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省域体现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一、“创新湖北”与发展
一系列连绵不断的创新可以推动经济发展。在经济学的历史上,熊彼特是较早从创新的角度理解发展的一位经济学家。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熊彼特提出了“循环流转”的概念,用以概括那种只有数量扩张而没有创新、没有质的突破的现象,认为这种状况并不是发展。熊彼特把发展定义为创新,是质的突破,是对“循环流转”的打破。依据当时的情况,他将创新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开发一种新产品或一种产品的新特性;二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三是开辟一个新市场;四是控制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供应来源;五是实现工业的一种新组合。
近代以来,正是那些里程碑式的创新,引发了一个个较长时期的经济发展,即经济发展的长周期。据考察,大约从1783年到1842年是第一个长波,这是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时期;从1842年到1897年是第二个长波,这是所谓蒸汽机、钢铁以及铁路化的时代;从1897年到上世纪30年代末是第三个长波,这是所谓电气、化学和汽车对于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的时期。另一位着重于从经济史和统计分析的角度研究经济发展的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其著作《长期运动》中更为详细和形象地描述了创新引领经济发展的过程:先是出现一种新技术,接着产生扩散效应,引发一个部门、一个国家、一个时期的经济增长。他说:“在许多工业中,在某个时期,基本技术条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当这种根本性变化发生时,一个时代就开始了”。从实践来看,那些在一波接一波的以科学发现为基础的技术创新方面,进而在技术创新商品化方面走在前列的国家和地区,一定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
科教兴鄂,人才强省。李鸿忠同志指出:“发挥我省科教资源优势,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绿色发展、科学发展,都必须坚定不移地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要把自主创新写到湖北发展的旗帜上,坚持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将自主创新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建设“创新湖北”,是湖北省委、省政府准确把握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潮流,从湖北发展的现实基础、新的阶段性特征和未来的战略需求出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建设“创新湖北”,就是依托湖北的创新资源,发挥湖北的创新优势,激活湖北的创新潜力,将经济社会发展推上创新驱动的轨道。建设“创新湖北”,就是要让创新成为湖北的特质、底色和核心竞争力,成为湖北发展的根本驱动力量。
二、“创新湖北”与以人为本
“创新湖北”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以人为本思想是我们党摒弃了旧哲学人本思想中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和历史唯心主义的理论缺陷,借鉴国际经验教训,针对当前我国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种片面的、不科学的发展观而提出来的。这种片面的、不科学的发展观认为,发展就是经济的快速运行,就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高速增长,它忽视甚至损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这种发展观“见物不见人”,其实质是一种“以物为本”的思想,它和以人为本所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发展观。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强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科学发展观并不否认经济发展、GDP增长,它所强调的是经济发展、GDP增长,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的全面发展。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目的是以人的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相一致,使发展的结果与发展的目标相统一。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以人为本,不仅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而且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为了谁”和“依靠谁”是分不开的。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统一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只讲根本目的,不讲根本动力,或者只讲根本动力,不讲根本目的,都不符合唯物史观。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同时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胡锦涛同志说,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试金石。
“创新湖北”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创新湖北”需要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要始终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度关注社会心态,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化解社会不满情绪,减少社会对抗行为;在社会管理中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管理中加强服务、在服务中提升管理水平,实现由防范、控制型管理向人性化、服务型管理的转变。
“创新湖北”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创新诉求表达机制。对于一个现代国家和社会而言,只有社会各个不同阶层、各个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都能有充分表达的渠道并得到充分有效的反映,才能使社会管理决策者更全面客观的制定管理制度,促进各方面利益统筹协调、各种社会矛盾妥善处理。因此,建立方式多样、规范有序、通畅高效的诉求表达渠道,实现信息对称至关重要。一方面,要整合资源,拓宽和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在进一步完善畅通原有的信访、干部联系群众等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的基础上,利用大众传媒的监督作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多层次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使人民群众的诉求能够快速高效的传递至政府。另一方面,要依法行政,形成利益诉求表达的良好导向。以法律和制度作为解决问题的底线,高效解决人民群众的合理合法诉求,依法处置非法诉求。
“创新湖北”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监督评价机制。“创新湖北”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因此,应充分发挥对创新湖北实效最为敏感和真切的受众即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评价作用,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创新湖北”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的参与度与满意度作为衡量创新湖北建设的标准,创新社会管理理念,调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创新湖北建设。建立“任务明确、督查有力、考核严格、赏罚分明、奖惩到位”的工作考核和奖惩机制,对试点工作进行督促检查,掌握工作开展情况。要严格考核奖惩,对开展试点工作积极主动、成效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不扎实、处于被动落后状态的地方和单位,要对其负责人实行问责。
三、“创新湖北”与全面协调可持续
“创新湖北”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这一发展要求是在总结我国发展实践、汲取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教训、借鉴国外发展理论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全面部署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思维,反映了当代最新的发展理念。
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一)“创新湖北”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创新湖北”建设必须始终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位置,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我们的中心任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首先是要发展经济。国家的昌盛,人民的富裕,说到底是经济实力问题。国际竞争,说到底也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只有经济发展了,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强了,人民的生活才能不断改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才能在国际格局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保持平稳较快的经济发展势头。强调加快经济发展,不是单纯追求生产总值增长。要以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看待生产总值,防止任何片面性和绝对化。要把加快经济发展,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忽视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惜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片面追求一时的高速度,势必会造成大的起落,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才真正体现了发展的硬道理。
(二)“创新湖北”建设必须坚持“五个统筹”
“创新湖北”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使各方面的发展相适应,各个发展环节相协调。
