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中小学传统文化必读经典)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仁义为本

何必曰利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梁惠王上》)

〔注释〕

①梁惠王:即魏惠王,名罃,惠是他的谥号,于公元前370年继承他父亲魏武侯而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迁都大梁(今开封),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③亦:只。

④交征:朱熹《孟子集注》:“征,取也。上取乎下,下取乎上,故曰交征。”

⑤万乘之国、千乘之国:古代的兵车一车四马叫一乘(shèng)。古代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国家的大小。

⑥弑:古代以下杀上,以卑杀尊叫弑。

⑦千乘之家、百乘之家:古代的执政大夫有一定的封邑,这封邑又叫采地,拥有这种封邑的大夫叫家。有封邑当然也有兵车。公卿的封邑大,可以出兵车千乘,大夫的封邑小,可以出兵车百乘。

⑧餍(yàn):满足。

〔译文〕

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辞千里长途的辛劳前来,将会给我的国家带来很大利益吧?”

孟子回答说:“王,您为什么一开口就一定要说到利益呢?只要讲仁义就行了。王假如说:‘怎样才对我的国家有利呢?’大夫也说:‘怎样才对我的封地有利呢?’那一般士子以至老百姓也都说:‘怎样才对我本人有利呢?’这样,上上下下互相追逐私利,国家便会发生危险了。在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掉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掉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大夫拥有兵车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大夫拥有兵车一百辆;这些大夫的产业不能不说是很多的了。但是,假若轻公义,重私利,那大夫若不把国君的产业夺去,是永远不会满足的。从没有讲‘仁’的人却遗弃他的父母的,也没有讲‘义’的人却对他的君主怠慢的。王也只讲仁义就行了,为什么定要讲利益呢?”

〔解读〕

与梁惠王的义利之辩,反映出孟子最重要的政治思想——仁义,存仁义之心,行仁义之道,才可保国安民,统一天下。魏国在战国初年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到梁惠王时期,逐渐衰落,东、西、南面分别有齐国、秦国和楚国,处于众多强国的威胁之中。孟子见梁惠王之时,惠王已是垂暮之年,对于国运衰微仍耿耿于怀,希望国家再次强大起来,求胜心切。与孟子会面,开口便道:“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这实在是一国君王的无可奈何之语。但孟子对此进行反驳,认为天下纷争不断,正是由于过多地言“利”,从上至下,从国君至百姓,都交相牟利,那么国家就危险了。这个观点,司马迁在《史记》中也大加赞赏,认为“利诚乱之始也”,孟子可谓看到了纷乱的根源。因此,孟子提出了“仁义”,认为讲仁义就好了,何必一定要言利呢?讲仁义,也就是实施仁政,这是孟子政治上的一贯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