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
本书针对父母教育孩子缺乏明显效果的现象,从父母常见的教育方式中,点出他们的症结所在,并对孩子的心理进行剖析,让家长明白,孩子是“怎样想的”,父母“错在哪里”,并用事例告诉父母用什么方法去教育孩子,才会有效果。
教育是老师(学校)、父母、社会三方面合力的结果。社会是一个无法改变的因素,于是,对孩子起最大作用的就成了老师(学校)和父母。但他们常常都在教育孩子的事上犯错误,特别是父母。
教育者的错误使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蒙受着冤屈,而孩子往往意识不到自己冤屈,更不用说要他们自己来更正大人们的错误。因此,我们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会使孩子受一些委屈:
委屈一:不是为自己而学。
父母往往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似乎是所有父母的期待。就家庭教育而言,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名人、成功人士,最起码也要成为一个快乐的人。虽然这些父母也不时附带一些对社会有益的教诲,但归根结底还是要孩子出人头地。尤其可怕的是,这样的计划并不是和孩子平等商量的结果,而是在孩子幼小时就把这个要求泰山压顶般地“压”向孩子。孩子喜欢什么、想成为什么,他们没有一点自主权,孩子生来似乎变成了父母自己理想的实现者。为人父母者,他们忽略了孩子或者说人成长的主体作用——理想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在学校教育中,老师为了在工作评比中让自己的学生有个好成绩,学校为了在与同校的评比中有个好的升学率,他们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一眼就盯在了孩子的成绩,对于孩子其他方面的培养就会多几分忽视。因此,成千上万的孩子,千差万别的理想,统统都归结到一个点上——上大学,而忽视了素质教育和心理指导。
委屈二:分数决定一切。
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有一个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对知识技能本领的偏重和对做人教育的偏废。虽然各个学校都在抓德育工作,但很少有学校真正对这项工作常抓不懈,特别是在孩子做人方面,往往都是孩子自我进行调节的。
有一部分孩子在小学、初中、高中受学校教育过程,就是对知识成绩偏重、对做人教育偏废的一个过程。孩子能考到高的分数,实在说不仅仅是老师成为名师、学校成为名校的追求,更是社会的认可、教育行政部门考核的主要标准。孩子考了高分,家长除了有孩子优秀的成就感外,更是对孩子能立足未来社会的最好的精神寄托。因此,教育者对孩子的教育会忽视这一点:分数不是唯一的衡量指标,学到本领、有能力才是重要的。
这样,对孩子所有的一切评价,都是以分数作为基础的,一个孩子在考试中不能得到高分,会掩盖他很多优点,更会使人忽视孩子其他方面的天赋。于是,部分人就会用学习成绩来扼杀孩子的一些天赋,比如体育、绘画、音乐……
委屈三:“饲养员”式的培养。
孩子从降生起,父母就特别注意孩子的身体,尽可能让他吃饱、长好,很多父母还能对孩子坚持“科学喂养”。可父母完全疏忽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对孩子进行沟通、开导,父母用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替代了与孩子的交流。父母只知道让孩子衣食无忧,却不知道教育孩子时更要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孩子精神食粮的匮乏,往往造成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缺乏亲情、与父母近而少亲、远而不真的结果。当父母感叹自己的孩子“不懂事”时,他们不会从自己的教育方式上找原因,相反地,他们会把一切责任算到孩子头上。
孩子的“委屈”远远不止这些,我无法一一列举出来,只是希望教育者能重视到自己在教育上的错误,更不要把对孩子的不满归罪于孩子,这也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
孩子的错误往往是先来源于教育者自己,教育者只有先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