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科技创新平台的内涵
一、科技创新平台的概念
平台作为目前广泛使用的词,最早出现在工程概念上,指的是生产和施工过程中,为操作方便而设置的工作台,有的能移动和升降。在实践中的应用可追溯到20世纪初,从汽车制造实现大批量、流水线作业就开始出现。其后,在20世纪30年代航空工业在开发DC3的过程中运用了平台方法:即首先设计包含一系列主要飞机子系统创新的DCI平台,然后基于这个平台开发出了新型客运机、新型货运机、新型军运机等衍生产品,DC3就是其中的一种。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KODAK公司一次性照相机的研制、SONY公司Walkman的开发、INTEL公司CPU的产品创新,都运用了平台方法,取得了很大成功。
平台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成功受到了管理理论界的关注。“平台”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西北大学教授Meyer提出的,即平台是由一组亚系统和界面组成的,可以有效开发和生产出相关产品的共有结构,实际上可以看做是一系列“软”、“硬”要素的集合体。之后,学者们先后提出了产品平台(Product Platform)和技术平台(Technology Platform)的概念。1999年,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在题为《走向全球:美国创新新形势》的研究报告中,提出了创新平台(Plat for Innovation)的概念。认为创新平台是指创新基础设施及创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如资本条件、法律法规、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等等。其内涵主要是指创新基础设施以及创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人才和前沿研究成果的可靠性;促进理念向创造财富的产品和服务化的法规、会计和资本条件的转化;使创新者能收回其投资的市场准入和知识产权保护。上述任何一个因素的弱化都会削弱整个创新平台。
在我国、科技创新方面直接引入了“平台”概念。2004年7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由国家科技部、发改委、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制定的《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实施纲要》,全面启动我国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工作。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是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对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进行的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以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平台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其主体要素包括政府、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生产企业、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目的是通过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大力提高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增强承担国家重大任务、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的竞争实力,促进学科优化和交叉,形成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世界一流学科,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
虽然不同的学者对科技创新平台的表述略有出入,但综合起来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加以理解:
(1)科技创新平台首先可以理解为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场所。在具体实践中,我国科技创新平台的前身是科技园区或高科技园区,这是一种与传统的工业区或商业区相区别的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进行联合或合作的区域。这一区域的基本特征包括:以实现高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为基本功能,以高密集的智力元素为依托,以良好的工业技术基础和交通等基础设施为支撑,有政府的参与甚至主导,具备优惠的政策环境等等。
(2)科技创新平台是产学研合作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科技创新平台是由若干家跨单位、跨领域、跨地区的高校、科研单位、中介机构和相关企业等组成的科技创新载体,通过吸纳、集聚和整合区域内外知识、信息、技术等相关创新资源,促进它们流动、扩散,最终为各个创新主体提供公共创新服务和产业技术支撑。
(3)科技创新平台实质上是创新活动的支撑系统。从发展阶段来看,创新平台是创新系统的初级阶段。一般是先经过创新平台,然后到构建完整的创新系统。科技创新平台由创新基础设施及必要的因素组成,包括以企业为基础的创新子系统,可以看做是技术创新系统的一部分,特别关注公共的、共用的或共享的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成为企业、专家和政府等必要要素交流、沟通和扩展的地方。
(4)科技创新平台表现为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效率为目的而组建的一组共有性结构和制度安排。科技创新平台面向科技创新需求,吸纳、集聚和整合各种创新资源,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公共服务和技术支撑,有效联结各个创新参与主体,实现创新要素的交流和共享、创新成果的保护和转化,为此具有完善、高效的共享机制,能支撑科技创新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阶段的科研基础条件。
综上所述,科技创新平台可以定义为: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为核心,以促进科技成果的研发、转化和产业化为目的,集聚开展创新活动所必需的信息、知识、设备、人员、技术、政策等不可或缺的要素,通过产学研合作机制作用,形成的一个有利于提出原创性理念、进行研究开发、科技成果转化、收集创新信息、交流与扩散的共享平台。
二、科技创新平台构成
科技创新平台是对科技大型仪器设备、研究机构和高层次人才、科技信息和网络等科技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系统优化的综合体,目的是促进科技资源的综合利用,为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服务。从其构成上看,有主体结构和体系结构成两部分。
(一)科技创新平台的主体结构
科技创新平台的构成需要集成政府的管理、信息网络资源、企业技术开发资源、科研院所的理论与技术研究资源等,因而,科技创新平台的主体结构主要由政府部门、企业、科研院所和相关的社会创新平台共同组成,它们之间通过相互结网而构成一个有机体系。其中:
