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水利名人(图说中华水文化丛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先秦

大禹:浩浩河川 汤汤理水

“伯禹复鲧,夫何以变化”:大禹是谁

img

大禹像

《史记》中说禹名文命,《帝王世纪》说禹字密,“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但一般称其为夏禹,是先秦时期以国为氏的习惯。禹的家世煊赫,是“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既为贵胄,又是权臣。因为治水有方,后人尊称他为大禹。禹母是有莘氏,禹父是治水九载无功、于帝尧时登用、帝舜时放逐的鲧。

关于大禹的籍贯所在,海内颇有争议,大概因为九州处处皆有禹迹,大家都愿意把大禹认作自己的乡亲。有说大禹是四川的羌族,也有说大禹是山西人、安徽人、河南人、古越人等,不一而足。禹的出生地不可确考,但对禹的墓葬地人们却大体认同——位于浙江绍兴东南会稽山的大禹陵,历来是全国的祀禹中心。《越绝书》载:“禹因病亡死,葬会稽。”公元前21世纪,以夏王启为开端,祭会稽大禹陵成为定例。公元前210年,始皇帝赢政“上会稽,祭大禹”。此后数代,或由皇帝派出使者,或皇帝沐赍礼亲来。到明代,遣使特祭已成制度。清代,康熙、乾隆都有亲临。民国时设为特祭,定于9月19日。1995年后,大禹陵五年一公祭;地方民祭和后裔家祭则每年举行。4000多年来,大禹陵清庙巨丽,祭祀绵亘,俎豆千秋,玉帛相接。

话说尧舜的时代,洪水泛滥,危害中原,民生凋敝,满目疮痍。《尚书·尧典》载:“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孟子·滕文公》载:“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img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那时候,人民的生活状态极其艰难,洪水已然是很大的不幸了,猛兽却又联袂而来。灾荒、贫病、不安、恐惧,挤压着人民本来就已经极其有限的生存空间。在暴虐的大自然面前,人类显得如此渺小和脆弱。先后有鲧、共工氏治理水患,但直到大禹受命,局面才有所扭转。大禹于舜时任司空,其主要工作是治理洪水;鲧死后三年,禹接续父亲未竟的事业。

因为大禹做到了别人不曾做到的事情,人民特别敬仰他,他的身上被打上了神的印记。信史之外,野史更多,而关于禹的神话传说,更赖口耳相传,在民间生生不息,《山海经》《淮南子》《尸子辑本》《拾遗录》《太平广记》等都有收录。先是大禹的出生,就不同凡响,其父鲧羽郊被诛三年不僵,剖以吴刀,化为黄龙;复以吴刀,禹即出生,出生后旋即成年;治水中,大禹会幻作黄熊,孔武有力,开山破土,禹妻偶见他的变形,惊吓之余化为巨石;理水中,河伯还献给大禹三件宝贝:河图、开山斧和避水剑。此外,禹治水还有很多帮手,不但有伯益和后稷等上古英雄从其左右,还有应龙、玄龟、黄牛等神兽相助,甚至连狂章、虞余、黄魔、大翳、庚辰、童律诸仙也听其派遣,想来应该十分的威风。

大禹传说版本很多,林林总总,光怪异常,却颇得民心。这些事情看起来是那么不合常理,完全超乎于凡人的经验之外,难怪屈原会在《天问》中不解:“河海应龙,何画何历?”“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伯禹复鲧,夫何以变化?”这些诗句因屈原在中国政治史和文学史上的双重地位,而得以广泛流传,成为了人们理解上古历史的重要线索之一。

古史辩派早就对大禹是否确有其人提出过看法。时至近代,怀疑一切和价值重估的观念西学东渐,以顾颉刚为代表的疑古派学者依据《说文解字》中释“禹”为虫,释“禹”之下半部为“兽足蹂地”;合二字之意,颇似蜥蝎;而青铜器上,螭的纹饰,正是蜥蜴的形状。据此,他们认为“禹”可能出于九鼎纹饰。故而,禹的本质不过是一条虫而已,由“神”人格化为“人”。也有学者从神话学原理推论,大禹既非“神”,亦非“人”,乃是代表着一个以“虫”为氏族图腾的部落。

此外,还有学者否定大禹理水的可能性。西方学者夏德在《支那太古史》上说,开挖黄河、长江和汉水的工程量之大,超乎了当时的科技水平,完全不可能实现。中国史学家于文江、顾颉刚等也持否定态度。周谷城则认为,大禹治水并非是大规模地疏浚河道,而是谋求安全的栖身之所。新说还有,大禹治水,所治并非长江、黄河,而是世界性的海侵。洪水退后,地面一片淤泥,若不加治理,就不便耕作。大禹治的,正是这田间水渠的管理。这和孔子所说的“尽力乎沟洫”大致符合。不过,这些提法多流于假设和推断,缺少有力的反驳证据,对信史并不构成颠覆性的冲击。

