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高效养殖新技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一生的两次洄游

洄游是河蟹等水生动物的一种主要运动形式,它们通过洄游变换栖息场所,扩大对空间环境的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种群存活、摄食和避开不良环境条件的能力,因而,洄游是河蟹等水生动物种群获得延续、扩散和生长的行为特性。天然水体中的河蟹一生有两次洄游,分别是幼小时的溯河洄游和成熟后的降河洄游。两次洄游是天然蟹生长、繁殖的必需过程。

1.溯河洄游

河蟹的溯河洄游是指在河口繁殖的溞状幼体发育到蟹苗幼蟹阶段,根据其对饵料等条件的需求,借助潮汐的作用,由河口顺着江河顶着逆流,溯水而上,进入湖泊等淡水水体育肥的过程。因此,溯河洄游也称索饵洄游。

洄游过程:就长江产河蟹来说,亲蟹交配后抱卵数月,然后孵化成溞状幼体,溞状幼体在河口浅海飘泊约1个月,其间经5次蜕皮变态为大眼幼体。大眼幼体有强烈的溯水性,每年6~7月份,随着潮水的上涨,其溯江游泳,退潮时就伏在江底,不随水后退,等待下一次涨潮再继续上溯。由半咸水进入淡水后,大眼幼体蜕皮一次变态为仔蟹。仔蟹在继续上溯的同时,不断地蜕壳生长,在当年冬季爬到大的江河(如长江)的深处越冬。溯河洄游一般在夜晚进行,且后半夜的溯江活动比白天和前半夜旺盛,又以清晨6时前后溯江活动最频繁。在长江中,大眼幼体(蟹苗)从河口进入淡水,很快进入江苏省江阴江段,并变态为仔蟹,即江阴以上江段只能捕到仔蟹,而捕不到蟹苗。在溯河索饵洄游过程中,幼蟹千方百计地翻闸爬坝进入沿江的湖泊和适宜的支流,在那里安居、生活、生长、发育,直到性腺成熟。客观地说,由于一部分通江湖泊的通道建闸等原因,河蟹的去向基本上分为三个:一部分进入与长江有通道的湖泊,一部分进入两岸的河流,还有一部分由于种种原因,只有滞留在长江主干中生活。长江主干中生活的河蟹,原来在离长江口1000多公里的沙市能找到其踪迹,但现在九江以上江段的个体己很少。河蟹的溯河索饵洄游是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的遗传特征。

2.降河洄游

由于遗传特性的原因,河蟹在淡水中完成生长育肥后,就要从淡水洄游到河口附近的半咸水中繁殖后代,这个过程称为河蟹的降河洄游。降河洄游也称为生殖洄游。

洄游过程:河蟹在淡水中生活至秋冬之交,二秋龄的河蟹经过一次蜕壳,由黄蟹变成绿蟹,这次蜕壳也称生殖蜕壳或青春期蜕壳。绿蟹即可以参加洄游的蟹,生殖洄游时间在长江流域为9~11月份,但高峰期是寒露到霜降这半个月内。渔谚“西风响,蟹脚痒”、“九月九,螃蟹走”、“蟹立冬,影无踪”等都概括了河蟹生殖洄游的时间。洄游开始,它们就纷纷千方百计从湖泊、江河支流等处进河道主干流中,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顺水向河口爬去,形成一年一度的“蟹汛”,渔民便利用这个机遇在河道中捕蟹。河蟹一经洄游到达江河以后,一方面顺流而下,另一方面因接近河口,水中盐度逐渐提高而寻找合适的繁殖场所,此时,盐度是决定河蟹是否继续向河口洄游的关键,只有盐度适宜,它们才终止洄游。在洄游中,蟹体内性腺迅速发育,到达河口产卵场,雌雄蟹的性腺都先后成熟,一受到海水的刺激,便开始择偶交配。图3为洄游的模式。

图3 河蟹一生两次洄游模式图(徐兴川,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