我就是想知道我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或者是:“我听说小宝宝都是爸爸妈妈生出来的,我也想知道我是不是爸爸妈妈生出来的。”那么这个时候,你只需要告诉他——“你就是爸爸妈妈生出来的”——就可以了,完全不需要讲什么精卵结合或是精卵是怎么结合的。
那有的家长可能又要困惑了:如果我讲的东西没有解答孩子的真正困惑怎么办呢?是不是这个性教育没达到效果呢?其实不用担心,如果我们的回答已经解决了孩子的困惑,他就会心满意足地开始别的探索或者去玩别的了;但如果孩子的求知欲没有得到满足的话,他一定会继续追问,那我们继续回答就好了。如果你很担心孩子的困惑没有得到解决,他却不好意思继续问的话,你可以再追问一句:“你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或者,“我这么说你明白了吗?”
是不是并没有那么难操作呢?
关于“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究竟该如何回答,后面还会详细讲解。
性和孩子的道德品质没有因果关系
在和家长朋友们的接触中,我不止一次地遇到过这种情况:有家长愁容满面地找到我,告诉我说:“我家孩子从小就特别听话,学习好,道德品质好,一直是个品学兼优的孩子。但是最近我发现他好像偷偷看色情网站,怎么会突然变成这样呀?我好担心他是不是被什么坏人影响了,以后会不会变成坏孩子?”
诚然,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品学兼优的佼佼者,即使学习不好,也希望他会是一个道德品质好的孩子。家长都特别担心孩子变“坏”,这我非常能够理解。
但这样的解读背后其实隐含了一个观点,就是孩子是不能有性的,或者说更深层次的观点是,性是不好的,是禁忌,是会带来问题的。
我非常希望家长们能够通过阅读这本书更新自己的观点(或者说是知识),那就是:性是积极的、美好的,当然,性可能会带来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性本身有问题。就像健身是一件好事,可以让人身体强健,但如果采用不恰当的方法运动,就可能会对身体造成损伤,但我们并不能因为运动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的东西就拒绝运动,我们要做的是,找到更科学的合理的运动方法。而性,也是如此。
另外,我们要知道的是,性发育从孩子出生就开始了,这是我在本书中反复强调的,这也是公认的儿童发育特点。孩子在小的时候就会有关于性的探索行为,比如摸自己的生殖器;比如对其他小朋友的身体特征感兴趣;而到了青春期,由于性激素的大量分泌,又会自然而然出现性冲动、性欲望,从而可能会出现自慰和看色情网站的情况……但这些,都和道德品质没有太大关系。
所以,不要再把孩子出现的和性有关的行为和道德品质问题捆绑在一块了,从孩子性发育的角度去理解孩子,接纳孩子,在孩子有需要的时候解答他的困惑,给他必要的引导,才是正确的做法。
关注孩子的生活,尊重孩子的隐私
我们的孩子,和我们小的时候一样,也不一样,一样的是心理、生理、性发育特点,不一样的是物质生活水平、社会文化背景和信息的发达程度对他的影响。
这样的差异恰恰就是我们不那么理解或是了解孩子的根源。比如:因为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孩子身高、体重的增长明显更快,这样就导致了现在的孩子会比我们小时候更早进入青春发育期;因为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现在的孩子有着和我们小时候非常不同的语言习惯和亚文化圈子;因为信息的发达程度不同,现在的孩子接触到的各方面的信息都更多、更繁杂,所以他们会更快、更早地了解到一些东西……
所以,如果我们真的想走近这个时代的孩子,了解我们自己的孩子,就要真正地去关注他们的生活。只有我们走近孩子,我们才能了解到他们班上是不是已经有人进入青春发育期了;才能了解到他们关心的或困惑的性问题是什么;才能了解到他们接收到了一些什么样的信息,是否有一些是需要我们去引导或是纠正的……
而当我们愿意了解孩子,愿意关注他们的生活,不仅仅对性教育有益,还会帮助我们和孩子建立更好且更容易沟通的亲子关系。
那么,怎么去关注孩子的生活呢?当然不是做一个时刻不放松的窥探者,而是要创造机会和孩子交流,多听听孩子的经历和想法。比如:每天吃晚饭的时候,和孩子聊聊他当天的经历;在电视上看到一则新闻,问问孩子的想法;等等。
也许会有家长说,我也问孩子了呀,但他就是不愿意说。那么,请你仔细想一想,当孩子和你说话的时候,你是不是总爱打断他呢?当他兴高采烈地来告诉你:“妈妈(爸爸),我今天放学后想和小刚一起去踢球……”你是不是还没听完,就打断他说:“你怎么能去踢球呢?多危险啊!”这时,孩子还会继续说吗?当他严肃地告诉你:“妈妈(爸爸),我觉得我参加的课外辅导班太多了,其实……”你是不是没等孩子说出原因,就开始苦口婆心地劝他:“大家都参加课外辅导班,你怎么能不去呢?”……长此以往,孩子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吗?
打断别人说话,是对交流最有害的行为,也是对说话一方的不尊重。当我们和别人交流时,都会注意不打断对方的表述,但面对孩子,我们似乎总忘了他们也需要被尊重。所以,不打断孩子的话,让孩子充分表达,不轻易去批评孩子的行为,这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当孩子说完之后我们真的发现有一些问题或是有我们不认同的地方怎么办呢?当孩子小的时候,我们需要告诉他们一些在社会、家庭、学校里必须遵守的规范,做适当的引导,而对于稍大一些的孩子,当他们开始希望独立思考和做决定时,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补充一些他们不知道的信息,让他们能够在充分了解信息的基础上去思考和做决定,就可以了。
当然,即使我们做到尊重孩子的表达,和孩子建立了很好的沟通氛围,他们依然有可能不愿意回答我们的一些问题,或是有一些事情不愿意与我们分享,毕竟,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小秘密嘛。这个时候,我们要做到的就是尊重孩子不想表达的意愿,不强迫他去说,但是可以告诉他,如果他想说的时候,或者需要父母帮助的时候,可以随时来找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