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鄱阳湖的土壤环境
鄱阳湖的水土环境也受到了各种不同程度的污染,尤以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有关文献(简敏菲等,2004, 2005)报道,鄱阳湖水土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来源主要有四类:(1)矿山开采产生的含重金属酸性废水;(2)冶炼厂的排污废水;(3)城市工业排放的污、废水;(4)水土流失及泥沙冲积也是重要的非点污染源。而德兴铜矿开采中产生的含重金属的酸性废水,是乐安河口及鄱阳湖部分区域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
李鸣等(2010)的研究表明,鄱阳湖底泥中不同重金属分布规律一致:湖区>入湖口>出湖口,表明重金属在湖区有明显的沉降作用。简敏菲等(2004)的研究则表明,沉积物中的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明显高于草滩底泥中的污染综合指数,其中鄱阳饶河口、星子冬枯山、南矶山等地沉积物为重度污染,其余各点沉积物中的重金属也为中度污染。特别是饶河入湖段各的土壤和底泥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且底泥高于草滩土壤(简敏菲等,2005)。弓晓峰等(2006)的研究也表明,鄱阳湖底泥的污染程度大小排列次序为:Cu >Pb >Zn >Cd,鄱阳饶河>鄱阳湖龙口>鄱阳湖南矶山星子冬枯山>星子渔民村,且枯水期普遍大于丰水期。鄱阳湖湿地土壤中Cu、Pb、Zn主要以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为主,水溶态和交换态等生物有效性态含量很少。Cd的水溶态、交换态和铁锰氧化物态较其他元素高。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均显示植物中重金属含量与其生存环境中的重金属含量直接相关(黄志忠等,2006)。由于重金属元素难降解、易积累、毒性大,对植物的生长、产量、品质等均有较大危害,尤其还具有被生物富集吸收、进入食物链、从而危害水产、人、畜、鸟类等生命健康的潜在危险。因此,调查鄱阳湖水土环境及其水生植物中重金属的污染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在对鄱阳湖湿地的研究中,目前主要集中在水体富营养化水平(张琍等,2014;王圣瑞等,2012;向速林等,2011)、湿地遥感监测(张秀平等,2014;陈水森等,1999)、生态系统功能和评价(吴勰等,2013;崔丽娟等,2004)、水/土/植物等多介质中重金属的污染及富集(周雪玲等,2013;弓晓峰等,2006a, 2006b, 2008)以及湿地植物群落、植物生态系统结构与分布(葛刚等,2011;胡振鹏等,2010;王晓龙等,2010),有关鄱阳湖水文过程对湿地环境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欧阳千林,2014;刘成林等,2011;谢冬明等,2011)。
在鄱阳湖重金属的迁移转化方面,已往的研究多集中在湿地土壤、植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和形态的分析测定,对湿地土壤-植物体系中重金属的生物活性以及迁移转化的研究较少,有关鄱阳湖湿地植物根表铁膜对重金属生态效应的研究尚未见文献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