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湿地植物对重金属的转运机制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鄱阳湖典型湿地土壤铁形态分布特征研究

湿地中的铁是典型的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其形态变化是湿地干湿交替过程中氧化还原所引起的主要化学变化之一(潘岳鹏等,2007;陈庆锋等,2011),铁在湿地物质循环中具有重要地位,其组成和含量对于环境具有重要指示意义。有研究表明,湿地铁影响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姜明,2006;徐德福等,2009)、磷的吸收与释放(苏玲,2001;王震宇等,2010)、抑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曾从盛等,2008)。国际上对自然湿地铁循环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且多集中于我国东北地区的沼泽湿地和三江平原(姜明,2006;邹元春等,2008, 2009;潘月鹏等,2007a, b, c;于君宝等,2003),而对其他地区的滨海湿地、内陆淡水湿地等进行的研究相对较少;在研究内容上,主要集中在湿地铁的迁移转化及其空间格局变化(邹元春等,2009),对铁的不同形态、同位素与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之间关系研究较少(瞿文川,1996),对环境效应方面的研究仍很薄弱[3,17],在机理及微观尺度等方面有待加强。

鄱阳湖湿地在改善湖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研究鄱阳湖典型湿地不同层次土壤铁形态的分布特征,对于了解湿地铁的形态变化、迁移转化规律以及深入理解土壤理化性质和剖面发生机理非常重要,同时对揭示湿地植物体内铁的分布和变化以及植物根表铁氧化膜形成过程及其生态效应有重要意义,为鄱阳湖湿地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章通过对鄱阳湖湿地布点采样,测定周边湿地土壤中铁的含量及分布,并采用BCR三步提取法对湿地铁的形态进行了提取,对表层土壤和剖面土壤铁的形态分布进行相关分析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