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部队新长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孤军长征“先锋军”:“瘦身”转型新跨越

孤军长征“先锋军”:改革转型新跨越

1984年,一位76岁的外国记者沿着长征路线重拾那些凝聚着中华民族精魂的红色记忆之后写道:“中国的长征从来就没有结束,红军的长征仅仅是这次长征的序幕。”

这一预言,早已在新中国由“一穷二白”到世界强国的大步跨越中印证。

而今天,延续红25军血脉的陆军第39集团军某红军旅“摩步师改机步旅”的深刻转型,正是“中国的长征”的一个生动展现。

80年前,他们是第一个到达长征落脚点的“先锋军”。

80年后,他们是深化改革强军大幕开启前先行转型的“先行军”。

考验

改革,叩问着军人的信念。

2013年底,“师改旅”转型正式开启,而一份考卷早已摆在每一名官兵之前。

机关编制缩减、职位岗位变动等一系列与个人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如何面对?

历史总是在一次次考验和抉择中写就。

1934年肃反扩大化,红25军300余人被认定有问题,可他们宁可干伙夫、当挑夫也要一直跟着队伍走过九死一生的长征。

平反后,很多人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请组织发给我一支枪,让我上战场!

“吴焕先率部千里找党”“徐海东五千大洋送中央”……

一个个洗涤灵魂的故事,是先辈与后人的对话,也是信仰之力的感悟和传递。那年7月,得知“师改旅”的消息时,任师政委近3年、正在国防大学学习的高大光,一种“人未回、家已没”的失落顿上心头。

暑假期间,他从师机关、直属队到各个团挨个地转,反复嘱咐各级带兵人一定要稳住心神、抓好部队。

几个月后,随着一纸任命,“降级”为旅政委的高大光又铆在了新的岗位上。

而鲜有人知,面对组织另行安排的征询,高大光主动“下放”的坚持和坚决,“关键时期,我的部队更需要我!”

这个三十年戎马倥偬的军人,在大半辈子与战士们摸爬滚打之间,深刻读懂了我党我军在世界不可思议的目光中从苦难走向辉煌的真谛——“党员干部的信念坚定、引领有力,使群众在一次次严峻考验和残酷斗争中‘铁心向党’!”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站在改革转型的风口浪尖,掂着个人得失的官兵,一定会想起这样一幕幕场景:每一次选人用人、物资采购的阳光透明;每一次训练场上、高危课目前,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

这一次编制调整,全师300多名干部分流,94名家在驻地的异地交流,没有一个逾期报到,没有一个滞留部队,没有一个提出特殊要求,没发生一起严重违纪问题。

3年来,漫长的转型之路上,一个个接踵而至的考验写就一份份令人回味的答卷:面对跨专业、调岗位任职等变动,全旅圆满完成上级赋予的新《大纲》试训,多次担任集团军以上赋予的民主评议党员、主题教育、“学传统、铸军魂”等重要工作的先行试点……

嬗变

当新军事变革吸引了世界的目光,美国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的一个比喻愈加发人深省——给亚瑟王宫廷里一位骑士一支M-16自动步枪,如果他拿着这件武器,骑上他的马,用枪托砸他对手的脑袋,这样就不是转型。如果他躲在一棵树后边,开始射击,这样做才是转型。

从摩步师到机步旅不仅是有形因素的革命性跃升,也是观念形态的革命性进步,而旅长韩向春一言概之,“核心就是要培养出一大批既能够继承发扬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又能在信息时代陆军建设中大有作为的人才。”

如今,由摩托化步兵改为机械化步兵的4连,已是多次在上级联合实战演练中脱颖而出的“尖刀连”,可几年来连长钱宏杰却一直甘当“小学生”——从改编之初作为旅驻连见学代表到全军先进单位“神枪手四连”取经开始,他一直带着连队沿着先进兄弟单位的“车辙印”前进,越过了一道道弯路沟渠。

长征时期,放下锄头拿起枪的红军战士曾边行军边在沙地上练写字,在一点一滴的转变中逐渐完成了向世界强军的一次次嬗变,如今那些远去的身影早已被高学历、高素质的新生代士兵替代,而不变的是刻苦学习、熟练本领、只争朝夕的前行步履。

派干部到兄弟单位见学、开办军事培训班、实行跨兵种交叉授课……几年来,一系列新举措,让这个传承着光荣传统与辉煌历史而又年轻的机步旅迅速焕发生机。

2013年底,这个旅的工化营筑城连改为筑城伪装连。

“别看仅增添了两个字,但这背后体现了现代陆军精简高效、高度融合作战理念的深刻变革。”那段日子,连长张帅像一只停不下来的陀螺:白天,铆在训练场,逐个新装备、新专业进行学习;晚上躲在学习室内学习理论知识,背记专业教材,学习笔记记了密密麻麻一厚本。