(1)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是科技创新平台中的核心创新力量,也是科技创新平台建立成败的关键。企业能否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产学研政合作平台和技术创新平台建立成败的关键。企业是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点,是经济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体现。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首先必须成为创新投入的主体,必须解决好创新的活力与动力问题。从我国实施的区域创新系统来看,效率低下问题突出,而症结在于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因此,要在机制和体制上调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
(2)高等院校:科技人才的摇篮和科研的中坚力量。高校在构建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作用、知识创新的主导作用和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中明确阐述:高等学校要在国家创新工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推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快技术开发,围绕经济建设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为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培养新的增长点服务。大学的基本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更重要的是大学通过培养创新人才、提供新思想、新知识和创新技术,进行劳动力和知识等生产要素的再生产,提高人才的附加价值,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重要因素以及国家创新体系和科教兴国的主力军。
(3)科研机构:科技创新的专业力量。由一些具有技术特长、能持续提供相关技术研究的科研机构以及相关研发部门参与科技创新平台的构建。科研机构是创新的源泉之一。科研机构通过研究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推动区域的科技创新。迈克尔·波特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和从事尖端科学的大学和研究机构等看做获得的外部环境条件。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职能的转变,已从单纯地侧重于生产和传播知识、研究开发新技术成果转向技术成果转让、中试和衍生企业、企业咨询和培训等方面,从而使知识流在区域内重新组合、技术不断扩散,提供了更多的创新机会,进而也实现了经济发展、技术创新与研究开发一体化。
(4)政府部门:科技创新的领导者和推动者。在科技部门的领导下,协调和集成相关科技资源,组织科技创新平台的构建,形成多部门、多层次参与的网状层次结构。政府在促进技术创新工作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与作用,在创新平台的建立和成长阶段起着第一推动力的作用。在创新平台的成熟阶段,政府的工作在于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政府作为区域创新平台的重要组成要素,既是科技创新平台运行规则的制定者,也是创新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在国家宏观管制日渐放松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作为地方发展的直接指导组织,一方面贯彻国家的宏观指导政策,另一方面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促进当地发展的计划和设计执行有关区域发展的各种机制,为企业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
(5)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技术扩散和成果转化的主要力量。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主要职能是为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联系架构桥梁,为科技成果找市场、为企业找技术,通过技术交流、技术交易、技术转让实现科技成果的推广、扩散,最终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科技中介,它本身并不直接参与技术创新,主要是通过提供居间服务,对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动起着重要的辅助和促进作用。要集成各大研究中心的资源,在行业协会的统一协调下,实现资源的共享,充分发挥各自独特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创新效率。
(二)科技创新平台的体系结构
科技创新平台的结构是指平台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在空间或时间方面的有机联系与相互作用的方式或顺序。平台将集成各方面的创新资源,实现技术的创新与突破,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创新平台的主要提供要素是知识、技术、信息、创业服务和管理,根据科技创新平台的不同功能定位,有时构成也不完全相同。我们根据构成科技创新平台的主要要素,将平台体系划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1)构建技术平台(或研发平台)。技术平台的原意是指在某一产品领域内,设计、生产和制造一系列相关产品可以共同利用的技术,它包括技术原理、设计方法、生产工艺及关键设备等,它是技术因素占据主导地位的平台。由于科技创新的最大特点就表现为多种科学技术的集成和多种设计方法的集成,以技术为核心的产品创新,能使企业源源不断地推出档次更高、质量更优的新产品,持续不断地提高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和水平,因而产品开发中多技术的集成界面就构成了科技创新活动的技术平台。实践中通常有企业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研发服务平台两类。
一是企业技术研发平台。企业技术研发平台是以优势产业企业为主体,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主要为企业自身发展提供技术服务,是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主要平台,也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关键环节。
企业技术研发平台主要包括企业研发中心、企业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和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其中心任务是:为实现公司战略目标提供技术支撑;组织制定并实施企业技术发展规划和计划;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实际,研究开发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围绕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加强系统化和工程化的研究,为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技术支持;收集和调研国内外市场信息,为产品和技术发展决策提出建议;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国内外人才为企业服务,培训企业所需的各类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加强与国际、国内的技术交流与合作,负责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工作,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
