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优质高产饲养技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蚕的生活史

第一节 蚕的生活特性

一、蚕的一生

桑蚕,也称为家蚕,是完全变态昆虫,其一生(或者说完成一个世代)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蛾)4个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在正常的饲育、保护条件下,从蚕卵孵化成蚁蚕食入桑叶,到老熟吐丝结茧,其幼虫期约需要20~28天,吐丝营茧约需3天,化蛹需1~2天,蛹期需10~15天,最后由蛹化蛾也就是成虫。雌雄成虫在化蛾当日交尾产卵,如果产下的是非滞育卵,那么再经10天左右即可孵化出下一代的蚁蚕。因此,在自然条件下桑蚕完成一个世代,至少需要40~60天。如果产下的是滞育卵,那就要到第二年的春天才能孵化,或者通过人工孵化使其提早进入下一个世代。

1.卵期

桑蚕以卵繁殖,蚕卵一般呈椭圆形,略扁,一端稍突,由卵壳和卵内容物两部分构成。卵壳一般为白色、黄色或淡黄色,分为外层、中层、内层,中层较厚,内、外层稍薄。卵壳表面分布有凹凸不平的五角或六角形网状花纹,称为卵纹,不同蚕品种卵纹的形状也有所不同。蚕卵尖的一端表面有卵孔,是卵受精过程中精子进入卵内的通道,卵孔周围的卵纹呈花瓣状。卵壳表面还有无数的微细气孔,是卵内胚胎呼吸的通道。卵内容物有卵黄膜、浆液膜、卵黄和胚胎等。

卵是胚胎发生、发育形成幼虫的阶段,有滞育卵(俗称黑种)和非滞育卵(俗称生种)之分。蚕蛾交配后产下的受精卵,一般约经3小时后开始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初时多呈淡黄色,经过7天左右,当胚胎发育到一定程度时,便进入一个停滞发育的“滞育期”,在此期间形态变化很小,即使温度适宜也不向前发育,必须经过一定的低温和人工浸酸处理解除滞育后,才会继续发育和孵化,这种蚕卵称为滞育卵。非滞育卵则不同,蚕蛾产下卵后胚胎不停地向前发育,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经过10天左右便可孵化出蚁蚕。

蚕刚产下的卵为淡黄色或黄色,经1~2天变为淡赤豆色、赤豆色,再经3~4天后转为固有色(灰绿色或紫褐色等)。蚕卵胚胎在雌雄蛾交尾产卵后形成,裹在卵黄中,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不断摄取营养,渐次发育成蚁蚕。此外,不受精卵不形成胚子和浆膜,卵色一直保持淡黄色;死卵多是赤褐色,且卵涡呈三角形或成为瘪卵,主要是由于胚子死亡的缘故。

蚕卵产在蚕种纸上,使蚕卵固定直至孵化的叫平附蚕种。蚕蛾产卵在棉布、牛皮纸上,后经洗落、选卵,按一定数量装盒的为散卵蚕种。

2.幼虫期

幼虫期是蚕摄食成长的阶段,生产上习惯以孵化到老熟上蔟的时间作为幼虫期的经过时间。从蚕卵刚孵化出来的幼虫体色带黑,形似蚂蚁,故称“蚁蚕”。蚁蚕摄食桑叶后,迅速成长,体色渐由黑褐色变为青白色,当幼虫发育到一定的程度时需要脱去旧皮,换上新皮,再继续生长,这个过程就称为蜕皮。蚕儿在蜕皮前不食不动,这时的蚕儿称为眠蚕,刚蜕去皮的蚕称为起蚕,起蚕后第一次喂桑叶称为饷食。蚕从孵化到结茧通常经过4次就眠蜕皮,每两次就眠蜕皮经过的时间称为龄期。龄期有长有短,最长的为五龄,约6~7天,最短的为二龄,约需2~3天。不食不动的就眠期间称为眠期。蚕一般要经过四眠五龄,通常将一至三龄的蚕称为小蚕或稚蚕,四、五龄的蚕称为大蚕或壮蚕,蚕最后一龄的时间长,食桑多,到龄末逐渐停止食桑,蚕体开始收缩,第五至第六腹节面透明,食叶减少,排出软粪和蚕尿,体呈蜡黄色半透明状,开始吐丝,此时的蚕称为熟蚕,熟蚕寻觅到营茧场所即开始吐丝结茧。从收蚁到盛熟经过的时间称为全龄期,全龄的长短,因蚕品种以及饲养季节而不同,一般春期25天左右,夏秋期约20~22天。熟蚕经过2~3天吐完丝后便在茧内开始化蛹。