“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大禹何为

img

大禹铜像

《禹贡》记载了大禹平治水土的事迹,至详且尽。大禹从帝都冀州开始,先完成壶口工程,此后又疏浚了很多河流,做出了“决九川,距四海”的重大贡献,而治理黄河是大禹最完美的治水成就之一。当时,黄河的灾害最为严重,禹在黄河下的工夫也最多,他开凿龙门,使黄河水南到华阴,东下砥柱、孟津,由于黄河上游地处高原,当黄河流经中下游平原地带的时候,水流湍急,容易成灾。大禹便开凿了两条河流,分其水势,到下游,大禹又疏浚了多条河道,让其东流入渤海,这即《史记》所谓“以为河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畼二渠以引其河”。于此,《吕氏春秋》等书中亦有记录,“昔上古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河水孟门,大溢逆流,无丘陵沃衍,平原高阜,尽皆灭之,名曰鸿水。禹于是疏河决江,为彭蠡之障,干东土,所活者千八百国”是之谓也。

出于对大禹的信仰和崇拜,人民把许多重要的远古水利活动都附会在大禹身上。凿龙门之外,导江岷山、导淮桐柏、导河积石,辟伊阙,下砥柱等都被认为是大禹的功劳。《禹贡》之外,《墨子·兼爱》《孟子·滕文公》等文章也勾勒了较为完整的大禹理水地图。前者说:“古者禹治天下,西为西河渔窦,以泄渠孙皇之水。北为防原,注后之邸,池之窦,洒为砥柱,凿为龙门,以利燕、代、胡、貉与西河之民。”后者说:“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这两段文字翻译成白话,大体是说,大禹开凿龙门,兴修水利,使黄河流域的各民族享受利益;疏通九河,治理济水和漯水,决通了汝水和汉水,把淮河和泗水排入长江,让人们能够得以生存。

治理水患的过程艰苦卓绝。这不但考验人的智慧,还考验人的品德。大禹节衣缩食,陆行乘车,水行乘船,在泥沼中行走就乘木橇,在山路上行走就穿上带铁齿的鞋。他一手拿着准绳,一手拿着规矩,还装载着测四时定方向的仪器,就像是一个作风凌厉的工程师模样。春去秋来,寒过暑往,不觉间13年过去了。这“忧劳焦思”的13年,仿佛弹指一挥,没人知道大禹的眼角是否平添了皱纹,也没人知道大禹的两鬓是否多了银丝。历史,从来做着减法,忽视最具人性的细节,剔除最具情绪的枝蔓。然而,多情的人们,仍然在可编年的冷静和纪传的简约中,自己创造出一个更丰富、更瑰丽的阐释空间和想象空间。大禹和新婚四天的妻子匆匆告别,就踏上了漫漫的理水之路。他几次路过家门,都来不及去看望家人。甚至有一次,他还听到了儿子启的哭声。我想,那一刻,他的心一定碎了。他一定还掩饰着,从感情的牵绊中走开。因为,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img

大禹陵,位于浙江绍兴城东南、会稽山麓距城3公里

作为国史的《夏书》今天已经失轶,我们只能间接从其他史料中寻找关于大禹的经历。在冷静阔大的历史视野中,禹的人格和作为被栩栩如生地叙述和勾勒。他伟岸、沉郁、悲悯,正气,内则圣,外则王,没人可以小觑,也没人可以说东道西。但伟大之上,我们仍然可以想象涂山氏的忧伤和儿子启的失望。冠盖之下,大我与小我之间的抉择,大家与小家之间的取舍也跃然纸上。

在中国的文化体系中,大禹的精神成为一种可贵的道德典范和人格境界,为人们深深接受,且争相效尤。“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如是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亦如是说。大禹的公而忘私、舍生取义的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崇高精神的一部分。

大禹在治理水患中,励精图治,苦心孤诣,以天下为己任。他身执耒锸,以为民先,栉风沐雨,日夜奔忙;腿肚子都累瘦了,腿上的毛也磨光了,即《韩非子》所谓“股无胈,胫无毛,手足胼胝,面目黧黑”是也。不但如此,大禹还保持着简朴而得体的生活作风。他自己虽然舍不得吃好的,自己舍不得穿好的,却舍得用精美的食物来飨宴神祗;同时,大禹更舍不得住好的,居室简陋,把全部资财和心思放在治理水患上。对此,孔子连连赞叹:“吾无间然乎,吾无间然乎!”就是说:“我实在找不到非议他的地方,我实在无法挑剔这样的人啊!”