二是产业技术研发服务平台。由于技术创新的复杂性、关联性及其共享性,单靠产业内部单个企业的力量无法有效完成创新活动的全过程,或者创新活动效益不显著。需要通过某种制度性的安排,来促使寻求产业的相关创新资源的聚集,形成一种具有共享机制的公共架构,以保证技术创新活动的低成本和高效率,从而有效地使技术创新活动顺利进行。产业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就是这样一种制度性的安排,主要由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检测平台3个子平台构成。在创新活动的过程中,这些子平台可以满足企业在不同生产环节对创新活动的实际需要,包括在产品构思阶段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为各家企业的技术研发团队提供适当的交流平台;在产品研制过程中,为企业提供一些行业的关键、共性技术的问题,以及提供员工的技术培训等系列服务,使产品成功推向市场。
(2)知识创新平台。知识创新平台主要面向基础研究,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形成自主核心技术和发明专利,培养新兴产业、支撑传统产业提升。该平台主要由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部委重点实验室和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其培育基地构成,依托基础好、实力强、水平高的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组建。主要任务是组织开展与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知识创新活动。
(3)基础条件共享平台。科技创新活动是建立在区域整体概念基础上的、以市场为导向的系统工程,它贯穿区域经济活动的全过程。科技创新需要集成管理区域内各种产品构思、设计、制造和销售过程中所需要和所产生的全部数据,并通过信息模型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基础条件共享平台是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基础,是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支撑条件,是科技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科技资源的占有、配置、开发和利用方式的优劣,日益成为决定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强弱的关键因素。加强基础条件共享平台建设,对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增强综合竞争力、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基础条件共享平台包括大型科学仪器设施资源共享平台、科技信息及科技文献共享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和实验动物平台3个子平台。这些子平台主要以资源的整合共享为目的,分别负责收集大型科学仪器设施、科技文献、自然科技资源和实验动物资源等信息,对信息进行具体分类整理后建立资源数据库,通过平台网站向社会公布科技资源状况、开放运行模式、共享使用制度等相关信息,构建面向社会开放的资源开放服务平台,打破资源分散、封闭和垄断的状况,以资源共享机制引导资源共建,对自主创新与经济发展起支撑作用。
(4)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作为科技创新创业信息的集成地、枢纽站和辐射源,应能架起产学研合作的桥梁,服务于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服务于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帮助广大中小企业解决科研设备、科技人才缺乏等问题,减少创新和创业成本,破解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融资难与对接难这两大瓶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该平台构成包括科技投融资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平台、成果转化、技术产权交易平台和科技成果、科技项目评价评审平台等子平台。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主要服务功能有:科技项目推荐、融资策划与中介、联合攻关研发、企业难题招标、成果展示、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技术产权交易、科技成果评审、技术咨询、市场调查与策划、政策咨询、商业计划制作、管理咨询、干部员工培训等。
创业平台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重要目标,通过科技成果以咨询服务、专利授权、合作研究开发等多种技术转移、技术服务的形式向产业转移、转化。现在已有40余家国家大学科技园挂牌,涌现出北大方正、清华紫光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尽管如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并不理想。科技成果转化,还必须强化一个市场概念,即按照现代市场规律办事,它是创新平台建设的目的和方向,是建设科技创新创业平台的必由之路。
(5)科技创新管理平台。管理平台主要是指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工具、设备、技术手段、组织结构以及指导产品创新活动的思想、观念、方法以及管理实施程序等。它可以通过基础体系过程中单元的合理组合,构建具有高集成度的集成界面和相应集成环境来推动区域的创新活动。科技创新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平台的运作效率。它集成各种管理职能、管理方法和管理行为,是促进科技创新活动系统有序的基础载体和影响开发过程效率的最大的环境背景要素。
(三)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的构建
如图1-1所示,在区域现有科技创新平台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建成一个覆盖整个区域(可以为整个区域科技创新提供支撑与服务)、疏密相间(根据地区科技与经济发展需要,科学确定平台布局密度)、错落有序(科技发达地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相对密集、科技落后地区地市级科技创新平台相对密集)、贯穿整个创新环节(从设计、检测、测试、标准化,到产业化整个环节)、能够提供有效支撑(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区域科技创新平台体系。通过政策引导、机制创新,实现科技创新平台的规范管理、有效使用和增值服务,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图1-1 区域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三、科技创新平台的种类
虽然在不少文献和实际应用中使用了科技创新平台的提法,但是截至目前并没有准确的分类。现有文献主要是从平台级别、所属领域和依托主体三个角度对科技创新平台进行分类,如表1-1所示。
表1-1 科技创新平台的分类
资料来源:孙庆.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网络化发展模式与路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24-25.