蚕体呈长圆筒形,由头、胸、腹三部分构成。头部较小,位于身体前方,为几丁质的头壳,表面密生刚毛,两侧有6对黑褐色的单眼,具有趋光作用。靠单眼前方有1对触肢,具有感觉和嗅觉功能。头部腹面有口器,由上唇、大颚、小颚、下唇构成,用以咀嚼食物。口器的下方是吐丝孔,丝物质由此吐出。胸部由3个环节构成,每个环节上有1对胸足。胸足分为3节,上面密生刚毛,足的末端有1个黑褐色的钩爪。胸足的主要作用是帮助食桑和吐丝做茧,爬行时只起辅助作用。腹部共有10个环节,在第三至第六腹节腹面各有1对腹足,第十腹节有1对尾足。腹足和尾足的先端都长有许多钩爪,便于爬行和抓住物体。第八腹节的背面还有1个刺状突起,叫尾角。第一至第八腹节两侧各有1对气门,是蚕的呼吸器官。

蚕的体色一般为白色,但品种间也有一定的差异,有的蚕体表面长有斑纹,叫花蚕或形蚕,没有斑纹的叫素蚕或姬蚕。花蚕的斑纹有普通斑、虎斑、黑斑、褐圆斑等,其中最常见的为普通斑,即在第二胸节上有1对眼状斑,第二腹节背面有1对半月斑,第五腹节背面有1对星状斑。蚕体的斑纹在生产上有一定的实用意义,人们不仅可以通过蚕体的特定斑纹识别蚕品种,还可以通过育种的手段,培育出通过斑纹鉴别雌雄的蚕品种。

3.蛹期

熟蚕在结茧过程中,体躯逐渐缩小,结茧终了,腹足和尾足萎缩以至消失,体色变为乳白,体向后弯曲,大致在结茧终了的2~3天内蜕皮化蛹。蛹初化时,体壁柔软,色乳白,受震动很容易出血,污染茧层。随着发育,蛹皮渐老,体色由乳白色逐渐变为深褐色。蛹期是幼虫向成虫过渡的阶段,表面上静止不动,实质上体内进行着剧烈的变化,这种变化一边把幼虫期的组织器官逐步解离,一边又重新组建成成虫的各个组织器官。从上蔟之日算起,蛹期一般经过时间为15~18天。

蛹呈纺锤形,由头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构成。头部有发达的触角和复眼。化蛹初期复眼未着色,随着蛹的发育复眼逐渐变成褐色,到羽化前复眼变为黑色。因此,根据复眼的颜色,可以预测羽化的时期。胸部由3个环节构成,每个环节的腹面各有1对胸足。胸足紧贴在胸部腹面,大部分被掩盖在翅下。在第一至第七腹节的两侧各有1对翅,前后两翅交叠。腹部由9个环节构成,前方和后方的环节较小,第四、第五、第六环节较大,并能活动,称为运动环节。在第一至第七腹节的两侧,各有1对气门。

雌蛹和雄蛹的形态特征有比较明显的差别。雌蛹腹部大,末端钝,第八腹节正中有1条纵线,与该环节腹面前、后缘形成“x”状的线纹。雄蛹腹部小而末端尖,在第九腹节腹面中央有1个褐色小点。根据这些特征,可以鉴别蛹的雌雄。

