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医者仁心显真彰”——身体力行,诠释“大医精诚”
医学是关系生命的一门学科,由于其特殊性,要求医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道德修养。明代医家喻嘉言说:“医,仁术也。”晋代杨泉《物理论》言:“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唐朝大医家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精诚论》中亦谈到了医德的两个问题,认为作为一名医生“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工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其对中医学的仁人思想以及医者的职业道德准则的经典阐述,备受后世推崇。
张老认为,大医精诚,“精”与“诚”不分主次,相辅相成。精,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亦可理解为医者当竭心尽力,精益求精,以最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做好一名医生。诚,亦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凡大医者无不热忱真诚奉献和恪守医风医德。为医者,首先是做人,其次才是做事,医者应当具备优秀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古人说“无恒德者,不可以为医”。医生当以解决患者的疾苦为己任,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才能热爱医生这份本职工作,救死扶伤,济世保健,以德技双全赢得患者们发自内心的尊重和信赖。在医疗实践中,医生首先面对的是人,其次才是病。因此医护人员在给患者诊治的过程中,应该全面为患者着想。诚然,医学是一门严谨的生命科学,但是医者对病人的爱心、同情心和理解有时比治疗更为重要。如果说责任心是医者工作的基本素质,那么爱心则是医务人员工作的动力。美国有一位医生的墓志铭写道,“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说明,在给患者诊治过程中,医者更多的应该是给予关爱,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患者。只有这样,才能让病人和医生之间相互信任,从而建立起和谐友好的医患关系,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和以仁为本。
当医生者,需不为名使,不为利役。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序》中写道:“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放眼当今社会,在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的冲击下,为了追逐名利而忽视身体健康的人不在少数。而张老常说,医者,须精益求精,以仁爱为怀,方为医者本分。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张老一生都以孙思邈“大医精诚”之为医之道作为他的行医准则,患者无论贫富贵贱,张老均一视同仁,用手中的银针解除了无数病人的病痛。近五十载风雨寒暑,张老始终如一地践行着他的仁术针灸,努力实现振兴祖国针灸事业的伟大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