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
了解和认识复杂系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了解和认识自己,因为我们人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系统。我们专门辟出一节讨论人这种复杂系统,还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因就是,几乎所有生命单体和所有由生命单体组成的系统都是复杂系统,但是两者却有着明显的不同。生命单体是研究生命群体的基础,如果我们把本书的目标定为研究社会系统,就必须对人这种复杂系统有基本的了解。人作为复杂社会系统的元素,它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系统,或者说是社会系统的最基本复杂子系统。注意,这里我们使用的词是“它”,而非“他”;这里我们没有把人当作一个自命不凡的高级生物来研究,而仅仅把人当作一个复杂系统来看待,当然人这种复杂系统具有它的特殊性。
系统科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研究系统的行为,这里需要引进一个重要概念即涌现(emergence)。我们来看飞机这种系统,飞机由发动机、机翼、燃油系统、控制系统、机舱等等组成,当我们把这些部件或子系统按照一定的结构合理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时,它就产生了飞行这种作为整体才能表现出来的行为或功能,我们管这种系统作为整体才能表现出来的行为或功能称为涌现。系统科学的奠基人之一贝塔朗菲(Bertalanffy, L.von)曾借用亚里士多德的著名命题“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来表述涌现现象和涌现性的实质,他甚至认为系统科学就是研究涌现现象的科学。有学者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简单表述为:1+1>2。以后我们会发现,1 +1 >2是一个并不准确的表述,特别是在社会系统中。关于涌现现象的表述,我们倾向于苗东升先生的观点:“整体具有部分及其总和所没有的新的属性或行为模式,用部分的性质或模式不可能全面解释整体的性质和模式”。该表述中“总和”一词是指,各个部分彼此之间是分离的,未被组合在一起,这种总和我们称之为非相关相加。
涌现是如何产生的?苗东升先生将涌现的产生机制总结为以下五点:
(1)相互作用。涌现性是系统组分之间、层次之间、系统和环境之间互动互应所激发出来的系统整体效应。这种相互作用又进而分为线性相互作用和非线性相互作用,一般地讲非线性相互作用更有利于激发涌现现象;
(2)差异的整合。涌现的前提是存在多样性和差异性,特别是系统内部的种种差异。多样性和差异性不会直接转变为涌现性,须经过必要的整合或组织形成一定的系统,才能产生涌现性;
(3)等级层次结构。系统的每个层级或子系统分别和逐级的涌现,产生了整个系统的最终涌现;
(4)信息作业。对于系统的生成、维持、运行和演化,信息起整合力和组织力的作用。无论是元素之间和层次之间的整合,还是系统与环境之间的整合,都是通过一定的信息作业实现的。从信息观点看,新层次的形成源于整合过程中出现了超出现有层次的信息关联,需要有关联程长更大的信息作业,现有层次无法处理、保存和利用这类信息,只有形成更高的层次方可应对;
(5)环境选择。在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使我们不能只从系统内部考虑涌现问题,整体涌现性也是环境塑造系统的结果。而在这一过程中,系统的变化也会反过来影响环境,即系统和环境是互相塑造的,两者在互相塑造中寻找平衡,以求融合共存。
在了解了涌现生成的机制后,可能有些人会产生一个错误的认识,即涌现总是正面的,具有某种积极的意义。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观点仅仅在纯理论上是成立的,因为涌现必然代表某种新的事物,带来新的信息,但在实践中某些涌现可能并没有什么积极的意义,遗传疾病、癌症、精神病等其实也是涌现现象,这类涌现会对系统产生消极影响,甚至威胁系统的生存。因此,对生命系统和社会系统有些涌现具有负面影响,是我们要避免发生的。
对涌现进行普适的分类是很困难的,原因之一是涌现本身就难以准确定义,从不同角度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结果。我们根据本书研究的需要,试图对涌现进行如下分类:
一、创新涌现和适应涌现
所谓创新涌现是指,人有意识地或某种偶然因素创造出来的涌现现象,如杂交水稻、社会主义制度、计划经济体制等都可以视为人有意识的创新涌现;而风无意识地将两种不同植物的花粉偶然地结合在一起,使之产生一种完全不同的植物,也是创新涌现,只不过这种创新涌现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由偶然因素产生的。
所谓适应涌现是指,系统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和系统内部结构调整的要求,逐渐发生的整体变化所产生的涌现。生命系统的进化一般都属于这类涌现,如猿进化成人的过程就是一系列适应涌现产生的过程。
我们容易发现这两种涌现的区别,前者是突变产生的涌现,后者是渐变产生的涌现。
仔细考察这两种涌现现象,我们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即它们都是由系统的整体演变产生的,在涌现产生前后,系统已经发生了变化,涌现产生前的系统与涌现产生后的系统已经不是同一个系统了。这里我们提出一个可能会引起争议的问题,那就是一个新的涌现一定是系统变化的结果,此时系统已经不是原来的系统了,或者说新的涌现一定是新的系统产生的。反过来也是如此,即当我们在一个系统身上发现一种新的涌现时,我们应当断定系统已经发生了变化,该系统已经变成了一个新的系统。问题是,某一个系统的涌现性事先是不是被我们完全认知了,也就是说理论上存在这样的可能,一个所谓新的涌现其实是系统本身业已存在的涌现,只不过此前未被我们发现而已。这个问题对简单系统是容易克服的,例如一架飞机,当它设计生产出来后,通过实验飞行我们比较容易掌握它的主要性能,即涌现性。但对于复杂系统,问题就困难得多,例如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直到它死亡我们也不能掌握它的全部涌现性。由于本书的兴趣不在这里,一个回避疑惑的办法是,当我们不得不说某一涌现是新的涌现时,就同时指出系统的变化;反过来当我们不能指出系统的确切变化时,我们就不能认定一种涌现是新的涌现。人这种系统其实也是不断变化的,即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一个人的一生始终是同一个系统,尽管习惯上我们是这样认为的。而且当我们把不同成长阶段的人看成是不同系统时,对某些研究也是有帮助的,如心理学研究。但在大量的社会学研究中,如果我们将人细分成不同的系统往往是不可行的,有时即便可行也是弊大于利。因此有必要对这种现象,在系统和涌现的分类中加以区别,我们暂且把类似一株植物、一头动物、一个人这样的单体生命系统称为不可切分系统;把由同一不可切分系统产生的涌现称为伴随涌现。当伴随涌现发生新的变化时,我们通通把它视为是同一系统能力提高的结果。
二、继承涌现和学习涌现
继承涌现我们也可以称为先天涌现,是指生命体通过遗传从先辈那里继承得到的涌现性,如人的相貌、身体的组织特征等等。继承涌现是伴随生命系统的产生而同时存在的,一般不能添加也不能减少。应当注意的是,当我们将自身的涌现性通过继承再传递给下一代时,涌现性是可以增加或减少的,即我们从先辈那里继承的涌现性与我们传递给下一代的涌现性是有所变化的,唯此生命系统才能不断地进化。所有简单系统的涌现都可以归为继承涌现。继承涌现似乎具有偶然特征,这从同一对夫妻所生的不同子女,所产生的不同体貌特征可以清楚地看到。这里我们使用“似乎”一词,是因为我们还不确定,不同子女表现出的不同特征到底是由不同的受孕细胞先天决定的,还是由从受孕细胞生长成人的这段生长期变化决定的,或两者都有。
学习涌现我们也可以称为后天涌现,是指生命系统通过后天的学习等信息交流手段获得的涌现性。学习涌现表现出明显的能力特征,即由于系统的学习能力的差异,表现出涌现性的差异。由此,我们容易想到学习涌现与继承涌现之间存在某种未经证明的关系。有一种错误认识,即认为学习涌现只有生命体系才能够产生,其实系统科学的研究表明,非生命体系也具有学习的能力。例如,科学家设计了一种模拟大脑工作的网络,它可以学会在天黑时开灯,天亮时关灯等操作。通过类似这些实验表明,学习涌现产生的必要条件是信息的记忆和交流。
三、潜在涌现和激活涌现