4.成虫期

蛹期经过15~18天后羽化为成虫(即蚕蛾)。蚕蛾能分泌一种碱性的含有溶茧酶的液体,湿润茧层,溶解茧丝中的丝胶和部分丝素,使茧层膨松,然后用胸足扒成羽化孔,从茧内钻出。随即交配产卵,约经一周左右自然死亡,完成一个世代。

蚕蛾也由头部、胸部、腹部三个部分组成。全身披着白色鳞片,头部两侧有触角和复眼各1对。触角呈双栉状,由30~40个小节构成,雄蚕蛾的触角比雌蚕蛾的长而大。复眼呈半球形,由多数小眼构成,表面以小六角形排列成整齐的蜂窝状。复眼一般为黑色,因品种不同,也有呈红色或白色的。口器位于左右复眼之间,由上唇、上颚、下颚和下唇构成。蚕蛾的口器退化,不再取食,下颚具有分泌作用,能分泌溶茧酶。雌蛾体大,爬动慢,振翅频率低;雄蛾体小,爬动较快,振翅频率高。一般交尾3~4小时,雌蛾就能产下受精卵。蚕种繁育中,雌蛾在产卵结束后按规定袋入蛾盒,送交进行母蛾微粒子检验。

二、蚕的眠性和化性

1.眠性

从收蚁开始到老熟吐丝即整个幼虫期间,蚕眠的次数是一种特性,称眠性。眠性是遗传性状,现存蚕品种资源有眠二次的二眠蚕、眠三次的三眠蚕、眠四次的四眠蚕和眠五次的五眠蚕。眠性受位于第6染色体上的眠性主基因控制,同时也会因温度、营养、光线等条件的影响而发生一定变化。中国现行普遍饲育的属四眠蚕品种,在实际饲育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少量的三眠蚕或五眠蚕。眠数多的品种,幼虫期长,食桑多,蚕茧大,丝粗量高;眠数少的品种则相反,综合二者的利弊,一般认为以养四眠性的蚕品种最为经济。

2.化性

桑蚕在自然条件下,一年内发生几个世代的特性称为化性;一年内只发生一代即产下滞育卵的称一化性;发生二代,第一代产非滞育卵、第二代才产滞育卵的称二化性;发生三代以上者称多化性,其中有些品种最后一代产滞育卵,有些品种最后一代仍产非滞育卵。不同化性蚕的发育经过日数、体质、产茧量、茧丝的品质等均有不同。一化性品种茧大丝多,但幼虫期长、食桑多、体质较弱;多化性品种幼虫期短、食桑少、体质较强,但茧小丝少;二化性品种介于两者之间,综合经济效益以二化性品种为优,故目前生产上多使用二化性蚕品种。带有一化性或多化血统的二化性品种,其化性会受温度、光线、湿度、营养条件影响而改变,因此需按照品种特性及饲养注意事项饲养。

家蚕的化性是由遗传性决定的,但环境条件的影响也可导致化性的变化。典型的一化性品种和极端的多化性品种遗传性稳定,其化性不因环境的影响而变化。而二化性或具有二化性血统的一化性和多化性品种,因其遗传性不稳定,环境条件的改变易导致化性的变化。

第二节 蚕与环境

任何生物都不能离开周围的环境条件而生存。蚕一生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和要求是有一定限度的,适合它生长发育阶段的要求时,就能正常完成其生活世代,否则,在异常的环境条件影响下,将会发育不良,甚至死亡。充分了解蚕正常生长发育所要求的环境条件及不同的环境条件对蚕生理的影响,主动创造适合蚕生长发育的良好条件,蚕就能正常地完成其生活史,从而获得蚕茧的丰收。

一、气象条件

(一)温度

1.温度与蚕的生长发育

蚕儿没有调节体温的中枢神经,缺少调节温度的健全机能,属于狭温性、变温性动物,因此蚕的体温总是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蚕的体温随气温的上升而上升,随气温的下降而下降。但就蚕本身来说,也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至四龄蚕的体温略低于气温,五龄蚕的体温略高于气温。蚕的体温还与周围气流的大小、蚕的饥饱、蚕的强健性等有密切关系。气流大时,体温较低,无气流时体温较高;蚕饱食时体温高,饥饿时体温低,蚕的体温不正常时,就是健康状况不好的表现。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蚕的体温调节主要依赖于外界环境,这就决定了蚕与外界环境温度的密切关系。

