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寄生虫病防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黑热病的传播过程

传染源是什么

黑热病病人和病犬是主要传染源,某些野生动物如狼、狐及啮齿动物也可为传染源。不同地区的主要传染源不同。我国平原地区病人及带虫者是主要传染源,引起人间黑热病流行,称为“人源型”。西北丘陵地区病犬是主要传染源,称为“犬源型”,病犬引起人间的黑热病,多为散发。在内蒙古、新疆等所属的荒漠地区,野生动物是主要传染源,称为“自然疫源型”,就是黑热病在动物之间传播,人类只有因生产生活行为介入到自然疫源环境才可能被感染。

黑热病是怎样传播的

黑热病是通过吸血昆虫白蛉传播的,从前述杜氏利什曼原虫的生活史看出,杜氏利什曼原虫必须在白蛉体内发育成具有感染力的前鞭毛体时,才能在再次叮吸血是使人感染,完成传播过程。我国传播黑热病的白蛉种类主要是中华白蛉、长管白蛉、吴氏白蛉和亚力山大白蛉。

白蛉是什么样的昆虫

白蛉是一种具有双翅体小多毛的吸血昆虫,全世界已知500多种,我国已报告近40种。成虫体长1.5~4毫米,呈灰黄色,全身有浓密细毛。头部球形。复眼大而黑。触角细长,口器为刺吸式,喙约与头等长,基本构造与蚊同。胸背隆起呈驼背状。翅狭长,末端尖,上有许多长毛。停息时两翅向背面竖立,与躯体约呈45°角。足细长,多毛。腹部分为10节,腹节背面长有长毛,不同蛉种长毛姿态不同,有竖立毛、平卧毛与交杂毛3类。腹部末端为外生殖器(图5—3)。

图5-3 白蛉的生活史

白蛉的一生有哪几个期

白蛉的一生中有卵、幼虫、蛹和成虫4期(图5—3)。卵近椭圆形,灰白色。可见于地面泥土里以及墙缝、洞穴内。在适宜条件下,6~12天孵化出幼虫。幼虫为小毛虫状,白色。发育过程分为4龄。幼虫以土壤中有机物为食,一般25~30天化蛹。蛹的体外无茧,尾端连附有四龄幼虫蜕下的皮,淡黄色,长约4毫米。蛹不食不动,6~10天后羽化为成虫。羽化后的成虫1~2天内即可交配产卵。雌蛉一生仅交配一次,多在吸血前进行,可产卵多次。21~28℃是白蛉发育的最适温度,从卵至成虫约需6~8周。雄蛉交配后不久死亡,雌蛉可存活2~3周。

白蛉的生活习性特点有哪些

(1)孳生地:白蛉孳生于土壤中,各期幼虫以地面下10~12厘米处为多见。凡隐蔽、温湿度适宜、土质疏松且富含有机物的场所,如人房、畜舍、厕所、窑洞、墙缝等处,均适于白蛉幼虫孳生。

(2)食性:雄蛉不吸血,以植物汁液为食。雌蛉自羽化24小时后吸血,多在黄昏与黎明前进行。各蛉种吸血对象可有差别。通常竖立毛类蛉种嗜吸人及哺乳动物血;平卧毛类蛉种嗜吸鸟类、爬行类与两栖类动物血。

(3)栖息与活动习性:成虫通常栖息于室内外阴暗、无风的场所,如屋角、墙缝、畜舍、地窖、窑洞、桥洞等处。同一蛉种环境不同可有不同的栖息习性,如中华白蛉在平原地区为家栖型,在西北高原为野栖型。白蛉的活动能力较弱、范围较小,一般在30米内。

(4)季节消长与越冬:白蛉的季节分布与当地的温度变化有关。通常一年白蛉出现约3~5个月。如在北方,中华白蛉活动季节为5~9月份。大多数蛉种一年繁殖一代,以幼虫潜于地表下10厘米以内越冬。

什么人容易感染黑热病

人群对黑热病普遍易感,在流行区主要是儿童和青少年感染率较高。由于感染杜氏利什曼原虫后能产生持久的免疫力,所以易感性随年龄增长而降低。不同流行区主要易感人群有所差异。在人源型地区年长儿童和青壮年感染占多数,婴幼儿很少感染。在犬源型地区,感染者10岁以下儿童占多数,婴儿发病率较高,成人很少感染。在自然疫源型地区,感染和发病者几乎全为幼儿。从外地新进入疫区的成年人也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