“五个统筹”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提出来的。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的方针就是统筹兼顾,各得其所。这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重大关系的基本方法。邓小平同志提出,“我们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五个统筹”的思想,丰富了我们党关于统筹兼顾的思想,是对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创新湖北”建设中,统筹城乡发展,就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就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继续发挥湖北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要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把加快经济发展与促进社会进步结合起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创新湖北”建设中,需要统筹省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要处理好省内发展和省外、国际环境的关系,既利用好外部的有利条件,又发挥好我们自身的优势,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扩大内需与扩大外需、利用内资与利用外资结合起来,努力实现省内改革发展和对外开放相协调。
(三)“创新湖北”建设必须增强把握辩证思维能力
“创新湖北”建设涉及湖北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必须从湖北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准确认识湖北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各种关系。
一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又要遵循自然规律;既要讲究经济社会效益,又要讲究生态环境效益。要抓紧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同时要着眼未来发展,坚决防止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实现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切实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保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
二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整体,从根本上说,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是一致的。局部要服从全局,全局要照顾局部,要兼顾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努力实现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良性互动。要坚持全国一盘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中央在作出重大部署、制定方针政策时,既要考虑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也要照顾不同地区、部门的特点和利益,区别对待。地方要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地制宜地做好工作,但必须坚决维护中央的统一领导,维护中央权威,自觉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要不断增强在大局下行动的自觉性,坚决克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只有把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都发挥好,才能把中国的事情办好。
三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的平衡和不平衡的关系。平衡与不平衡的辩证运动是事物发展的重要特征。事物发展是一个从不平衡到相对平衡再到不平衡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实践表明,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大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既不是毫无波折的平衡增长过程,也不是一边倒的绝对非均衡增长过程。要坚持既突出重点,又兼顾全面;既巩固已有的基础和优势,又要着力加强薄弱环节;既善于调动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又注重持续稳定发展,努力实现发展的均衡性。
四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增强经济的活力和效率;同时又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管理和调控的作用,注重克服市场的缺陷和不足,解决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和改革攻坚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挥政府在促进就业、调节分配、完善社会保障、实现社会公平、协调城乡和区域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中的作用,努力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处理好湖北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唯物辩证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及时研究和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促进湖北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创新湖北”与统筹兼顾
“创新湖北”建设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深刻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在发展问题上的科学运用,深刻揭示了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途径,深刻反映了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创新湖北”建设,必须坚持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善于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处理好各方面的重大关系。
(一)统筹兼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统筹兼顾是我们党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历史经验,是我们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也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邓小平同志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我们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江泽民同志强调:“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各种关系,特别是若干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我们党关于统筹兼顾的丰富思想,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规律,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发展了统筹兼顾的战略思想。强调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使各个方面的发展相适应相协调。党的十七大把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进一步提出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关于统筹兼顾的丰富内容。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定为党的新时期的指导思想,提出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统筹兼顾是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关系的方针原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的根本方法。胡锦涛同志指出: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要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更加自觉地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的利益。”只有坚持统筹兼顾,我们才能真正处理好我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的改革发展稳定问题,真正处理好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各方面的具体利益问题,从而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
(二)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关系
从党和国家全局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关系,是坚持统筹兼顾的必然要求。要坚持统筹全局、兼顾各方,把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各环节统筹好、协调好,把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关系统筹好、协调好,在大力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促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各构成要素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必须认真考虑和对待各方面的发展需要,正确反映和兼顾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要求,充分调动全省人民的发展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形成广泛共识、集聚强大力量。
(三)掌握统筹兼顾的科学思想方法
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深刻反映了科学发展观所集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具体运用,是我们深刻领会和正确运用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握的精髓和关键。要牢牢掌握统筹兼顾的科学思想方法,努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不断增强统筹兼顾的本领,更好地推进科学发展、创新湖北建设。做到总揽全局,统筹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兼顾各方,综合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