饲育温度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影响蚕的生长发育:

(1)影响激素分泌。蚕体内一切腺体的分泌活动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大。饲育温度高,能促进脑激素的分泌,而脑激素能抑制咽侧体分泌保幼激素,同时又能够促进前胸腺分泌蜕皮激素。而蜕皮激素的作用一是促进蚕体内蛋白质的合成,二是促进蚕儿生长蜕皮和变态蜕皮。因此在营养及饲育技术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提高饲育温度,就会促进蜕皮激素的多量分泌,从而加快蚕的生长发育。

(2)影响蚕的营养和健康。饲育温度的高低对蚕的营养和健康影响很大。试验证明,在蚕的适温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能够促进蚕的消化和吸收,从而使蚕处于营养良好,蚕体健康的状态,因而生长好、发育快。

(3)影响酶的活性。温度对蚕的生长发育的影响,最主要的是通过影响蚕体内酶的活性进行的。因为生物有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是由酶催化的,而温度对酶的催化反应有很大的影响。据调查,蚕体内的酶有上千种,不同的酶,分工明确,作用专一,并各有本身的适温范围。在适温范围内,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增强,温度降低,酶的活性减弱。如胃液中的淀粉酶,适温范围是20~60℃;血液中的酪氨酸酶和过氧化氢酶,适温范围分别为10~24℃和15~25℃。如果饲育中温度达28℃以上,血液中这两种酶就会逐渐衰退,甚至失去作用。所以要使蚕儿食下、消化良好,生命率高、生长发育快,就必须充分调动蚕体内各种酶的积极性。其手段就是将温度控制在各种酶的适宜范围之内。一般现行品种的饲育温度小蚕期是26~28℃,大蚕期是23~25℃。

2.饲育适温与蚕茧产量

以蚕的生理为基础,蚕体内的主要酶能发挥较大活性时的温度范围,称为生理适温。它是客观的由生理学实验结果得出的一种理论性温度。如淀粉酶在20~60℃范围,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活力增强。酪氨酸酶则在10~24℃的范围,酶活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强,升高到28℃反而减弱。过氧化氢酶则在15~25℃的范围内活力较强,在28℃减弱。因此,一般认为蚕的生理适温是20~28℃,在这范围内,蚕能够正常生长发育,延续其生命。

虽然蚕在生理适温范围内能正常生长、发育,也可以很好地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的目的是生产,这不仅要求蚕儿能完成生长发育,同时还要高产、优质、低耗。从经济方面来考虑,所谓饲育适温,是在蚕儿生长发育所允许的范围内,通过控制环境温度,使蚕儿向着有利于生产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饲育适温是要求主客观相一致,生长发育快,体质强健,又能生产出量多、质优的蚕茧,还要节约桑叶,少花劳力,其主要立足点就是经济方面。所谓适温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蚕的龄期、季节、品种、湿度等其他内外条件的不同而异。就蚕的全龄而言,龄期增加,适温降低;就环境而言,通风差的比通风条件好的适温要偏低;在同一龄中,前、中期宜偏高温,后期、眠期宜偏低。只有在饲育适温中生长发育,蚕才能生长发育的快,体质强健,能生产出量多质优的蚕茧,提高蚕茧产、质量。

(二)湿度

湿度就是指空气中含有水分的程度。以每立方米空气中含有水蒸气的克数来表示就是绝对湿度;一定温度下,每立方米空气中含有水蒸气的最大量,为一常数,即为饱和水汽量,也就是饱和湿度;一定温度条件下,绝对湿度与饱和湿度之比即为相对湿度。相对湿度值小,表示干燥;反之表示潮湿,当相对湿度达100%时,为水分饱和。蚕的饲育环境中相对湿度的高低和蚕体的水分代谢平衡关系十分密切。因此湿度对蚕的影响,仅次于温度,它能够通过各种渠道直接地或间接地对蚕的生长发育及蚕茧产质量带来较大的影响。