一次演练车辆伪装,张帅不慎把脚崴伤。他强忍伤痛,带领官兵按照大纲规定时间完成任务。当天他摸索总结出特种车辆四步快速伪装法进行推广,有效提高了训练成绩。

改编时,担任4年坦克营长的陶永伟平调到工化科长的陌生岗位。他二话没说,像钉子一样钉在训练一线,靠“摸着石头过河”的钻劲、拼劲,使多项新列装装备当年形成战斗力。

盘点手下爱将讲不完的故事,旅长韩向春自豪而感慨:“无论时代怎样变,体制怎么改,我们红军本色不变、精神不改,就一定能够应变而进,立足改革潮头!”

跨越

转型,没有终点的长征。

残阳西下,扬着沙尘的训练场上,炮兵排长熊永超执着地提出了多训1个小时的申请。

在去年新列装的某新型自行高炮中,鼻尖挂着汗珠的他,娴熟地操作信息系统与炮手列兵蒋宗超一次次地磨合着雷达锁定到击发射击的步骤。

战场只争分秒!

2015年北京阅兵,这一新型自行高炮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陆军高炮代表,曾在万众瞩目中自豪驶过天安门广场。

“新型自行高炮嵌入先进信息系统,实现雷达、观测、计算诸元等战斗步骤一体化,使一辆炮车就相当于一个可实时机动的炮兵阵地,且比同类自行高炮携弹量和弹种都大幅增加拓展,乘员人数、战斗准备时间更为精简,车速、射程和精准度等也大大提高。”熊永超告诉记者,新装备列装不到半年就形成了作战能力,相比以往战斗力已数倍增强。

从马拉炮车、短枪长矛到远程火炮、装甲战车,再到嵌入信息网络的新一代主战装备。

武器装备的飞跃改变,见证着我国我军在世界变革发展中的一次次超越,也见证着红军传人们在改革强军之路上的一次次跨越。

这一次,改建不到三年,他们同样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足迹:

——2015年7月14日午夜,集团军对这个旅首次全员全装昼夜机动检验拉开序幕。千人百车,以夜间60公里、白天80公里的平均时速,纵横驰骋600余公里,交出合格答卷。

——2015年8月渤海湾畔,以旅坦克1营为主体的红军合成营,为上级领导和兄弟单位演练合成营战术战法,指挥控制、战术机动、火力运用、综合保障等各要素紧密融合、攥指成拳,得到高度评价……

——2015年10月,全旅21名官兵获评集团军装甲特级手,通过率和通过总人数均为集团军第一。

2年多来,有着“扛红旗、当先锋”光荣传统的红军传人们恨不得脚底装上轮子赶路。

而这个春天,他们又种上了一个愿望:

长征路上,他们是“先锋军”;

改革强军路上,也要当先锋!

孤军长征,最先唱响“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2015年9月,延续着红25军血脉的陆军第39集团军某机步旅,隆重欢迎开国大将徐海东的女儿徐文惠“回家”。

徐海东是红25军缔造者之一,她在这支部队深情寻找父亲的记忆,也留下了一段段父亲永生难忘的长征故事。

孤军长征,千里寻找党中央

1935年7月,在战斗中缴获的一张国民党统治区报纸,让时任红25军军长的徐海东,仿佛在黑夜中看到了黎明的曙光。

“很多年后,父亲仍清晰记得报纸上的一段内容。”徐文惠说。

那是报纸上的一条消息:“共军一、四方面军在川西会师后,继续向北逃窜,先头部队到达松潘……”

自从1934年11月11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河南光山花山寨举行会议决定长征以来,红25军由此第一次知道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消息。

1934年4月17日,鄂豫皖苏区红25军在安徽金寨豹迹岩重新组建,徐海东任军长,吴焕先任政委,独立挑起坚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任。

1934年11月16日,红25军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孤军长征,穿越平汉路,转战桐柏山、伏牛山,进至陕南,以2984人的兵力粉碎了20余倍于己顽敌的围追堵截,在鄂豫陕边区站稳了脚跟。

当在国民党统治区报纸上得悉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已在川西会师,并有北上的动向时,徐海东随即召集军部人员在长安县沣峪口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决定红25军西进、北上,“极力与陕北红军集成一个力量”“配合红军主力在西北的行动,迅速创造新的伟大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徐海东说,即使全军3000人都牺牲了,也要把党中央和红一、四方面军迎接过来。

出秦岭,驰骋陇南,过渭河,翻过六盘山,行军路上,官兵们纷纷问徐海东,“中央到了哪里?”“毛主席也来吗?”“哪一天能会面?”