1.按级别划分有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地方科技创新平台。
(1)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在国家层面,科技部、发改委、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启动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平台以资源共享为核心,打破资源分散、封闭和垄断的现状,探索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有效改善科技创新基础条件。该平台具有公益性和基础性的特点,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合理配置科技资源,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为国家科技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目的而组建的,包括大型科技基础设施与基地,自然资源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以及网络科技环境平台等等。
(2)地方科技创新平台。在特定区域内,整合、共享区域内外科技资源,为地方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支撑。地方科技创新平台结构类似国家基础条件平台。地方科技创新平台与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相比,更侧重于微观与应用性较强的地方科技条件建设,根据地方科技和经济发展的特点,为地方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创新创业服务,特别是为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供科技条件支撑,其服务于地方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特色之处在于,科技创新资源不仅在地方区域内部流动、同时与区域外部还存在交换和共享。
2.按服务领域划分有行业科技创新平台和综合型科技创新平台。
行业科技创新平台是由行业协会发起,通过产学研联合,集成行业各方面创新资源和能力,构筑的一个与特定行业发展良性互动的创新平台。
综合型科技创新平台是指为多个领域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服务支撑的各类平台。
3.按依托主体划分有政府公共服务平台、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平台和企业科技创新平台。
政府公共服务平台是以“统一规划、统一领导、改进服务、提高效率”为原则,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优化创新环境”为目的而组建的功能全面、配置灵活、数据共享、能够为创新活动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基础性平台,其发展方向是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集中管理与监控,提升创新服务的整体效能。
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和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平台是为了营造良好的教学和科研环境,利用高校智力密集的优势而建成的开放式窗口,为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应用、转化等提供服务,主要由高校或科研院所发起并主导,也可以由政府或企业联合组建。高校为加快孵化高技术中小企业,营造学校科研、教学的良好环境,在学校周边或当地高技术开发区内建立科技创新平台。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利用大学智力密集区的综合优势形成开放式窗口,一般主要是由高校发起,联合多家企业和政府参与,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和成果的转化等。其中各方以产权为纽带,实行资本运行,以期获得高收益、高回报。
企业科技创新平台一般由有实力的企业或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组织发起组建的企业研发平台,在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服务、解决生产部门各类技术问题的同时,也可以使高校或科研院所的研究更具针对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企业,在国家或地方部门的支持与组织下,选择有优势的学校或学科专业联合成立企业研发机构,这些机构不仅为企业自身提供技术服务,同时可以使高校或科研院所直接接触到生产领域中存在的科学技术问题,从而使科研更有针对性,另外这类企业研发机构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还可以产生技术的溢出,为同行业技术进步提供服务。
也有学者按照科技创新平台围绕的主题,将其划分为:
(1)围绕支柱产业的科技创新平台:应侧重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前瞻性技术研发、产业共需的测试分析条件建设。平台建设主要依托重点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引导鼓励以市场化方式提供专业服务,降低企业研发成本,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平台:主要在于引导开展产业前沿科研攻关、产业化技术开发、相关知识产权储备,关键基础条件的建立和人才培养,抢占产业科技制高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平台应成为高校、科研院所基础研究成果向下游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也可通过孵化项目直接创建企业。平台应以产学研结合方式为主,强化金融、工业、商业的深度融合,建立政府投入引导下的多元化共建模式,兼顾科技研发创新平台、成果应用与产业化等研发服务平台的建设,助力新兴产业的发展。
(3)围绕社会民生和创新创业的科技创新平台:建立与民生攸关的环境、交通、社会管理和社会公共安全等领域的信息服务平台,提升全省信息化水平和现代化管理能力。以科技咨询、信息服务和科技基础资源(包括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科学仪器、种子和基因库等)共享平台为主,注重新技术的研发推广和示范平台建设,服务全社会各行业、各阶层的创新活动、知识更新与提升,构建惠及面最广,充分体现财政资金公共服务性的创新平台。
