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金丝猴生活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给猴戴“跟踪器”

定位猴群成难题

知晓了猴群的来历后,新的问题又来了,滇金丝猴行踪非常隐蔽,很多时候一连几周甚至几个月都不能见上一面,何谈研究啊?

滇金丝猴可能是最难跟踪定位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之一。在森林中寻找滇金丝猴如同捉迷藏,往往今天发现了猴群,明天它们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再看到的时候就不知道是猴年还是马月了。用这种古老的跟踪方式调查猴群的数量还行,但是想要对猴群有更多的了解就行不通了。得想个新办法。

警匪片里经常上演警察跟踪悍匪的情景。在高科技的支持下,警察只要悄悄地在悍匪身上放上跟踪器,就可以随时掌握悍匪的活动位置。如果能够在滇金丝猴身上偷偷装上这种设备,所有的问题岂不是迎刃而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技的发展解决了研究的瓶颈。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无线电追踪技术开始在野生动物研究中得到应用。可是无线电跟踪有距离限制,一般情况下给动物身上装配的无线电发射器发出的信号,只能在3千米或5千米之内才可以接收到。对于滇金丝猴这种在相对固定区域大范围转移的动物来说,使用无线电遥测技术还是现实可行的。但这个方法有个致命的缺陷就是定位不准确,遇到恶劣天气还会被迫中断,一天中获得有效定位点的次数和定位时间都很有限。在云南的大山密林之中寻找到几个理想的定位点几乎不大可能办到,因为在定位之前,研究人员不知道哪些地点会是猴群活动的中心。

无线电和卫星来帮忙

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无线电和卫星的结合给了研究者“柳暗花明又一村”。无线电和卫星技术的结合,可以做到对野生动物的长期不间断跟踪。更让人欣慰的是定位点更准确,定位过程完全自动化,只需要事先设置好程序就行,而且研究人员还可以利用传统的无线电遥测技术定位猴群,不断总结猴群移动规律,从而不断摸索人工定位的方法和技巧,以备无线遥测结束后的人工跟踪。

通过对滇金丝猴本身的体型、体重、繁殖情况、群体移动的规律(移动—进食,午休,移动—进食,夜眠等大体时间分配)、活动区域和森林状况、活捕可能性等因素的综合考虑,研究组决定采用GPS无线电定位遥测系统。为了确保定位的成功率,研究组计划采购卫星跟踪定位技术(ARGOS),采用特龙尼克斯公司定制的GPS项圈和ARGOS项圈。为了在监测工作结束后让猴子摆脱项圈,还特意定制了自动脱落功能,这也是在野生动物研究中人类对动物进行保护的一个小小的进步。卫星跟踪可以跟踪一年,一年之后项圈自动脱落,也解除了后顾之忧。我们将卫星项圈形象地戏称为滇金丝猴头上的“紧箍咒”。有了它我们就可以监视滇金丝猴每天的活动情况:它们每天走多远,一年之内的活动范围。

捕猴大计

这对于我们研究是方便了,可是没有猴子愿意被“紧箍咒”束缚。其实这个设备研发的时候就有考虑,根据国际标准,设备不能超过它们自身重量的3%。研究组下面就要想方设法给滇金丝猴戴上“紧箍咒”,让它带我们取得“真经”。从技术上解决难题后,还要经过原国家林业局的审批。此猴早已今非昔比,成为国家重点保护对象后,我们必须经过原国家林业局批准才能实施研究方案。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几个月后,原国家林业局的一纸批文到了之后,大家纷纷动身来到滇西北。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技术和方法上的问题解决之后,下面就要开始实施了。此时最大的问题来了:如何抓捕滇金丝猴?还得继续重复:滇金丝猴数量稀少,又生活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经历人类的多年捕杀,留下的都是“百战余生”的“精兵强将”,不可等闲视之。一场轰轰烈烈的“捕猴行动”就此拉开序幕。

对于如何实施抓捕,研究组商讨了两种方案。第一种方案,使用麻醉枪,将猴子射击、麻醉后给其佩戴无线电项圈。此法在国内几乎没有现实可行性,在云南大山中几乎无用武之地,因为麻醉枪的射程远远不够。而且即使被射中了,猴子可能会因麻醉药效发作从树上落下而发生死亡事故。解除麻醉还需一段时间,此方案不妥。第二种方案,就是下套,抓住后直接佩戴项圈,然后放掉。

老君山金丝场站点 赵序茅/摄

卫星跟踪滇金丝猴 赵序茅/绘

茫茫大山想要找到猴群谈何容易,好在前辈们积累了足够的经验供借鉴。研究组的营地就选在滇金丝猴经常出没的地方,但是毕竟它们的活动范围太大,超过数十平方千米,而且都在海拔3千米以上的地方。研究组离开营地找猴子已经一个多星期了,虽然找到了猴子的踪迹,可是始终无法抓捕猴子。

行动陷入了僵局,1个月过去了,研究组对付不了这群猴,可是有人能降伏它们。孙悟空再厉害也逃不出如来佛祖的手掌心。龙勇诚先生举荐了一人,老蜂。老蜂叫蜂志森,是傈僳族人,世代打猎,祖传的抓猴绝招,远近闻名,研究组到维西县攀天阁乡请来了蜂志森。由此,一个捕猴小团队成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