“其实,父亲也不清楚,但心底始终有一个声音:‘一定要见到党中央和毛主席,一定会见到他们!’于是,他就不断鼓励大家,‘同志们,快啦,就会见到毛主席了!’”徐文惠的记忆中,每当父亲讲起这段故事,总是充满自豪——这一举措,使部队士气空前高涨,不少官兵脚板都是大泡加小泡,可没有掉队的。鞋子破了,赤着脚走;肚子饿了,紧紧腰带!

西兰公路是各路国民党军围剿中央红军的一条大动脉。8月中旬,为钳制敌军,配合中央红军北上,面对人数众多、武器装备精良的敌军,红25军主动出击,整整切断这条公路18天。

1935年9月9日,红25军在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习仲勋、陕甘边军委主席刘景范和苏区老百姓的热烈欢迎下,到达陕北保安(今志丹)县永宁山,随后又在习仲勋、刘景范引领下于9月15日到达延川永坪镇,成为长征到达陕北“落脚点”的第一支红军队伍,并于1个月后胜利与党中央、中央红军会师。

1988年,徐向前在《红25军战史》序言中写道:红25军西征北上的战略行动,成为主力红军北上的先导,为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建立了特殊的功勋。

历经“长征四大恶战”之一——血战独树镇

“烈士精神不死”——

在距河南省方城县城20余公里的独树镇,至今仍屹立着一座红25军独树镇战斗纪念碑。

纪念碑以一把变形刺刀为表现形式,寓“血战”之意,碑身高25.34米,蕴含着红25军的番号和1934年的时代背景。

1934年11月,红25军开始长征之后,敌军立即调集了30多个团的兵力围追堵截。红25军采取了声东击西战术,跳出了桐柏山区的包围圈,计划取道泌阳、方城以东的独树镇、保安寨地区,向伏牛山前进。

11月26日下午1时许,红25军224团沿独树镇七里岗山脊北进,当接近许南公路时,埋伏在公路两侧的敌军突然发起猛烈进攻,雪野中顿时枪声四起。

“当时,抢先到达此地的国民党第40军第115旅和骑兵团已埋伏好,对着正行进中的红军队伍猛烈射击。因雨雪交加,能见度差,红25军先头部队发现敌军时已经很迟了。”徐文惠说。

敌人开火后,224团几乎完全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之下。

多次听到父亲提及这场战斗的徐文惠对于这样的一个细节印象特别深刻:“开打之后,战士们的枪却大多数没有响,原来是寒冷的天气,把枪栓都冻住了,战士们的手指也冻僵了,一时怎么也拉不开枪栓。”

危急时刻,从后面跑步赶到阵前的军政委吴焕先指挥战士们利用地形地物进行反击。面对气势汹汹扑过来的敌人,他手持大刀指挥红军从雪地上跃起,勇猛地冲上去,与敌人展开白刃格斗。

千钧一发之时,徐海东带领223团赶到,立即投入拼杀。经过一番恶战,终于把正面进攻的敌人压了回去。整整一个下午,红25军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阵地前堆满了敌人的尸体。

天黑后,风雪不止。红25军乘机撤到张庄附近,根据当地老乡提供的情况,忍着极度的饥饿和疲劳,连夜绕到沈丘附近,越过了许南公路。27日拂晓,抵达伏牛山东麓,突破了敌人的合围。

独树镇战斗,是红25军长征途中生死攸关的一场血战。在敌强我弱、敌锐我疲、地形与天气都不利的情况下,转危为安,保存了红军的有生力量,并与“四渡赤水河”“飞夺泸定桥”“激战嘉陵江”等著名战役并列长征史册。

率先唱响《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创下长征“6个之最”

红色经典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多少年来久唱不衰,享誉全国。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首歌是红25军在长征途中最先唱响的。

入陕后,为加强红军的性质宗旨教育,时任红25军政治部秘书长程坦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内容,填入《土地革命歌》的曲调,发到每个连队教唱。来自鄂豫皖苏区的“老红军”对这个曲调十分熟悉,唱起来也容易掌握节拍,于是红25军率先在长征途中唱起了这支《红军纪律歌》。

它伴随着红25军的长征,由陕南经陇东到陕北,官兵们一路上都在放声高唱。原军委炮兵政治委员张池明老首长曾深情地回忆说:“1935年7月,红25军由长安县沣峪口西征北上时,一路上唱的就是《红军纪律歌》,走到哪唱到哪,比在队前讲话还方便,也容易收到实效,确实管用。”特别是部队进入宁夏回民地区时,部队严格贯彻“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要求,给当地群众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1935年8月,红25军在长征途中进至宁夏省隆德县的兴隆镇时,223团供给处长刘炳华发现这一带的“狗尾巴草”长得旺盛,就高兴地叫马夫放马,结果马吃了群众的谷子。原来这位河南商城人错把谷子当“狗尾巴草”了。

