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到精通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气血与精津的关系

气、血、精、津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赖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在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和神的主宰下,它们之间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在生理功能上,又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为用的密切关系。

一、气与血的关系

人体的气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血是循环流动于脉管内的营养液体。气与血的关系是“血由气生,气由血化”;“气为血帅,血为气母,”即互相滋生、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转化的关系。人之一身,皆气血之循行。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与血不可须臾相离,乃阴阳互根,自然之理。气属阳,血属阴,两者皆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和肾中精气,气能生血,气旺则血充,气虚则血少。气能行血,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滞则血瘀。气能摄血,人身之生,以气统血,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乎脾,故有诸血皆统于脾之说。若脾虚不能统血,则血无所主,因而脱陷妄行。血为气之母,血能生气,气存血中,赖血之运载而达全身。血为气之守,气必依附于血而静谧。故气阳而血阴,血不独生,赖气以生之;气无所附,赖血以附之。血能载气,守气为血。气与血,一阴一阳,互相维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守。血盛则气旺,血衰则气少;血气不和,则百病丛生。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气与血相互为用,运行全身,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维持着人体的生理活动。

二、气与精的关系

精是先天肾气与后天水谷之气所化生的精微物质,是人体各种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是肾精与水谷之精及所吸入的清气所产生的生理功能。气产生于精,精的化生有赖于气。故气之与精,本自互生,精依气生,气化为精。精乃气之子,气聚则精盈,精盈则气盛,精气充足,则神自旺。精少则气衰,气弱则精走。精由气化,气由精生。精藏于肾,肾精充足,气血旺盛,滋养脏腑,以维系人体生理活动。

三、气与津液的关系

气属阳,津液属阴,两者源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在其生成与输布过程中关系密切。气能生津、行津、摄津。气旺则津充,气弱则津亏。津液源于水谷精气,而水谷精气赖脾胃之腐熟运化而生成。脾胃气机旺盛,运化正常,则津液充足。气化不行,津液不布,则口渴而小便不利。膀胱津液,得以化气,升腾于上,敷布于脏腑而还为津液,津生而渴自止。气能行津,气的升降出入,津液的输布排泄,全赖气之运行。气能摄津,体内津液,需气固摄。若气之不固,则津液外泄,汗多遗尿,故补气固津。水可化气,气生于水。水谷化生之津液,依脾气升清散精,上输于肺,经肺之宣降通调水道,下输于肾和膀胱。肾阳蒸化为气,升腾敷布于脏腑,发挥其滋养作用,以保证脏腑组织的正常生理活动。《素问·经脉别论》说:“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津液是气的载体,气必须依附于津液而存在,否则就将涣散不定而无所归。津液的散失,导致气之耗损。津液虚少,无以化气,则见少气懒言、肢倦乏力等气虚之候。若因汗、吐太过,津液大伤,则气随液脱。

四、血与精的关系

血与精,精与血均源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两者之间有着互相滋生、互相转化的关系。《赤水玄珠·调经门》说:“夫血者,乃水谷之精气,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男子化而为精,女子上为乳汁,下为经水。”精者,血之精微所成。血液流于肾中,与肾精化合而成为肾所藏之精。精能化血,血能生精,精血互生,故为精血同源。血能生精,血旺则精充,血亏则精衰。《景岳全书·血证篇》说:“血即精之属,但精藏于肾,所蕴不多,而血富于冲,所至皆是。”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骨髓坚固,气血皆从。故精髓化生血液,精足则血足,肾精亏损则血虚。

五、血与津液的关系

血与津液是周流全身的液态物质,同源于水谷精微,在其运行输布过程中有着相畏相成,相互交会的关系。津血同源,津可入血,血可成津。津液和血液同源于水谷精微,输布于肌肉、腠理之津液,渗入孙络则为血液。运行于脉中的血液,渗于脉外化为津液。故为“津血同源”。津血属阴,水中有血,血中有水,水与血原并行而不悖,共同发挥其滋养、濡润作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当血液不足,则津液病变。如血液瘀结,津液无以渗于脉外,以濡养皮肤肌肉,出现肌肤干燥粗糙甚至甲错。失血过多,则脉外之津液渗入脉中以补偿血之不足,而致脉外津液不足,出现口渴、尿少、皮肤干燥等症状。汗为津液所化,汗出过多则耗津,津耗则血少,血脉空虚、津枯血燥。故血能病水,水能病血。水肿可致血瘀,血瘀亦可致水肿。汗出过多则伤血,下后亡津液则伤血,热结膀胱则下血,是为水病而累血;吐血咳血,必兼痰饮,血虚则精竭水结,痰凝不散,失血则水肿,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为血病而兼水。所以津血互相影响而并存,临证时应注意水病治血、血病治水、水血兼顾,方能治愈血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