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叶与杨花:中国禅学的诗性精神(中华文史新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本书以广义上的“诗性”即文学性为视角,对中国禅学、禅诗以及诗僧的诗学理想与文学批评进行审美文化观照。内容分为五章。

第一章“自然:禅宗的诗意情怀”,以“自然”为切入点从宏观上分析中国禅学的诗性精神与诗学价值。

第二章“禅宗法门的诗学意义”,以“东山法门”、“看话禅”、“水月喻”为例,对中国禅学的诗性精神与诗学意义作个案解析。

第三章“矛盾张力中的诗僧与僧诗”,重点揭示诗僧的身份矛盾及矛盾张力中的创作心理、创作风格与创作形式。

第四章“诗僧的诗学理想”,对寒山、皎然、子聪的诗学理论进行个案研究。

第五章“禅林韩柳学”,重点考察出家僧众对中唐文学大家韩愈、柳宗元的理解与评价,进而揭示这一理解与评价的文学价值与文化意义。

本书在写作方法上力求做到以下两点:

一、以问题为中心,不刻意追求体系的完备,尽量避免常识性的叙述。如第二章第一节与第二节,分别解决“东山法门”与盛唐诗坛的繁荣、“看话禅”与两宋之际诗风的转变之间的关系问题。第三章第三节“偈与诗的夹缠与界限”,提出区分偈与诗的四个标准,意欲解决“偈是否是诗”这个从唐至今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

二、在矛盾张力中思考问题。本书所讨论的大都是带有矛盾紧张性的问题,相应地,也将思考的维度置于矛盾张力之中。如第三章第一节“诗僧身份的内在张力”、第二节“诗情与道性”,这两节分析诗僧“诗人”与“僧人”双重身份之间以及僧诗“诗性”与“道性”之间,既相互吸引又相互排斥的关系,进而揭示这一张力对僧诗创作的影响。第四章第三节“皎然‘情’论”,将皎然对诗学范畴“情”的理解置于其身份张力之中;第四节“子聪诗论的双重性”,将子聪诗论主张置于其人生的“出处矛盾”之中。第五章第一节“智圆的韩愈观”,将智圆的“挺韩”置于僧侣普遍“非韩”的大背景中,揭示这一“怪异”举动的深层动机与文学意义。

最后要说明的是,本书的先期写作是以单篇论文形式进行的,因此个别章节难免材料重复现象,为了保持该章节的完整性,本次未做刻意删减,而是以注释的形式标出。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吸收前贤时彦的研究成果,除在文中标明之外,在此一并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