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踏入杏林,师从名医
张老出生于上海一个普通家庭,自幼受到家庭的熏陶,受教严谨。中学时期,学习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了解到范仲淹从小就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抱负后,内心受到极大的触动。古往今来,良相辅佐君王治国,使百姓安居乐业,但是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能被称为良相的又有多少?医虽小技,上可以疗治君王和父母之疾,下可以救治天下苍生百姓,中可以教人保健养生,益寿延年。身处下层而能救人利民,为老百姓解除疾苦。所以范文正公把良相与良医并称,君子当以利济百姓为己任,积极入世,有所作为,才不枉此世。张老从而萌生学习中医之意,征得父亲同意后,自此以“君子立身处世,当怀抱救人之术,济人之心”为志,踏入中医之门,师从名医杨钧伯学习中医针灸,至此与中医针灸结下了不解之缘。
佛经云:“人身难得,名师难遇。”杨老师从沪上名师陆瘦燕。陆瘦燕出生于上海市嘉定西门外严庙乡一个针灸医师家庭,少年时随父习医,得其真传,18岁即在上海悬壶济世。因针刺沉疴,屡见奇效,求医者络绎不绝,成为一代名师,有“神针”之美誉。他创制了“瘦燕式”金、银质毫针及各种规格的不锈钢毫针;设计制作了我国第一台光电显示经络腧穴电动玻璃人模型及我国第一套脉象模型;开办了“陆瘦燕朱汝功针灸学习班”;他是国内最早进行“烧山火透天凉”针刺手法的临床科学研究者。不仅开创了针灸实验之先河,而且在国内外针灸界颇具影响力。所谓名师出高徒,杨钧伯在随师期间,虚心向学,聆听师训,得益匪浅,亦成一代名医。
《北周书·卢诞传》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杨老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学识渊博,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对《史记》《汉书》等经典著作学习颇多,还对歌、词、诗颇有兴趣,对经典均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和见解。杨老曾说:“没有深厚的古文功底,不熟悉掌握古代文化知识,中医古籍就不容易读懂,就算是读懂了,也难以深入理解和掌握。学中医,没有那些个旧学功底是不行的。”杨老对中医的训诂学、目录学等均有涉足,造诣颇深,认为每个医者都应对其有所学习。《尔雅》《说文解字》《方言》等训诂类书籍,西汉·刘向的《七略》、南宋·郑樵的《通志·校雠略》、清代·章学诚的《校雠通义》等目录书籍,杨老常翻阅在手。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中词义的学科,中国古代语言艺术博大精深,掌握好训诂学,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古籍,因此,是每个医者阅读、学习古典文献的必备工具书。目录学是读书治学之入门之学。我国古籍医书,卷帙浩繁,如何在不同阶段选择合适的医书,是每个习医者都会遇到的问题。不得其门者,则终身无所得,著名学者也不例外。目录学不仅是研究目录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读书治学入门的学问。梁启超9岁曾经到广州应童子试,结果没有上榜。次年他读了张之洞的《书目答问》,从而找出门径,悉心学习。等到第三年,梁启超再次到广州应试,一举考中秀才,后来又拜康有为为师,深入学习目录学,研究文史,成为中外闻名的学者。先生常谓:初入医门,应打好基本功。所谓的“基本功”,应是最基本的内容。所读之书,可暂时不求广博,而求精深,并且着重于精选、熟读、理解,而且强调,打基本功时应当用志不移、锲而不舍,方为珍贵。杨老要求学生既要熟读《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脉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医宗金鉴》等经典著作,又严戒食古不化,否则会脱离临床实际。杨老认为一部好的医书,并不代表其中每个观点都是正确的,“信古人而不囿于古人”,对于经典,一定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说中医的五运六气学说,学医者不可不知,但是如果死搬硬套,按图索骥,不综合考虑患者体质、气候变化等其他因素,就往往会做出偏离实际的判断和决策;老师没有门户之见,常鼓励弟子要集众家之所长,汲取其独特见解和经验,不可浅尝辄止。治医者要善于博采众家之所长,补自己之所短,不能因为自恃医术高超,而故步自封;另外要求学生有独立思考、临证思辨的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杨老非常注重实践能力和培养仁爱之心,认为这样方能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针灸医生。他的这些学术思想和言传身教,一直激励着张老,在其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