从前面继承涌现和学习涌现的分类,我们可以看到存在这种可能,不管是继承涌现还是学习涌现都会有一些系统本来具有的某些涌现性被浪费了,即对继承涌现而言,一个生命系统从先辈那里继承得到的涌现性在后天并没有被充分地发现或发挥;对学习涌现而言,一个生命系统的学习能力没有被充分地挖掘,使其本能学到更多的东西,产生更多的涌现,而未充分做到。为反映这种现象,我们将所有系统具备的涌现性统称为潜在涌现,而将被我们已经认知的涌现称为激活涌现。显然,激活涌现是潜在涌现的子集。我们可以进而将潜在涌现减激活涌现后得到的子集称为未知涌现。当一个系统死亡时的未知涌现,即为该系统被浪费掉的涌现资源。系统科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掘系统的潜在涌现资源。
应当注意的是,并不是系统所有的行为都是涌现。例如,人的心脏跳动是人的血液子系统的主要行为,按照脑死亡作为人死亡的医学标准,当人的脑已经死亡的情况下,心脏仍然可以维持跳动。这说明心跳是一种简单生命系统的涌现,但不是人这种高级生命系统的涌现。人的高级涌现如思想,是建立在一系列低级涌现如心跳、呼吸等基础上的。这里产生了一个矛盾:矛盾的一方面是,虽然心脏的跳动仅仅是血液子系统的主要功能,但没有其他系统的参与,单凭血液系统自己是无法实现这一行为的,说明心脏的跳动只能是系统的整体行为,起码是若干子系统的综合行为,若我们不把心脏的跳动看作是涌现有些牵强;矛盾的另一方面是,若我们把心脏的跳动视为涌现,但在有些情况下,大脑已经死亡了,心跳还能够维持,显然这违背涌现的定义。问题可能出现在人的死亡定义上,我们可以给系统重新下一个死亡定义,当然这个定义也适用于人:当系统不再具有涌现能力时,系统就是死亡了。但矛盾依然存在,即我们今天所认定的脑死亡是不是真的意味着一个人的系统就丧失了全部涌现能力?首先,随着医学的进步,今天的脑死亡在明天的医学中只不过是一种脑的休眠状态;其次,由于人的涌现能力具有历史传承特征,说明系统所有细胞都包含了涌现性,系统所有结构也都扮演着涌现的承前启后的角色,在这个意义上即便脑死亡了,人系统的涌现能力也没有完全丧失。这里,似乎一堆麻越理越乱,但由此讨论起码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即涌现具有一个认识过程,对涌现的理解随认识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涌现在生命系统中有时是很难区分的,因为在一个生命系统中任何子系统的工作都必须在生命存活状态下才能进行,也就是说必须在其他子系统的参与下才能进行,因此我们难以区分什么是该系统的整体行为,什么是子系统的单独行为。在由人组成的社会系统中,涌现的分辨将更加困难。
人的涌现是与我们最为直接相关的涌现,同时也是世间最复杂的涌现之一,研究人的涌现性是我们进一步探索社会系统规律的基础。
人的基本涌现性主要有:
1.思想,思想是人的最重要的涌现。由于我们现在还不十分清楚思想产生的机理,所以不能认为思想是只有人这种生命系统才能产生的涌现,但我们起码可以说,人的思想涌现是人与其他生命体系最主要的区别之一。思想最重要的特征是,它既具有复杂性,又具有处理和认识复杂性的能力。
2.生命周期,所有单体生命系统都有生命周期,因此单体生命系统的涌现也随之具有周期性。这种周期性只是指涌现产生者具有周期性,当某一生命体系死亡后,该特定体系将不再产生新的涌现了;而不是指业经该特定体系产生的涌现也必然随之死亡了。对生命体系而言,涌现可以通过遗传和信息交流得到继承,被后来新的生命体系所利用。人与其他已知生命系统在这点上的最大区别是,人的思想可以通过著书立说的方式将其涌现传承给后人,并得到发扬,即所谓思想可以是永恒的,只要它对未来的生命体系继续存在价值,就永远不会被遗忘,并得到不断地创新。
3.学习,有理由相信所有生命体系都具有学习能力,我们将学习分为两种:一种是以生存为目的,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获得更好的生存空间所产生的学习现象;另一种是有针对性地以产生新的涌现为目标所进行的学习。从广义上说,两者没有本质区别,我们这里提出这种分类,只是为了区分一般生命体系与人在学习上的不同,前者是所有生命体系都具备的能力,而后者迄今为止是人才具备的能力。人可以通过学习培育出杂交水稻,其他生命体系则不能。学习也属于信息交流,是一种具有针对性的信息交流,由此人类社会还产生了教育这种职业,大量的职业教育者通过总结前人的知识有选择地、系统地传授各种知识和经验,以使新的系统(年轻人)具有更强的涌现能力。
4.个性和差异,所有生命体系都具有个性,存在差异,可以说这种个性和差异是生命体系能够繁衍至今的必要和充分条件。试想,若一种生物的所有个体不存在个性和差异,一旦环境出现了不利于这种生物生存的变化,就可能在瞬间被灭绝;从继承的角度看,集体的一致性越高,对选择的正确性的要求也就越高,高度的一致性不允许出现差错,否则就意味着退化乃至死亡,遗传学上的近亲繁殖反映的就是这种现象。其实绝对的一致是不存在的,绝对的一致意味绝对的正确,而绝对的正确就意味不确定性消失,也就等于死亡!反过来,我们可以认为:一种生物的个性和差异越大,则这种生物的生命力就越强,无处不在的细菌和病毒就是这样的例子。另一方面,既然我们认为涌现性是信息作业的结果,个性和差异的广泛存在,无疑会提高信息的丰富程度,有利于涌现的生成。由于具有思想,人比其他生命体系具有更加独特的个性和差异,也使人能够产生其他生命体系所不能产生的涌现。