书归正传,这短暂而漫长的13年终于过去了,洪水也被遏制住了。为了表彰禹的贡献,舜将一块黑色的玉圭赐给禹。不久,禹又封伯,以夏为采邑。老百姓称颂他说:“要不是大禹,我们早成了乌龟王八!”舜的称赞甚至还显得有些夸张,他说:“禹啊,你是臂膀,我的手足和我的视听。你辅佐我礼乐治乱,宣扬五德。你诤谏我莫观占星卜卦,莫奢华穿着。你是发扬圣德,功盖朝野!,《诗经》中也能找到大量赞扬大禹的诗歌,有“丰水东流,维禹之绩”,“奕奕梁山,维禹甸之”,等等。

img

黄河

在治理水患中,大禹还重新规划了中国的行政地格局,将天下分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人们通常称中国为“九州”,也有人称中国为“禹域”,宋朝陈亮《水调歌头》云:“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这“禹之封”就是指代中国的疆土。他走遍天下,熟知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大禹还规定了各地贡品,划定了五服界域: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绥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绥三服,进贡不同的物品或承担不同的劳役。要服,不纳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则根据其习俗进行管理,不强制推行中朝政教。

《史记·夏本纪》说大禹是帝舜时百官的表率,他勤勉庄严,仁爱至亲。在理水中,他让伯益给民众分发稻种,种植在低洼潮湿的地带,又让后稷赈济吃不饱肚子的灾民。据说,他的声音和身躯都完美得令人惊叹,依据他的声音和身躯,就可以校正音律的高低和尺度的长短。

这样一个英俊善意的男子就是国家未来的主人。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时,正式将禹推荐给上天,把天子位“禅让”给禹。十七年后,舜于南巡中逝世。三年治丧结束,禹避居阳城,要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诸侯都离开商均去朝见禹。在诸侯的拥戴下,禹正式即位,以安邑(今山西夏县)为都城,国号夏。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改定历日,以建寅之月为正月。

“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禹之伟大

《尚书·益稷》《尚书·禹贡》《墨子·兼爱》《史记·夏本纪》《史记·河渠书》和《汉书·沟洫志》等书中都说大禹是采用了疏导的办法来治理洪水。大禹不用人力和自然对抗,法乎自然,因势利导,给洪水找出路。他在做堤的基础上,再做渠,令水土不再对峙,人民由此才可以摆脱洪灾,安居乐业。

《淮南子》说:“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孟子》说:“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为什么一定要战败自然呢?大禹总结前辈治水教训,亲临洪区各地进行勘察,“左准绳,右规矩”,“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逐步摸清了洪水流向和走势,并制定了统一的治水规划。鉴于前辈“堕高堰库”,治水无功,采用疏导和堰塞相结合的新办法。他利用水流运动规律,高的培土,低的疏浚,成沟河,除壅塞,开山凿渠,疏川导滞,排除积水,令其回归河槽,流入大海。水患平息后,人们纷纷从高地搬到平原。禹又带领人们开凿河渠,引水灌溉,发展农业,化害为利,在黄河两岸开垦了许多良田和桑土。

禹理水的故事在中国流传深广。这里我们改传统的“治水”为“理水”,非但是为了标新立异,乃是因为早期的典籍里就是这样称谓的。《尸子辑本》说:“禹理水,观于河”;《太平广记》说:“大禹理水,驻山下。”鲧治水,禹理水,前者堙塞围堵,后者疏导理顺。在与自然的正面冲突中,父亲失败了;而向自然谋求和谐的儿子,却获得了胜利。这成功的意义非同小可。大禹理水,那是中国水利工程和思想文化模式的一个拐点。它不但开启了今后中国疏导治水的先河,亦开创了中国历代疏导治国的先河。

大禹在巩固夏政权中,重视疏导,恩威并济。相传,西部有扈氏,好战不愿服夏。禹一边用兵征服,一边用德政教化的策略,终使有扈氏臣服。大禹还出巡东南九夷,传播中原礼教。他沿途问习,鼓励农耕,告其农时,播种五谷,引导部族酋长讲礼仪,知法度,不以强凌弱,和睦相处。大禹还收取天下的铜,铸成了九鼎,象征天下共主。

就这样,“九川既疏,九泽既洒,诸夏艾安”,大禹在中国历史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img

管仲,华夏文明的保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