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金针,悬壶济世:湖北中医大师张唐法学术经验传承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重视流派,自成一家

在针灸学历史上,因受到历史条件、思想认识等因素影响,曾一度出现过不同的针灸学派,各学派在学术观点上见仁见智,无形中促成了针灸学术的争鸣,各针灸学派在临床实践中各有所长,促进了针灸研究向深度和广度进军。通过争鸣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针灸学术的进步,乃至整个中医学术繁荣和进步。张老认为,每个学术流派及其代表医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我们在学习前人思想和经验过程中,既要汲取众家之所长,也要避免自限于一派所言,如此方可提高自己的临床诊治水平。比如说,唐代擅长灸法温补的医家王焘,就曾十分强调艾灸的作用,竟而贬低针刺的功效,王焘曾云:“是以御风邪以汤药、针灸、薷熨,皆能愈疾。至于火艾,特有其能,针、药、汤、散皆所不及者,艾为最重。”“针能杀生人,不能起死人”;《内经》论针详而论灸略;《难经》不言灸法;《伤寒论》有“阴虚有热勿灸”之告诫;以后历代都有一些医家盲目泥古尊经而有重针轻灸或重灸轻针之说。临床实践证明:无论针法、灸法,只要用的得当,均能如鼓应桴。引用《内经》的话说,就是“效之信,如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反之,如果用之不当,则往往会救火投薪,不仅治不好疾病,反而有时还容易延长病情甚至耽误性命。比如说攻泄学派,此派的特点是力主攻泄,临床擅用粗针放血。如若一味地强调攻泄,在虚弱病人身上一概用之,则容易犯“虚虚”和泄阳之戒;又比如温补学派,此派的特点是擅用灸法温补,其理论是临床治病宜以“保扶阳气为本。”如若病人为实证或者阴虚之病,一味强调用灸法温补难免会有“实实”或“灼阴”之误;同样,如若丢弃攻泄法或温补之法,百病皆用“调气”之毫针法去治疗,则不仅易造成只重针刺,无视艾灸的偏颇局面,而且对于提高中医针灸的临床疗效和扩大适应证方面也将产生很大的阻碍。

张老针灸起源于陆氏针灸流派,陆氏针灸流派是海派中医文化中的一枝奇葩,是我国近、现代国内外影响最大的针灸流派之一。陆氏针灸流派十分重视对经络、腧穴理论的研究;注重肾气和胃气对人体的影响;针灸处方配穴有一定的组方规律,其常用的配穴方法有俞募配穴法、表里配穴法、纳支配穴法、刚柔配穴法、对症配穴法等;重视爪切、行气、补泻手法;习用毫针,提倡温针、伏针、伏灸。又采众家之所长,融会贯通,进行自我经验归纳和总结,自有主见,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发挥,自成一派。

张老对经络学说的研究尤为透彻,认为《内经》《难经》等中医针灸文献不仅是先知者的理论概括和临证经验总结,而且也是指导后代医家正确进行有效的针灸实践的理论指南,我们要重视中医针灸文献对针灸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张老提出的“健脾补肾”针法既受到陆氏针灸流派中的注重肾气和胃气对人体的影响的启发,又渗透了自己几十年的治病经验才总结升华出来的知识结晶。张老的进针手法,在陆氏针灸流派重视爪切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进针手法,即捻转进针法。此手法具有进针快、进针不痛、得气快等特点。张老强调,进针时运用捻转快速进针,可以减少针痛感,导气之时用提插手法来加强针感得气是针刺操作手法要点之一。这些无一不是张老这么多年的经验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