5.更具有不确定性,由复杂系统的性质所决定,人的涌现也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甚至很多不确定本身也可以视为涌现。不确定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产生的根源是:就系统环境而言,环境永远都是变化的,既没有一成不变的环境,也没有完全相同的环境;对系统而言,系统永远都是不同的,既没有一成不变的系统,也没有完全相同的系统;就作用而言,不管是系统与环境之间的作用,还是系统内部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不是线性的,都是多解的;就人而言,它比其他复杂的生命系统更具有矛盾特征,因此它的不确定性程度也就更高。总之,对于复杂系统,在一定条件下获得的确定是偶然的,而不确定才是必然的。关于不确定性,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常常容易在认识上犯错误,这里我们试举几种常见的错误:a.像在简单系统普遍存在的那样,人们经常也习惯地以为产生涌现的原因与涌现的结果存在某种必然性。确定的因果关系对于简单系统在限定的条件下往往是成立的,但对于复杂系统却不成立,起码并不普遍成立。如我们将一系列部件组合起来可以准确地预期它会产生飞行的涌现效果,因此对简单系统我们常常可以用设计这个概念,即提供产生一种涌现的原因,预期其结果。但如果我们将这种思维方式沿用到复杂系统就会出现大问题,原因是对于复杂系统,产生涌现的原因与涌现的结果不存在必然性。一个最直接而简单的例子是,几乎每对父母都想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孩子的未来,结果呢?看看周围的情况,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对于复杂系统我们难以使用“设计”一词,设计意味着我们将主观的意志强加给不确定的复杂系统,这种企图的本身是违背复杂系统行为规律的。虽然,根据历史和经验我们可以预期某类涌现的表现,但真实发生的情况总会与我们的预期有出入,有时甚至根本违背我们的预期。还应当指出的是,不确定性并不排斥经验的适用,只不过限制了经验的普遍适用和经验的准确适用。这里我们需要避免另一种极端认识,即把不确定性等同于不可能,不确定性从不排斥可能性,它强调的是多种可能性;b.人们经常将别人成功的经验照搬到自己身上,如学习方法、家庭和睦的经验、事业成功的诀窍等等。其实这是一种错误做法,所谓专利和诀窍只对简单系统存在,而对复杂系统不存在。经验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c.人们习惯地把人看死,当一个人作出正确选择的频度比较高时,别人就容易迷信他;当一个经常犯错误时,别人就会不信任他。其实,人是矛盾的,人是多面的。一个人一贯正确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同样一个人总是犯错误的现象也是不存在的。在思想和精神层面上:一个智者不会永远地智慧,一个蠢人不会总是愚笨;一个好人不会永远地好,一个坏人也不会总坏。人的任何涌现本身也是不断变化的,不会永远地维持固定不变,哪怕是呼吸和心跳这样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涌现也是如此。不变的复杂系统是不存在的,不变=死亡!上帝不变也会死亡。
6.获取维持生命系统基本要素的能力,如条件反射、呼吸、摄取食物和水分的能力,是人的最基本涌现,在这点上人与其他生命系统没有本质区别,也是所有生命系统的共同点。通常,我们称这种能力为本能。本能分为两种:一种是生理本能;一种是行为本能。所谓生理本能是指,那些由子系统自主产生的本能,这种本能一般无需经过大脑的判断即可自动履行职能的本能。如血液循环、神经系统产生的条件反射、免疫系统对有害病毒的防御等。所谓行为本能是指,像呼吸、摄取食物这样的本能,虽然它们也是由子系统产生和执行,但在执行过程中大脑可以施加控制的本能。例如,当两个人面对只有最后一口空气和食物时,其中一个人可以通过控制自己的本能,把这一口空气和食物让给另一个人。人与其他生命体系在本能方面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行为本能上。