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阿尔巴尼亚议员服了
今天,这条隧道和两幢高楼对于上海人来说,已是习以为常的存在了。
1986年,我探亲回上海时,无论是被誉为申江第一高楼的联谊大厦,还是坐落在离徐家汇不远的华亭宾馆,抑或是正在施工中的延安东路越江隧道,都是上海人的热门话题,提起来时,颇有几分沾沾自喜和引以为傲的语气。
黄浦江底下挖隧道,延安东路不是第一条。第一条隧道建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当时是作为备战需要修建的,施工处于秘密状态。而当第二条隧道进入全面施工高潮的1986年,人们纷纷奔走相告,靠摆渡来往于浦东、浦西的上海人,很快就能坐着汽车穿隧道过江了。在延安东路和浦东的陆家嘴之间,滔滔不息的黄浦江底下,正在展开一场市民们看不见、听不到的紧张施工。百舸争游的江面底下,整天灯火通明,不分昼夜地在掏挖淤泥,向着江对岸挺进。
江底下的淤泥如何运出来?
烂污泥浆倾倒到什么地方去?
江底下掏空了,江面会不会下沉?
…………
一个个话题都是上海人关心的。好奇心重的上海人更想了解得更清楚、更明白一些。
不怪市民们议论纷纷,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参加接待一个阿尔巴尼亚的议会代表团,来访的九名议员中,有两位是对中国十分友好的作家,只因为他们的作品改编拍摄成的电影《第八个是铜像》《游击队员》曾在中国城乡放映过。在给他们介绍上海的新成就时,我说明天你们将要穿越隧道到浦东去参观访问,回来之时就从南浦大桥坐车到下榻的宾馆,这样,你们就能既看到江底下的隧道,又看到……话不及说完,一位议员先生就打断了我的话,愤愤然地说我这是在夸大其词——那么宽阔的黄浦江底下,怎么可能修成通大客车的道路,他要眼见为实。
第二天,我陪同他们过江时,特意要司机在把车开进隧道口那儿放慢速度,告诉这位议员先生,我们现在正在进入江底隧道。
到了浦东,在新区的接待室中,我又请浦东新区的领导,详细地介绍了黄浦江底下,我们是如何运用巨大的“盾构”技术,在深土厚泥中旋转万吨力逐步向前挖掘挺进的。当他亲自过了越江隧道,又细看了模型,听了详细讲解,这位充满狐疑的议员先生才信服地点点头,伸出他的手来向我表示了歉意。
通车之后还会引起外国议员怀疑,没通车之前的1986年,延安东路隧道自然更会引得人们议论纷纷了!
和隧道施工相比,隧道浦西出口处不远的联谊大厦,则成了上海人津津乐道的第一高楼了。
上海不缺高楼。自小生活在黄浦区的我,小时候就知道,黄浦江畔在改革开放之前,就有10层以上的高楼近百幢,而且外滩的那些大厦,每一幢都可以讲出一串故事。
联谊大厦建成之后,高高地矗立在延安东路的浦江之滨,傲视着浦江两岸远远近近的楼群。尤其是它那率先用茶色玻璃作幕墙的巍峨身影,突兀地挺立着,在太阳光的照耀下光芒闪烁,挺拔雄伟、夺人眼球,给观者以气势不凡、风格新颖的强烈印象。和外滩地区的老大楼相比,联谊大厦真的给人焕然一新之感。
延安东路隧道通车
华亭宾馆
联谊大厦
我小时候,经常听老人们说起,南京路上的国际饭店刚刚落成时,江浙两省的人走进上海滩,经常有人专程跑来看24层72米高的大楼,一些戴着帽子的客人,昂起头来时,不知不觉会把帽子掉在地下。1986年,在拜访了住在外滩附近的同学之后,我也特地走到延安东路,自远而近地细细看了一下联谊大厦。我还在同学的陪同之下,走进大堂,看了一眼大型壁画《郑和下西洋》,那满载货物的“通宝号”大船扬帆远航的画面,给我留下了颇深的印象。事隔28年,这幅壁画不知是否完好?
可以同联谊大厦媲美的,那就是徐家汇附近的华亭宾馆了。华亭宾馆是五星级,比国际饭店高出二十来米。国际饭店曾被称作远东第一高楼,超过它的宾馆,能不引发上海市民的热议吗?要知道,在整整一代上海人中,国际饭店曾是标志性的建筑,很多和我年龄相仿的上海知青,在思念上海、谈及上海时,都情不自禁地要提到国际饭店。现在造出了比国际饭店更高档、更有特色的宾馆,上海人能不关注她嘛!人们喜形于色地讲到华亭宾馆露于楼外呈圆筒形的电梯井,说乘着这种观光电梯上下穿梭运行时,透过玻璃可以饱览上海徐家汇地区的景色。人们说华亭宾馆光是电梯就有18部,说华丽壮观、造型别致的29层宾馆呈“S”形,其北端为阶梯式,光是屋顶花园就有七个,花园里缀以假山、喷泉、鲜花,还有各式餐厅,特别是顶端的高级太空餐厅,边就餐边能鸟瞰上海市区景色……总而言之,什么新奇、什么独特,上海人就会争相说什么,那津津乐道的神情,令人搞不清他是听来的,还是已经去宾馆参观过了。
值得记下一笔的是,无论联谊大厦,还是华亭宾馆,都是上海人自己设计、自己施工建造的,不像现在很多建筑,动不动就要从国外请来洋人设计师设计。28年过去了,我至今也没听人说过,华亭宾馆和联谊大厦有什么落伍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