综上所述,尽管可以从不同视角对科技创新平台进行分类,但核心内容基本都是相同的,即都是为区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服务和支撑,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为发展目标。
四、科技创新平台的模式
通过分析全国部分省市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情况,发现科技平台建设可以概括为两种模式:一是离散模式,二是集成模式。在这些省市的平台建设中,有4个省份(直辖市)采用了集成建设模式,有17个省份采用了离散建设模式。
(一)集成模式
就是将原来区域内的各种研发资源在一个总平台管理下,进行资源的统一调配和运行管理的模式。典型代表是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下设的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集成了科学数据共享、科技文献服务、仪器设施共用、资源条件保障、试验基地协作、专业技术服务、行业检测服务、技术转移服务、创业孵化服务和管理决策支持10个子系统。
(二)离散模式
平台建设分块进行,大致分为三类,即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行业专业创新平台和区域创新平台。方法主要是集成区域内优质资源,把其建设为某一基础平台或行业平台。典型代表是浙江省的平台建设模式,建设和完善科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大型仪器设备协作共用平台、实验动物公共服务平台、科技成果共享服务平台、生物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标准化技术服务平台等8个基础条件平台,同时还建设了22个行业科技创新平台和5个区域科技创新平台。
(三)两种模式的优缺点分析
两种模式在运行中各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集成模式与离散模式相比有如下四方面的优势:一是集成模式有利于区域内各类资源的集中调配和管理;二是集成模式的服务面比离散模式要大得多;三是服务效率会更高些,虽然中间环节多了点,但集成模式的服务是一个系统,保障机制会更完善些;四是服务成本会更低些,因为服务窗口比离散模式要少些。这种模式十分适合省级科技服务平台和科技资源丰富、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大城市科技平台的建设和运行。缺点是运转环节增多,时效性可能会差些。离散模式的优点是资源整合相对容易,是点对点的服务,服务的时效性会好些。其缺点是服务面窄,因一般是单一资源整合而成的平台,如一个行业平台,只能为这个行业内的企业(机构)服务;服务的宣传费用会更高些,因每个平台要依靠自己去宣传,宣传总费用会更高些;关键是不利于资源的全方位调配,容易造成服务失灵。离散模式适合某方面科技资源相对较好、区域总体科技资源不是太好的城市或区域,如一般适宜地级市和县的科技平台建设。
五、科技创新平台的功能
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网络本质上是一种集成创新的手段,平台组成部分之间形成了一个有机网络,这一网络结构决定了其整体功能。一方面科技创新平台自身具有的平台结构而形成的资源聚合、共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内化功能,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平台与周围的社会系统产生互动,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的外溢功能。
(一)实现资源的聚合、共享
科技创新平台可以集聚创新资源,形成科技创新合力。当前,我国的科技基础条件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从事科研的单位逐步增加,科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科技人员队伍不断壮大。但是,科研设施投入分散,重复建设,配置不当,共享机制缺乏,相应政策法规不完善,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健全等,使得科技资源不能共享的问题长期存在,已有的科技资源效益没有充分发挥。这种状况,不仅造成了国家投资的巨大浪费,而且已经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尽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各界对这一状况的改善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总体成效不大。要改变现状,必须要提供一个有效的制度性安排,建立有利于集聚创新资源,形成科技创新合力的体制和机制。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可以较好地实现上述要求。
组建科技创新平台可以融合众多学科优势,实现系统集成。科技创新平台可以减少重复建设,建立资源共享机制;科技创新平台可以盘活科技资源存量,优化科技资源增量,发挥更大的利用价值,更好促进科技发展。近年来,由于对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视,国家和地方所设立的项目都趋向于规模大、科研经费多、研究周期长、涉及的学科覆盖面广,需要融合众多的相关交叉学科才可以完成。科技创新平台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社会组织形式,主要用来建立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的联系,以实现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通过科技研究和技术开发促使高新技术成果成为商品,进而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获得相应的规模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链。科技创新平台通过提高科技基础设施利用效率,提高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来减少各方科研重复投资。
平台建设的核心是资源共享体系的形成。科技创新平台开放共享信息资源,满足研发机构、企业的需求,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使用和维护成本。资源共享具有主体的构成多元性、资源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性、共享方式的合作性、效益的分享性等特征。资源共享遵循技术共需原理、物质保障原理和利益驱动原理等基本原理;并且通过建立共享导向、汇交投入、有偿使用、风险分担、信息互动、高效服务、竞争激励等七大机制加以保障。