1.湿度与蚕的生长发育

湿度对蚕体生长发育的影响与温度影响相类似,蚕在多湿环境中饲养时,血液循环加快,脉搏次数增加,呼吸旺盛,体温上升,食下量、消化量、消化率,随着湿度的上升而增加,多湿时饲育经过时间缩短,其中小蚕期较显著,大蚕期影响较小。

湿度能通过影响蚕体表面水分发散速度而影响蚕的体温。在干燥的状态下,蚕体水分发散快,散失热量多,体温就下降;反之,蚕的体温就上升。即湿度大小与蚕体温的高低成正相关,这与温度与蚕儿体温的关系是一致的。由于湿度与蚕体温高低成正比,湿度增加,体温升高,则蚕儿发育速度加快,经过时间缩短。其生理趋向与温度基本一致。饲育湿度对蚕的生长发育的间接影响就是湿度通过影响桑叶的萎凋速度、蚕座的卫生状况以及病原微生物,而影响蚕的营养,从而影响蚕的生长发育。

2.饲育适湿

蚕的适湿范围也和适温范围一样,因蚕品种、发育时期以及气象、营养条件而不同,大蚕期比小蚕期或同龄后期比前期湿度亦低。按气象条件,27℃以上的高温或20℃以下的低温,加上通风不良,营养条件差,再给予水分过多或未成熟桑叶时,适湿宜低。在适温范围内其他饲育条件正常时,不同蚕龄的适湿范围,一龄为80%~90%,以后逐龄降低5%,即一龄90%~80%,二龄85%~75%,三龄80%~70%,四龄75%~65%,五龄70%~60%。50%以下的干燥环境对任何龄期都是不利的。

(三)空气及气流

1.空气与蚕的生长发育

空气新鲜的情况下,蚕儿呼吸旺盛,生长发育健壮。蚕室内产生的不良气体,一定限度内对蚕不会产生危害,但随着接触时间的延长,浓度的提高,危害程度会逐渐加重,对蚕的生长发育会造成不良影响,甚至造成死亡。

CO2本身对蚕是无毒的气体,但其过量时能妨碍蚕儿正常的呼吸。当空气中CO2的含量超过1%,蚕儿接触时间达2h以上时,蚕的生长发育和茧质就会受到不良影响,表现出发育经过延长,群体发育不齐,眠蚕体重减轻,减蚕率增加。当达10%,蚕就开始吐胃液;当浓度达15%时,蚕立即死亡。蚕儿对CO2的抵抗力,因蚕龄和发育阶段不同而有差异,小蚕比大蚕抵抗力大;同一龄中,起蚕抵抗力最强,随着龄期渐次减弱,盛食期最弱,到眠蚕或熟蚕时又增强。一般情况下,蚕室内CO2浓度不超过1%,尤其大蚕采用开放育,基本可以排除危害。

当空气中CO的含量达到0.5%时,就能使蚕中毒死亡。主要是呼吸酶活性受到抑制,影响到组织细胞内氧化作用的正常进行。SO2在0.1%~0.2%时对蚕就有害,且蚕茧的解舒不良。蚕食下受害叶后,食欲减退,不活泼,发育不齐,最后呈软化症状而死。NH3对蚕也是一种有害气体。当空气中含量达0.05%时,能使蚕的气门经常开放,大量的水分从气门散发出来,破坏了蚕体内水分平衡;另一方面造成蚕座多湿。蔟中NH3过多时,有害丝质。工厂废气例如玻璃厂、钢铁厂等散发出来的氟化物也能通过污染桑叶引起蚕儿中毒死亡。另外,还有农药发散的气体、油类臭气、燃烧木材发出的烟等,都是对蚕有毒的气体。

