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延巳 三首
冯延巳(903—960),字正中。一名延嗣,又作延己(夏承焘谓冯字正中,巳时延为午时,午时为正中,故当为巳。又冯另名延嗣,嗣、巳同音,亦可做佐证)。广陵(今江苏扬州)人。李昪篡吴称帝,授冯父吏部尚书,授延巳为秘书郎。昪长子李璟少时在庐山读书,延巳随侍左右,日与游处。李璟即位,是为南唐中主。冯益受宠信,屡为宰相。延巳工诗,善作词,君臣酬唱甚乐。中主暗弱,政治腐败,朝中官僚结党相争,延巳以帝恩致显,又自负才艺,颇为人所攻讥。周师压境,南唐失国,去帝号称国主。冯与璟相继卒。后一年,后主李煜嗣位。延巳后人辑其词120首,名《阳春集》,为清王鹏运收于《四印斋所刻词》。在词史上,冯为五代大词家,与晚唐温庭筠、韦庄鼎足。他的词清丽多彩,委婉情深,虽囿于“花间”题材,实开北宋一代词风。欧阳修、晏殊受其影响颇深。后人对其词评价很高。张惠言称其词“忠爱缠绵”,冯煦称其词“忧生念乱”,王国维称其词“堂庑特大”,俞陛云则说:“《阳春集》为五代词中之圣。”冯延巳是一个走向败亡的偏朝小国的官僚士大夫,他的词流露出个人的感伤和弱者的悲哀,容易引起羁臣文士的共鸣,词因此由贵族享乐的消遣品升为文人士大夫的抒情工具。
鹊踏枝①
谁道闲情抛弃久②?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③,不辞镜里朱颜瘦④。河畔青芜堤上柳⑤,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⑥?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⑦。
【注释】
①鹊踏枝:即“蝶恋花”。冯延巳《阳春集》(清王鹏运四印斋本)有《鹊踏枝》14首,其中以“谁道闲情”、“几日行云”、“庭院深深”、“六曲阑干”四首最为杰出。此为其一。一说是北宋欧阳修的作品。依近人郑骞云:“此词似冯而不似欧。”
②闲:繁体一本作“閒”,一本作“閑”。閒、閑本为两字,今简体一律统一为“闲”。“閒情”有“闲散”意,泛指一切个人无聊情绪,包括爱情。“閑情”,有“妨闲”意,专指男女爱情,如陶渊明有《閑情赋》。此处依“閒情”较为贴切。本书如不作特殊说明,“闲”都是作“闲散”解的“閒”的简化字。
③病酒:因过量饮酒而感到不适。病,动词。
④不辞:一作“敢辞”,有“不惜”的意思。
⑤青芜:丛生的青草。
⑥何事:为什么。
⑦人归后:即人后归。人,指词中主人公。这两句的意思是:迎着晚风,一个人在小桥上伫立了很久。直到林梢挂起新月,才慢慢地踱回去。
据冯延巳外孙陈世修《阳春集》序所记:“公(指冯延巳)以金陵盛时,内外无事……多运藻思,为乐府新词,俾歌者倚丝竹而歌之,所以娱宾而遣兴也。”而南唐以偏朝小国,走向败亡,中主暗弱,延巳渎职,君臣苟安偷闲,制词作乐,延巳的词,免不了官僚士大夫的颓废思想和感伤情绪。然而,在开拓词的特质和创造词的意境上,也确实有较大贡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肯定他在词史上的地位:“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这话可以在这首词中体会得到。
这首词在冯集与欧(欧阳修)集中互见,很难确定究竟是谁的作品。倘从风格上判断,冯词多深婉,笔触较轻;欧词多豪宕,笔触较重。这一首似乎更像是冯延巳的作品。
春到人间吹绿,人为闲情所苦。这“闲情”,是爱情还是别情,好像都有关,又好像都不是。词的主人公是男是女,好像都可以,似乎就是作者自己。上阕一起就不平凡:兜头三句,一贯而下。一个反问,一个自答。“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它像是一声痛苦的呼喊:谁说早已摆脱掉纠缠不休的婉转情思呢?不是每年春天来到的时候,就无端兴起莫名的惆怅吗!这一问一答,表明自己还在矛盾与克制的挣扎中。但接下来情绪猛然挫跌,决心放纵,甘愿沉沦:“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前句想见痛苦之深,后句想见绝望之甚。抒情如此炽烈,出语如此决绝,可能受了韦庄词的影响。下阕先用景宕开:“河畔青芜堤上柳”,再加一个反问:“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三句自然都与上阕相扣应:芳草、杨柳,承上阕“春来”、“新愁”;“年年有”,承上阕“惆怅”。不过,上阕既写得炽烈,换头后写景一般,反问犯重,反而把前面提起的激情减弱了。幸而末尾又十分精彩:“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用以景结情、以实写虚的新颖手法,创造出情深意至、沉郁含蓄的淡远意境。正如况周颐所云:“善言情者但写景,而情在其中。”(《蕙风词话》)韦庄词也常有一起一结之妙,但韦庄还未能以境界作结。这是古典诗词中惯用的艺术手段——寓情于景。这两句可说是写尽了难解的孤独情怀,却引出未尽的无穷余意,真乃词中上乘。