(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运行是科技成果技术转化交易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鼓励和支持建立对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培育和监管,科技成果技术转化交易为技术交易提供齐全、规范、优质的服务。尤其是规范业务流程,集中优势打造集科技成果技术项目推介、难题招标、技术诊断、技术评估、高新技术产品代理、技术合同登记、市场调研、融资代理、产权代理等一体的专业性服务机构,真正做到“为技术找市场,为市场找技术;为技术找资金,为资金找技术”。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出现,改变了技术成果买卖双方直接签约的方式,形成了科技成果技术交易中的第三方服务,避免双方直接面对的信任和“无休止的讨价还价”以及“由于第三方监管缺位造成的不确定性”,降低交易风险是科技成果技术转化交易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
科技创新平台降低创新成本,提供公共科技服务。建立公共科技条件平台可以向本领域的广大企业、科研人员提供研究开发和中试转化的科技条件,起到一个公共实验室和试验基地的作用。通过开展行业调查,针对存在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可以主动设计课题,开展研发和联合攻关。公共科技条件平台可以帮助广大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成为广大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技术依托。平台通过开展产品设计、检测测试、专利标准、信息咨询和培训服务等配套服务,可以形成“一站式”服务,便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这些服务通过和产学研结合,使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更紧密,科技的支撑作用更强劲。
(三)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
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和新产业的引领者,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通过平台建设,建设一支能够把握行业科技发展前沿方向,具有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的研发队伍,形成一支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充满活力的创新团队。
通过科技创新平台的搭建,“筑巢引凤”,打造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各地区要积极创造条件,扩大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数量,建立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研发基地,使其成为吸引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吸引高层次人才来创新创业。科研、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与人才创业平台相结合,实行开放、联合、共建、高效的运行机制。鼓励和扶持产学研结合,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区、星火密集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博士生流动站、硕士生实习基地和科研成果转化技术中心的建设,使之成为观念前卫、硬件先进、软件齐备的高新技术人才聚集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通过这些措施加快地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步伐,形成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有力支撑,使其成为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的有效载体。实践证明,通过搭建高水平的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使这些高端人才与基地共同成长,共同发展,形成血脉相连的共同体,才能真正实现事业留人。
(四)增强行业与地区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平台围绕解决行业、地区发展的战略性问题,整合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内的现有科研资源,通过产业牵引、技术驱动、利益共享,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建立面向行业开放、合作、共建、共享的科技平台,从而增强行业和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平台整合科技信息资源,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信息机构和专家学者建立了广泛的联络与合作,通过设立专家学者服务平台、技术转移服务平台、科技咨询服务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推进完整的科技支撑服务体系的逐步建设。以签署长期合作协议的形式,利用全国科技资源,真正组建起涵盖科技项目研发机构,为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创业者个人服务的科技服务大联盟,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服务共同体。完善的服务体系的建立,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搭建了产学研结合桥梁,探索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发展地方经济提供服务的模式,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从而促进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力增强行业和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
创新放大功能,即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网络可以产生强大倍数效应,加倍放大各子平台原有的创新功效。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网络所具有的优势互补功能和技术互补功能决定了平台网络也具有创新放大功能,即在这两大互补功能的作用下,原本相互独立的各子平台相互联结,通过协调整合转变为强大的创新动力,从而使创新效果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