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症与健康:中西医理论、实验与诊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失眠症的流行病学、危害性与积极防治的社会意义

连续失眠或长期慢性失眠,会造成身体亚健康,最终走向不健康。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并影响生命活动的各个方面,如工作、学习、劳动、社会交流、创造性的发挥等等。因此,睡眠和失眠是当今世界共同的必须关心的重要课题,本书特就失眠症的流行病学、失眠的危害性以及积极防治的社会意义作一综合性研究与讨论。

第一节 失眠症的流行病学

一、发病率的调查状况

失眠及失眠症,无论在世界各国还是在中国,其发生率都很高。1992年调查资料显示,在美国、澳大利亚和欧洲其他一些国家中,失眠的发病率平均为35.2%,而2003年美国的一项调查提示,每年有6000万人发生不同程度的失眠。2008年美国《消费者报道》杂志于2008年4月在全美国随机调查1500名成年人,结果发现44%的人称自己有睡眠问题,每月至少有8个晚上出现难以入睡、夜间易醒、早晨醒来过早等。

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巴西等7个国家15个地区26000人进行调查,失眠症发生率:巴西40%、美国35%、英国30%、法国35%、中国43.5%(包括轻度和严重失眠)。推算全球有27%的失眠人口。而据中华医学会的调查资料显示,我国睡眠障碍发生率为42.7%,约3亿多中年人有睡眠障碍。2006年中国6个城市调查报告结果,城市发生失眠的比例高达57%,也就是半数以上的城市人有失眠之苦,而且还引发多种疾病。中国睡眠研究会最新公布的调查结果也表明,中国成年人总失眠发生率高达38.2%,高于发达国家。我国6个城市人群失眠调查结果公布,有近半数的失眠症患者伴有精神疾病,其中主要是忧郁症。2002年6月至2003年6月全国儿童睡眠研究协作组在北京、广州等8个城市随机抽样调查3万名2~12岁儿童,结果:儿童睡眠障碍发生率为27.11%,其中睡眠不安(即失眠)占8.7%。2005年武汉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对3460名3~6岁儿童进行一次睡眠状况调查,结果:52.13%的儿童存在睡眠不安、入睡困难、磨牙、夜惊等睡眠障碍。而长沙市对2~12岁儿童调查发现睡眠障碍发生率为40.9%,这两个城市调查的数字都很惊人。以上说明失眠症(包括儿童睡眠不安)在成年人和儿童中的发生率都相当高。

二、发病率的分布

根据上海市中医失眠症医疗协作中心进行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患失眠症的病人中,女性占57%,男性占43%;年龄31~50岁占51%,51~60岁占15%,60岁以上占18%。职业分类:干部、经理、管理阶层占35%,技工及下岗人员占30%,退休人员占13%。另据1993年国外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老年期失眠症多于任何年龄组,50岁以上失眠者占总失眠人数的40%,其中60~90岁慢性失眠高达90%。而据重庆第三军医大野战外科研究所神经内科对门诊和住院病人统计分析发现,20~50岁年龄组发病最多。以上是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下的局部性调查,有各自的局限性,不可能完全一致,但可发现20~50岁阶段为多发期,60~90岁为高发期的规律。还有一些调查资料报告提示,脑力劳动者睡眠障碍发病率高于体力劳动者,城市高于农村,大城市高于中小城市。

三、失眠的发病因素

各地睡眠研究机构和专家的调查结果并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结合本作者在临床实践中的体察,归纳起来有7个方面。

(1)体质因素。有些人对外界干扰和刺激因素特别敏感,精神特别容易激动、兴奋、多疑、善感,也容易抑郁、忧思。这种人很容易患失眠症。

(2)环境因素。居处经常处于不安静、嘈杂喧闹、声光不断刺激的环境下,干扰入睡阶段或中断睡眠周期。

(3)疾病因素。躯体的各种疾病引起的疼痛、不适、呼吸不畅、咳嗽、喀痰、哮喘的干扰,亦或对疾病与死亡联想引起精神的紧张、恐惧,影响睡眠的启动和造成睡眠过程中突然觉醒;某些精神疾病常以失眠为主诉或早期症状,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季闽春、耿晓芳曾就综合医院失眠症患者123例失眠原因进行分析,发现由躯体和精神疾病引起者63例,占51.2%;由躯体和/或精神疾病伴随其他原因者42例,占34.1%。国内外所有调查都证实躯体和精神疾病引发失眠症是发病因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精神心理因素。过度担心失眠,怕不能入睡,造成紧张性兴奋,抵消了内在的睡眠启动因素的作用。难以入睡,更引起心理对失眠的担心,形成恶性循环,以致每天到睡眠时就重演担心失眠而更加失眠。

(5)药物因素和兴奋性饮品作用。有些治疗疾病的药物同时具有兴奋精神的作用或副作用,例如茶碱和麻黄碱类、激素类,某些抗抑郁的药。饮咖啡、饮茶都可造成失眠,饮酒可引起兴奋不眠,过量亦可造成先醉眠后兴奋或酒精依赖性失眠。

(6)社会心理应激因素。相当一部分失眠症病人在病前都有过不如意事件发生,有的是急性事件,如亲人突然病故,爱情突然破裂;有的是慢性应激事件,如工作、学习压力过重,长期上下级或同事间关系紧张,婚姻不幸的苦恼等。美国的一项调查发现,睡眠出现问题的人有一个共性,其中最明显的是压力过大,这部分人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处于焦虑之中,家庭、钱财、身体健康和工作都令他们担忧;对慢性严重躯体疾病的忧虑、悲观,对疾病未得到有效治疗而又无满意解释的不满等,都可能引发失眠。有学者联合调查287例失眠患者,病前有社会心理应激因素者136例,占47.39%。

(7)过度疲劳因素。高强度、超长时间的脑力劳动造成脑细胞的过度疲劳,得不到即时的充分的修复,以致兴奋和抑制失去平衡,过度,觉醒与睡眠周期性节律紊乱,造成入睡迟延、睡眠困难、深睡少而浅睡多,或造成神经衰弱而失眠。也有因体力过度劳累,全身疲乏酸痛而不能入睡。此外,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生长激素越来越少,缺少这种重要的促进睡眠的激素,以及出户少,见日光少,褪黑素分泌减少等生理性衰退因素,睡眠短少,容易失眠。儿童各期变换睡眠环境和睡眠条件、喂养不科学、容易受惊吓刺激等引起睡眠不安,都是一些不同于一般青壮年成人的特定致病因素。但上述七项失眠发病因素都是共有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