2.气流与蚕的生长发育

气流即空气的流动速度,可以排除不良气体,促进蚕室内空气新鲜,调节蚕室内温湿度。调节蚕的体温和蚕体含水率,加速桑叶萎凋,影响蚕儿饱食,导致营养不良。

气流对蚕的影响因蚕龄大小、气象情况的不同而异。小蚕期不要过多通风,大蚕期尤其是盛食期,在高温(28℃以上)多湿(85%以上)的情况下,蚕室内如有0.1~0.3m/s气流,可以消除蒸热。低温多湿时,以补温和通风来提高温度,同时使湿度下降,但在低温(20℃以下)、干燥(空气湿度50%)的环境中,有气流反而不利;五龄时蚕座上有0.1~0.3m/s的气流也足够了。

(四)光线

光线对蚕儿生长发育的影响不如温度、湿度和气流那么重要,但是要养好蚕夺取蚕茧丰收也是不可忽视的。蚕对一般的光线都表现着趋光性,蚕的趋光性因光线强弱、蚕龄大小而不同。在正常的饲育条件下,一龄蚕的趋光性最强,以后逐渐减弱;同一龄中,以起蚕的趋光性最强,盛食蚕、眠蚕较弱,熟蚕对光线的反应最敏感。光线对蚕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因饲育温度及蚕龄大小而不同。

在蚕儿饲养过程中,直射或片面光线,会造成蚕的背光趋向,使蚕在蚕座内分布不匀,发育不齐,同时直射光线,使局部温度增高,给予桑叶容易萎凋。所以养蚕室一般采用散射光线,蚕座上以白天微明,夜间黑暗的自然状态为宜。

二、营养环境

蚕的幼虫饲育期是家蚕一个世代中唯一的营养时期,依靠这一时期的摄食,取得营养而生长、发育和繁殖。蚕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都来自桑叶,桑叶中的各种营养物质,经消化吸收参与体内代谢作用,是促进蚕机体生长发育所不可缺少的营养要素。因此,桑叶的质和量,直接影响蚕体的强健和茧丝的产量与质量。蚕在不同的龄期需要不同质和量的营养,按照蚕在不同龄期对营养的需要,喂给蚕优良的适熟叶,可以增强蚕的体质,提高蚕茧质量。

稚蚕用桑,特别是第五龄用桑,要求水分和蛋白质含量较多、碳水化合物适量且叶质柔软。随着龄期的递进,所需碳水化合物逐渐增多,而水分、蛋白质相对减少。稚蚕期吸收的营养物,主要用于建造体躯,也就是营养生长,而生长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是蛋白质,蛋白质是构成体细胞的基础物质之一。另一方面,为了使蚕机体能够充分利用饲料蛋白质而健康地成长,还需要有足够的碳水化合物供作能源。所以稚蚕用桑除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外,还需要有足够的碳水化合物。并且稚蚕期蚕体的水分容易散发,需含水分较多的嫩叶。到了壮蚕期,尤其是五龄中、后期,需要较多的蛋白质作形成丝物质的原料,同时为了提供能量以及贮藏养分的脂肪和糖原,也需要较多的碳水化合物。鉴于以上的生理需要,稚蚕期用水分和蛋白质较多、碳水化合物适量的适熟偏嫩的桑叶较好。壮蚕期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含量多而水分适量的成熟桑叶为宜。

(一)桑叶品质与养蚕成绩的关系

桑叶的品质(简称叶质)影响蚕的生长发育,与产茧量、茧丝质量和卵质等各项成绩关系极大。桑叶的品质因饲育季节、桑树品种、肥培管理、采伐方法等各种条件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1.不同季节的叶质与养蚕成绩的关系

不同饲育季节,桑叶的质量有所变化。春季随着气温升高桑叶开始萌发,从开叶到成熟,随着春蚕蚕龄的增长,桑叶生长与蚕的发育基本一致。因此,春季桑叶品质比较好,营养丰富,能够满足不同龄期蚕体生长发育的需要。夏秋季气温高,桑叶生长快,成熟快,如加强肥培管理,合理采叶,也可取得适龄的叶质。但如遇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桑叶含水分过多,蚕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就会减少;如遇久旱不雨,桑叶含水量降低,光合作用能力减弱,粗纤维增多,叶质硬化变劣,营养价值降低,蚕的食下率、消化率就降低,直接影响蚕的生长发育和饲育成绩。所以,一般来说,夏秋叶质不及春叶。