五代文人作词,本来只言情而不言事,为遣兴而不为作用。如果说,温庭筠工于造句,韦庄偏于写实,冯延巳则可以说,不惟物象,不限情事,最擅长创制意境。王国维曾以温庭筠的一句词“画屏金鹧鸪”论其词品,以韦庄的一句词“弦上黄莺语”论其词品;也以冯延巳的一句词论其词品,那就是“和泪试严妆”(《菩萨蛮》),即以美妙之境,抒伤感之情。读冯词,不必问它所指何事,所寓何思。它直接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产生感情的共鸣和深远的联想。近人张尔田论冯词“幽咽惝恍,如醉如迷”。《阳春集》意境之美、感情之挚,拓展了词的艺术魅力,开启了北宋一代词风。
鹊踏枝
六曲栏干偎碧树①,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②。谁把钿筝移玉柱③,穿帘海燕双飞去④。满眼游丝兼落絮⑤,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⑥。浓睡觉来莺乱语⑦,惊残好梦无寻处。
【注释】
①六曲:形容栏干之曲形。六曲,夸张之词。偎:依,傍。
②黄金缕:丝丝金线,用来代指嫩黄光亮的柳条。
③钿筝:镶金嵌翠的筝。玉柱:筝上定弦用的玉制码子。
④海燕:传说燕子来自海上,故称海燕。
⑤游丝:空中飞扬的虫丝。落絮:飘落的柳絮。
⑥一霎:一阵。
⑦觉来:醒来。
关于这首词,谭献给了八个字的赞语:“金碧山水,一片空濛。”但它究竟说了些什么?它的艺术魅力又在何处?此八字未必能说透。其实,这是一首写得颇为别致的春之歌,显示了作者最擅长的创造意境的本领。
作者借助一位女性的眼睛和心灵,调动了许多美丽的物象刻画了春天。在上阕,春在栏外和帘内。请看词人是怎样用主观感情把一对对形象连成一片意境的:栏外,“六曲栏干偎碧树”,就是说,“碧树”偎倚着“栏干”。用一个“偎”字,把两件景物都人格化了,一绿一红,都是有情之物,“碧树”、“栏干”互相偎傍着。“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那春风有意轻轻摆弄着、挑逗着由黄转绿的柳裙,使它飘动、展开。帘内,“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是谁拨动了一根筝弦,惊飞了穿帘而去的海燕?一方面,作者将穿帘而入的燕子曾经惊动了幽独自处的帘内人这一情景省去,另一方面,却偏写她的一声筝弦惊走了一双飞燕这一事实。上阕唱的是春之爱恋和春之苏醒。在下阕,春在人的眼底和耳畔。请看词人是怎样把人物化入境内,把她的情感融在景中的。眼底,“满眼游丝兼落絮”,“游丝”更兼“落絮”,惹动了人的缭乱春愁,“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急促的清明阵雨,结束了娇润和零落的红杏的短促生命。耳畔,“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黄莺乱啼,使她流连在初醒和梦边,沉酣又迷惘。下阕通过外界景物对人的刺激,唱的是春之迷惘和春之感伤。
这首词充分表现了阳春词的深婉风格和幽美意境。但它毕竟是官僚士大夫的春之歌,尽管词笔精丽飘逸,内容却是一片空虚。有人说它是“义兼比兴”(冯煦《阳春集》序),“忧谗畏讥,思深意苦”(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一味猜度它的托意,就令人难以认同了。
长命女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①。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长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注释】
①绿酒:又名绿蚁。古时新酿米酒,未过滤时,上浮米渣,呈淡绿色(古所谓绿,有时近黄色)。这里“绿酒”,做酒的泛称。白居易《问刘十九》诗:“绿蚁新醅酒。”
此首在《阳春集》中别具一格。大概受到唐人两首诗的影响和启发。一首是李端的《拜新月》诗:“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冯延巳从中吸取它的爱情主题。一首是白居易的《赠梦得》诗:“为我尽一杯,与君发三愿:一愿世清平,二愿身强健;三愿临老头,数与君相见。”冯延巳用它的祝酒发愿。这首词以词的体制——活泼的长短句,以文人手笔,模仿淳朴的民歌风格,做到了后来居上。
首先,作者铺陈相应的具体环境,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看来这是家庭春宴,夫妻对饮绿酒,梁上双燕来去,女主人公以悦耳的歌音劝酒佐兴。这词字数虽少,请注意数词用得不少,这也是民歌惯用的手法之一。每喝一杯便唱一支歌,也不知喝了几杯,唱了几曲。这都是陪衬之笔,女主人公还立起离席,翩翩下拜,郑而重之地道出三个心愿。这心愿环环相扣,不多不少,恰好三个。集中,强烈,纯朴,天真。内容好,不求富贵荣华,但愿长相厮守。风趣高,从开始的愿望看,像是祝寿;结末方知,原来是祝爱情长久。更兼节奏明快,声情合一。除有一句不押韵,使节奏略有停顿外,接下去句句押韵,紧锣密鼓,达到高潮。化平凡为奇妙。徐《词苑丛谈》说,这首小词“典雅丰容,虽置在古乐府,可以无愧”。的确,作者写的这篇小令,竟把文人才思与民间歌曲融为一体了。较温庭筠的“手里金鹦鹉”(《南歌子》)、韦庄的“春日游,杏花吹满头”(《思帝乡》),更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