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水与风俗礼仪(图说中华水文化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德昂族、阿昌族等民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在云南少数民族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的传统习俗代表人们可以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利,重新开始新的一年。

●傣族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最盛大的节日。在泼水节中,傣族人以相互泼水表达彼此的美好祝愿

傣族泼水节最早源于印度,是古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后被佛教吸收和发展,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等少数民族地区。随着佛教的传播,泼水节逐渐成为傣族、德昂族等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当地百姓逐渐将自己的民族神话传说与泼水节结合起来,给泼水节赋予了更为神奇的意蕴和民族的色彩。傣族泼水节是傣历新年,傣语称“桑罕比迈”“棱贺比迈”。西双版纳和德宏地区的傣族又分别称此节日为“尚罕”“尚键”,意为“周转”“变更”等,指太阳已经在黄道12宫运转一周开始向新的一年过渡。傣历把一年分为12个月,以六月为首,以太阳进入金牛宫的那一天为泼水节。傣历六月中旬相当于公历4月,所以泼水节即在公历4月清明节后第七天开始举行。傣族泼水节一般持续3天至7天。第一天叫“麦日”,与农历除夕相似。第二天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傣语又称之为“麦帕雅晚玛”,意为守岁,人们视这一天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在“麦日”这一天,人们一大早就要采摘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担来清水为佛像洗尘,即“浴佛”,祈求神灵保佑人们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浴佛”完毕,人们就开始泼水的活动,人们用各种各样的容器盛水,追逐嬉戏,无论男女老少,逢人便泼。傣族流行“水花放,傣家狂”“泼湿一身,幸福终身”的谚语。“叭网玛”这一天的主要活动是划龙舟、跳象脚鼓舞和孔雀舞,把节日的气氛推向高潮。人们穿着节日盛装欢聚在澜沧江畔、瑞丽江边,观看龙舟竞渡,助威呐喊声震天,场面极为宏大和壮观,热闹非凡。

在泼水节期间,傣族青年男女喜欢到林间空地做丢包游戏。花包用漂亮的花布做成,内装棉纸、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缀以五条花穗,花包是傣族人爱情的信物,青年男女通过丢包、接包,进行交流,寻找意中人。对自己中意的小伙子,姑娘故意让对方接不着包,小伙子便心领神会,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姑娘,双双离开人群到僻静处谈情说爱,互诉衷肠。今天的泼水实际上已成为人们相互祝福的一种形式。因为在傣族人看来,水是圣洁、美好和光明的象征。水是生命之神,世界上有了水,万物才能生长。1961年4月13日,周恩来总理曾参加西双版纳的泼水节,与各族人民共享节日的喜悦。

●德昂族泼水节

泼水节既是德昂族人欢度新年的传统活动,也是德昂青年寻觅爱情的好时机

德昂族泼水节又叫“浇花节”。与傣族的泼水节相似又有所不同,节日也是在公历4月中旬左右,通常会持续3天至5天,为了迎接节日,人们都忙着制新衣,做米粑,制作水龙、水桶等泼水工具。年长者齐聚佛寺,搭建节日时为释迦牟尼雕像洗尘的小屋,架好为佛祖洗尘用的“水龙”。“水龙”是用一根粗木雕凿而成,长约四五米,上有槽口,彩绘装饰成龙形。节日的第一天,人们提桶端盆,把吉祥之水倒入槽中,流向小屋中的佛像,为佛洗尘。德高望重的族中长者手持鲜花蘸水轻轻地洒向周围的人群,为大家祈福,庆贺新年的开始。接着人们互相祝贺新年,年轻人将水桶举过头顶,将水滴洒在老年人的手上,祝愿他们生活快乐、健康长寿、万事如意。仪式结束之后,庆祝节日的人们便以象脚鼓为前导,排成长长的队伍,涌向泉边、河畔,在那里泼水、欢闹、唱歌、跳舞。

泼水节既是德昂族人民欢度新年的大型活动,也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寻找心上人的好时机。在德昂族流行一种赠竹篮子活动,青年男子在乘夜深人静的时候到姑娘家串门,将篮子分别送给自己所中意的姑娘,最漂亮的那只要送给自己最喜爱的姑娘。节日期间,每个姑娘都能收到好几个竹篮。姑娘钟情于谁,在节日活动期间就背着谁送给她的那只竹篮。竹篮成了泼水节上一道美丽的风景。这天,姑娘们人人都身背一个精致美观的竹篮,而小伙子们则睁大双眼,紧盯着姑娘们身上的竹篮,寻找属于自己的爱情。对对情人相遇后,便互相尽情地泼水、嬉戏,以表达自己激动、喜悦的心情和对对方的爱意。

德昂族泼水节除了泼水祝福和跳象脚鼓舞等节目与傣族泼水节一致外,其最具特色的习俗是晚辈为长者洗手洗脚。节日这天,每家的年轻人都要准备一盆热水端来恭恭敬敬地放在堂屋中央,把家里的父母等长辈请出来坐在堂上,向他们叩头请罪,请他们原谅自己一年来的不孝顺和所犯的错误。长辈们也要很谦虚地检讨自己一年来在为晚辈树立榜样方面做得不足的地方,然后,晚辈为长辈洗手洗脚,互祝来年。如果父母去世,兄长等就成为洗手洗脚对象。这种活动对家庭的和睦十分有益,是一项值得弘扬和发展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