人控制行为本能的能力远比其他生命体系强,它既可以极大地限制行为本能,也可以无限地放纵行为本能。由于没有本能就没有生命,所以说本能是所有生命系统最基本的涌现,是其他涌现现象的基础,因此也是研究人和人类社会的基础。本能最大的特点就是利己。有些人把这种涌现表述为自私是不正确的,因为本能是所有生命体系为了维持其生命的持续所必须的需求和能力,大家彼此彼此,因此本能是一种平等的需求和能力。只有当一个人放纵本能,损害他人的基本需求时才是自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人类社会的核心任务就是合理地调控行为本能,使之在合理的程度内产生作用。
长期以来,在对待本能问题上人们一直存在一个误区,即不停地争论人之初性善还是性恶这个问题,其实既然本能是大家所共有的能力和需求,它就不存在善与恶之分,它应当是中性的。所谓善、恶只是在行为本能上有所区分:善者,能够合理控制行为本能,使之不会伤及他人;恶者,恣意放纵行为本能,剥夺他人合理的基本需求。至于,人之初是否存在放纵本能的遗传基因,或者自主限制本能的遗传基因,那应当是遗传学讨论的问题。
7.群体依赖,人作为复杂的生命体系是不能单独产生和延续的。首先,人需要从父辈那里继承以前的涌现成果,才能够适应当前的环境;其次,人需要从足够丰富的群体中选择良偶,将自己的某些新的涌现性传递给下一代。如此,人类才能延续和进化。因而,人的群体依赖或称社会依赖也是一种本能,只不过这种本能与我们在第6点中提到的本能在成因上有所不同:前者因繁衍需要演化而来;后者因维持生命的持续需要演化而来。在群体依赖特征上,人与其他生命体系没有本质区别,如果说有所不同的话,那就是人对群体的依赖比之其他生命系统更为不确定。人对群体的依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人具有明显的精神需求,人需要通过语言和思想进行交流,需要在精神上相互影响。有时人的精神需求甚至可以超越生理需求,成为第一位的需求,例如有些人可能会因为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选择自杀,所谓不吃嗟来之食就是这个道理。人的这个涌现特征决定了,人与人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内在需要,人首先是相吸的,只有在有选择的情况下,特定的人才会选择特定人进行交往,排斥与其他人之间的交往。
作为一种本能,群体依赖决定了人的许多涌现性(主要表现在语言、思想和精神领域)也具有明显的群体特征,即离开了群体这种涌现就不能产生,离开了群体这种涌现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一个人有再好的涌现,如果不能被群体接受并保留下来,就如流星划过夜空,只有瞬间的意义,没有实质作用。群体依赖和群体特征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群体依赖是一种本能,即它本身是人的一种基本涌现;而群体特征是某些涌现性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它只是一个分类的概念。群体依赖是人产生爱这种情感的最直接原因,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普遍出现的受灾民众在第一时间相互救助现象很好地解释了这个道理。
8.利己,利己不仅是人也是所有生命系统最基本的涌现。生命如果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做出利己的选择是不能生存和发展的。我们说利己是最基本的涌现,是因为像思想、学习等等这些区分人与其他生命系统的特质涌现是基于利己产生的。有些人在提到利己时,容易联想到投机取巧、多吃多占等等带有贬义的特征,其实利己是广泛得多的概念,我们日常所说的勤奋、好学、互助等等好的品行也都可以归结为利己的表现。利己在社会生活中既可以产生积极影响也可以产生消极影响,这点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中详细讨论。
总结以上我们对人的基本涌现性的分析,不难发现所有这些概括与人的年龄、性别、社会地位、生活经验的丰富程度、贫穷还是富裕、聪明还是愚笨、善良还是邪恶等等都没有直接的关系,即对任何正常人都是如此,没有大的例外。因此,这些涌现性可以构成我们认识和研究人这种复杂系统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