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之光 女性之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前言

传承国学 涵养女德 弘扬家风

早在清末民初,孙中山先生就讲过涵养女德:“天下的太平安危看女人,家庭的盛衰看母亲。”欧洲著名作家歌德也说:“永恒之女性,引导我们上升。”中外先哲无不认为,有德的女子,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力量。因为有孔母、孟母,才会有孔子、孟子这样的圣人降生于世。近代著名的大德印光大师曾经讲到:“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又曰:“教子为治平之本,而教女更为切要。盖以世少贤人,由于世少贤母。有贤女,则有贤妻贤母矣。有贤妻贤母,而其夫与子之不为贤人者,盖亦鲜矣。其有欲挽世道而正人心者,当致力于此焉。”近代女子教育的开拓者王凤仪则指出,“女子是齐家之本,清国之源”,“女子是世界的源头,源头清则水流清,源头浊则水流浊”。因此,欲建设和谐社会,推动现代文明,非从推动女德教育入手不可。

自古中国就有完整的女德教育,认为女性最本分的职责是认真相夫教子,为国家培养人才,纵使自己有在外界功成名就的能力,也不必去施展。这样的观点对现代接受高等教育、身怀抱负的女性来说,似乎显得陈腐僵化。然而,其背后古老的伦理和教化意义何在?是传统文化忽视了女性的角色与智慧,还是现代社会异化了女性的功能?

东汉时期的班昭曾专门为女性写了一本小册子,名为《女诫》。这本书只有1800多字,却是我国最早、传播最深远的女德教材。首先,它申明了女子在社会和伦理中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所谓“敦伦尽分”、“内外有别”。“外”的经济重担应该由男子承担,女子则负责教育好子女的道德,培养孩子成为圣贤,稳固家风,引导丈夫积德行善。

这样的定义并不等同于现代社会局促于狭小世界内的“家庭妇女”,女德教育里,母亲想把孩子教育为圣贤和栋梁,女子自己首先必要心存高远、志向远大,其间一定会经历千辛万苦,放弃私利和个人享受,是一种很崇高的修养境界。

女德教育中,教导子女断恶修善是重要的一课。韩国前总统李明博曾讲述自己的母亲如何深刻影响了自己的成长道路。他的母亲是一位信念坚定的人,当他在外受到毁谤和打击时,母亲几乎从不教他怨恨,总是让他学会忍耐与淡然面对。

现代人理解古代文化,难免存在许多误解。比如“男尊女卑”,“卑”不是指“卑微”,而是表达“谦卑”。《易经》中开篇的乾坤两卦,其实已清楚表明男女虽职责有别,但地位同等。“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因其平稳厚德,万物才得以生息繁衍。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钟茂森博士说,大家对“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有太多错解,所谓“无才”不是真的没有才能,而是她的心里没有把才放在心上,心中不执著于这些才华。即使是才艺很高,她也不觉得自己有才,谦卑到极处,始终以谦卑为自己最高的指导原则和做人的方针。

可以说,中国传统女德教育中对女人的劝诫是非常完整的。从宏观的人生哲学,到微观的行为、举止标准。女德中反复强调男女的体性不同,需要顺应天地之道。“生男如狼,犹恐其尪;生女如鼠,犹恐其虎。”意思是说男孩希望像狼,恐怕他羸弱不堪。女孩希望她眼光向内,小心翼翼,如果像虎狼一样拼争,违背天性,可能就得不到幸福。

同时,国学对女人的恭敬和顺的标准也并不是消极淡泊的。所谓:“夫事有曲直,言有是非。直者不能不争,曲者不能不讼。讼争既施,则有忿怒之事矣。此由于不尚恭下者也。”意思是,自己认为有道理的事,应该争到底。但有争心,就会伴随着愤怒之心。在家庭琐事上没必要去争,但应该坚持大是大非、大仁大义。女人真正的“顺”不会拘泥于家事的俗务,而是在丈夫的德行上、事业上、子女教育上给予帮助和成就。

在我们的国学经典中,不只教人处理人际关系,还会教人认识人与宇宙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生命的关系。现代人的目光和知识面太物质,造成我们活得很短视。小到自我的挣扎和不解,大到家庭问题、公司问题、社会问题。问题在哪里?根本在于教育,因为我们存在有许多潜在的、可以改善的机会。古代有两句重要的话:“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乃天下太平之源。”闺阃就是母亲的房间,古代的教育就是圣贤的教育、君子的教育。如果一个女子能教育子女成才,贡献要远远大于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做出的贡献。这不是在歧视女性,因为教育好子女,会促进整个社会的安定和团结。如果失去了母教,社会就会存在很多潜在的危险。

本书从中国女性的生存现状及环境入手,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从修养、礼仪、心态、治家、孝道、婚姻、教育等8个方面,通过理论梳理、案例剖析和实战指点,阐述了如何全面提升个人形象,提升国学艺术修养,打造优雅完美女人;如何开阔心智模式,获得自信祥和与内心笃定,让自己变得更有智慧与魅力;如何消除夫妻误解,避免或摆脱家庭危机,营造爱情婚姻幸福之道;如何散发母性光环,通过科学教育方法,呵护儿女成长,培养现代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