2.不同桑品种与养蚕成绩的关系

不同桑品种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如春期桑树发芽的迟早、秋叶硬化的快慢、枝条的粗细、节间长短、叶肉的厚薄以及叶质的大小等等,均能影响到蚕龄经过和体重,从而影响到养蚕成绩。

3.不同叶位的桑叶与养蚕成绩的关系

桑枝条上从梢端到基部不同叶位(或叶龄)的桑叶,由于生长时间和叶绿素含量不同,影响到光合作用的强弱,故不同叶位之间桑叶的营养成分和物理性状亦有相当大的差别,对家蚕的生长发育有较大的影响。用接近枝条梢端的嫩叶饲蚕,因桑叶的蛋白质和水分含量均较高,碳水化合物含量较少,蚕的发育经过延长,就眠不齐。反之,以含糖分高、水分和蛋白质少的老叶饲育,蚕的发育慢,体重轻,产茧量和茧质下降。以中部成熟叶C/N比值在3.5~5之间的桑叶饲育,养蚕成绩较为理想。

4.不同施肥量的桑叶与养蚕成绩的关系

桑园适当增施氮肥,有利于叶绿素形成和叶面积增大,增强光合作用,促进枝叶迅速生长,提高桑叶产量。但若偏施氮肥,会导致叶片徒长,各种营养成分含量比例失调,因此桑园施肥必须氮(N)、磷(P)、钾(K)合理搭配使用,需根据季节、蚕龄大小及当时的气候特点等等合理施肥。选用适当的肥料,小蚕期用叶应多施有机肥料和P、K肥,少施N肥,以利叶质充实;大蚕期用叶特别是五龄用叶,应多施N肥,不仅可提高桑叶产量,还可增加桑叶中蛋白质含量,有利于增加丝物质的合成,增大蚕茧和增厚茧层。总之,桑园施肥要与养蚕要求密切配合。

5.适熟叶的选择

所谓适熟叶是指桑叶在物理性质上组织软硬厚薄适当,蚕喜食,且食下消化容易,即在单位时间内食桑量、消化量、消化吸收率均大,在化学性质上具有蚕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且其间的比例适当,这种适合于各龄不同成熟度的桑叶,习惯上称为适熟叶。

由于各龄蚕对各种营养成分的要求不一样,故适熟叶的标准也随着龄期的变化而不同,生产上一般把叶位(即叶龄)、叶色浓淡和软硬度等性状作为鉴别适熟叶的主要依据。

(二)给桑量与养蚕成绩的关系

在养蚕过程中,桑叶的消耗约占养蚕总生产费用的50%。用桑的多少直接影响到生产成本的高低。特别是五龄的用桑量占全龄总用桑量的85%左右。此期的用桑量对养蚕成绩和经济效益关系很大。

1.给桑量与蚕的龄期经过

家蚕龄期经过时间的长短,除和蚕品种、饲育温湿度、饲育技术等因素有关外,还与给桑量的多少密切相关。当给桑量不能满足蚕体生长发育要求时,龄期经过就延长。给桑量越少,龄期经过越长。随着给桑量的增多,蚕的龄期经过又逐渐缩短;当营养能满足建造其体物质与丝物质需要时,龄期就不再继续缩短。

2.给桑量与产茧量、产丝量

产茧量、产丝量随给桑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增长量却随给桑量的增加而减少。

3.给桑量与食下量、消化量

在食下量不足的情况下,随着给桑量的增加,食下量和消化量亦增加,当食桑量能基本满足蚕生长发育的需要以后,食下量和消化量的增加就很少或不再增加。从不同给桑量与叶丝转化率的关系来看,短时间内(14小时)食桑,叶丝转化率随着食桑时间的增加而提高;长时间内(超过4小时)食桑,叶丝转化率则随着食桑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由于食桑时间不同,影响到食下量的多少,从而也影响到蚕体生产茧丝的能力。根据叶丝转化率高低的变化情况,可以合理地控制食桑时间以增加茧丝量,从而提高叶丝转化率。