事情传到了徐海东那里,他立即找来了刘炳华,决定给他警告处分。

由于民族政策贯彻执行得好,再加上《红军纪律歌》的口口相传,使得当地回民由不敢接触红军到后来把红军当成亲人。

群众知道了徐海东要处分刘炳华这件事,纷纷来求情,最后徐海东责令刘炳华带着马夫拿着粮食去赔礼道歉。

一个月后,毛主席率中央红军长征经过这一地区时,因为是与红25军穿一样军服的红军,所以同样受到了当地群众亲人般的热烈欢迎。毛主席问明原委,夸奖红25军“政策水平高”。

后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程坦根据中央红军带来的《中国工农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布告》,结合原来所编写的歌词,又逐条逐句地加以斟酌修改,刊登在红15军团编印的《红旗》报上,这支伟大的红军歌曲,从此又获得了新的生命。1935年11月,红十五军团与红一军团在陕北甘泉县象鼻子湾会师,红十五军团指战员将这首歌唱给毛主席听,毛主席说这首歌很好,红军的各个部队都要唱!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这支歌已唱遍了各个抗日根据地,对指导人民军队密切内部关系、宣传联系群众起到了巨大作用。

回顾长征之路,徐文惠还总结出了红25军创下的“6个之最”:官兵平均年龄最小,大多数都是13到18岁,堪称一支“童子军”;出发人数最少,也是唯一一支人数未减反增的部队,由不足3000人发展到4000余人;最早对东北军官兵开展统一战线工作;最先唱响程坦同志填词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最早顺利通过回民区;长征最先到达陕北。

背景链接

传承红色血脉的“三勇”劲旅

——陆军第39集团军某红军旅的光辉历史

当雪山和草地已走向遥远,一支驻扎在渤海湾畔、流淌着红军血脉的先锋劲旅,却时刻铭记、发扬着长征路上凝聚起的宝贵财富,在战火硝烟的考验与和平年代的坚守中,用一串串熠熠闪光的足迹,与时俱进地抒写着“勇当先锋、勇敢攻坚、勇夺胜利”的“三勇”精神。

历史沿革:这支部队的前身是1930年9月成立于鄂豫皖苏区的商光边独立团,1932年11月编入重新组建的红25军,1934年10月在吴焕先、徐海东率领下孤军长征、率先到达陕北,1935年9月编为红15军团75师223团。1937年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344旅687团,1939年2月组建冀鲁豫支队;1940年,在黄克诚带领下南下华中,率先打通华北八路军与华中新四军战略联系,后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8旅。抗战胜利后,先期挺进东北,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4师,1948年11月改编为39军115师。

经典战例:战争年代,这个旅先后参加直罗镇战役、平型关大捷、盐阜反“扫荡”、辽沈、平津、广西战役和抗美援朝一至五次战役,累计作战3千余次,歼敌14万余人,他们孤军长征,在被誉为“长征四大恶战”之一的独树镇战斗中突出重围,以不足3000人的兵力粉碎了20余倍顽敌的围追堵截,成为四路长征大军中最先到达陕北的部队;开辟盐阜区抗日根据地,获得盐阜反“扫荡”“单家港杀伤敌人最大、陈集战斗最漂亮、八滩战斗最激烈”“三最”;怀德战斗创造东北解放战场我军最先毙敌将官战绩,解放柳州一个营追垮白崇禧一个团,最先把胜利的红旗插上镇南关;入朝首战云山,12个昼夜毙伤美军1200余人,创下最先与美军交手、一次战斗歼灭美军最多、一个连全歼美军一个连的骄人战绩。

英雄模范:80多年的峥嵘岁月,这个旅英雄辈出,徐海东、吴焕先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事迹家喻户晓、精神彪炳千秋;在枪林弹雨中,“全国战斗英雄”杨印山、“一级战斗英雄”倪祥明等战斗英雄、一等功臣130余位冲锋在前;在和平建设里,“爱民模范”郑春满、“共和国卫士”臧立杰、“侦察尖兵”曹广奎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屹立时代潮头,先后走出340多位将军和50多位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

荣誉传统:这支部队在战火中铸就了厚重荣誉、赫赫威名,形成了“勇当先锋、勇敢攻坚、勇夺胜利”的“三勇”精神。南征北战3000余次、歼敌14万余人的辉煌战绩,使“百战百胜第三营”“铁骑守备连”“铁的连队”等50余个英雄集体威名远扬;在练兵备战、抗灾爱民、改革强军的时代担当中,赢得“抗洪抢险爱民模范连”“卫国平暴英雄连”“卫国先进政治处”等荣誉称号,多次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师”“全军先进司令部”“全军青年工作先进单位”等全军和军区先进,圆满完成渡海登岛实兵演习等大规模演练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