4.经济合理的给桑量

现行二化性一代杂交种,一般春期每盒种用叶600~700kg(芽叶量,梢条约占15%),夏秋蚕用叶400~500kg(片叶量)。1盒种的经济合理用桑量指标,春期为650kg,产茧40kg以上;夏秋蚕为450kg,产茧30kg左右。

(三)不良桑叶对蚕的影响及处理

所谓不良桑叶,是指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对蚕的营养生理不利的桑叶。

不良桑叶大体上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外来物质附着的不良桑叶,如在桑叶上附着有害蚕体生理的毒物,如氟化物、煤烟、烟草、农药、蚕病病原微生物或尘埃、泥土等;二是桑叶本身化学成分中缺乏蚕体营养生理所必需的成分或某些成分含量过多。其中有自然原因造成的,如未成熟的过嫩叶、日照不足叶、旱害叶、老硬叶,也有人为造成的,如贮桑不当而产生的蒸热叶、萎凋叶以及有害物的污染叶等。

1.未成熟叶和日照不足叶

未成熟叶是指着生于新梢顶端部的过嫩叶。这种桑叶由于含水分多,干物量少,碳水化合物、脂类、粗纤维和灰分都很少,蛋白质绝对含量少,有机酸增多。用这种叶饲蚕,蚕体营养不良,体质虚弱,容易诱发蚕病。

日照不足叶的形成是由于长期连续阴雨或栽植过密,或生长在遮阴处所致。这种桑叶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显著下降,含水量较高。用此叶养蚕,蚕体发育缓慢,经过时间延长,而且体质虚弱,减蚕率增多,容易诱发蚕病。

对这两种桑叶,要延迟采用,或经过短时贮藏,以减轻危害。

2.过老叶和旱害叶

过老叶是指桑叶过老含水率在65%以下,叶质粗硬,手捏便易破碎。这种桑叶内,可利用的营养成分显著减少,而不能利用的纤维素增多,用来饲蚕,则食下量、消化量和消化率均少,蚕体因缺乏营养而造成生长缓慢、蚕体瘦弱、经过延长。在秋蚕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因此,要合理布局,分批饲育秋蚕,桑叶成熟后随时采用,不致叶龄过老而硬化。对已经老硬的桑叶,采用时可适当增加给桑量或给桑次数,并务求新鲜。

旱害叶指天气久旱不雨时,桑叶水分显著减少,蛋白质含量少,而且纤维素特别多,叶质粗硬。蚕多食旱害叶,则体质虚弱,发育不齐,经过延长,产茧量低。不得以采用时,叶面应喷洒清水补湿。

3.萎凋叶和蒸热叶

萎凋叶指桑叶采下后,经时过长,容易造成失水萎凋,桑叶含水量下降,这时蚕的食下量减少,会使蚕体瘦小,发育缓慢,龄期经过延长。

蒸热叶指桑叶在运输或贮藏过程中,因堆积过多过紧,时间延长,叶片间蒸发热量不断积累增加,形成蒸热,严重的灼伤叶片,并会使桑叶产生不良气体,这种桑叶不宜喂蚕。

4.泥叶和病虫害叶

泥叶指低干桑或无干密植桑,枝条下部叶容易被泥土玷污,公路两旁的桑叶也会附有泥灰。如连续食下泥叶,可能产生粪结病,损害蚕体健康。这种叶可用清水洗净后饲蚕,但稚蚕不能用。

病虫害叶指被病害寄生或害虫食过的桑叶,叶质被污损,一般水分少,营养价值差,有时害虫尸体或排泄物中,还会带有病原体,通过污染桑叶感染蚕体引起发病。稚蚕期应特别忌用这种桑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