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活血祛瘀药
一、李世民与牡丹
历史溯源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率唐军征战,至安徽铜陵凤凰山时,遭受疫气侵袭,全军有半数人员患病不起,高热不退,神昏谵语。随军大夫抓耳搔腮,束手无策。李世民仰天长叹,怨天不助。这时军中有一老卒前来献策。此人入伍前是花农出身,懂得牡丹的药用功能,他见满山遍野皆生长着牡丹,便嘱众军士采集牡丹根皮,洗净后砸碎成泥,然后用山泉水搅拌药泥为浆给兵卒灌服,使众兵卒皆转危为安。全军重振雄风,所向披靡。后来李世民登基称帝,为感谢牡丹之功,就御封牡丹为“花中之王”。
《事物记》载:“唐武则天称帝,为在严冬之日游乐上林苑,连夜下诏曰: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第二日早晨,上林苑果然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众花多开,唯牡丹不从。武则天大怒,便将牡丹贬送洛阳,从此,牡丹便盛开于河南洛阳。现今洛阳仍称为“牡丹之都”。
中医观点
牡丹花不仅观赏价值高,而且又是一味名贵中药。
牡丹花,为毛莨科植物牡丹的花蕾。《民间常用草药汇编》言其“调经活血”。《四川中药志》言其“治妇女月经不调,经行腹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牡丹花含有牡丹酚、牡丹酚苷、牡丹酚元苷、芍药苷、甾醇、生物碱、挥发油等。有降血压、镇痛、镇静、退热、催眠等功效。对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对致病性真菌亦有抑制作用。
牡丹的根皮名牡丹皮,又名丹皮、粉牡丹皮、炒牡丹皮,中医认为,牡丹皮性味苦、辛、微寒,入心、肝、肾经,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之功,本品苦寒清泻,偏走心肝血分,尤善凉解阴血中之伏热,故为凉血除热要药,凡血热阴虚者皆可选用。本品还有良好的活血化瘀作用,其凉血活血兼备,有凉而不滞,活而不峻的特点,内有瘀血而兼有热象者尤为适宜。正如《本草纲目》所言:“和血生血凉血,治血中伏火,除烦热”,对血热、血瘀等,皆可应用。牡丹作为药物最早载入典籍的是《神农本草经》,言其“主寒热、中风瘈疭、痉、惊痫邪气、除癥坚瘀血留于胃肠、安五脏、疗痈疮”。陶弘景《名医别录》言其“除时气头痛、客热五劳、头腰痛、风噤癫疾”。《本草汇言》对牡丹治气理血的机理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牡丹皮,清心,养肾,和肝,利包络,并治四经血分伏火,血中气药也。善治女人血脉不通及产后恶血不止。又治衄血、吐血、崩漏、淋血、跌扑瘀血、凡一切血为病,统能治之。盖其气香,香可利气而行血;其味苦,苦可以下气而止血;其性凉,凉可以和血而生血;其味又辛,辛可以推陈血而致新血也。故甄权方治女人血,因热而将枯、腰脊疼痛,夜热烦渴,用四物重加牡丹皮最验”。临床上,每用以治疗热病吐血、吐衄、血热斑疹、急性阑尾炎、血瘀痛经、经闭、腹痛、跌打瘀血作痛、高血压、神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等,疗效甚佳。一般治疗热性病时宜凉服,治疗跌打损伤时可温服;孕妇、月经过多时不宜选用。
牡丹的叶名牡丹叶。中医认为,牡丹叶性味微寒、苦、辛,无毒。入心、肝、肾、心包经。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之功,适用于发热吐血,衄血,齿龈出血,抽搐发痉,风火牙痛,痛经,经来不畅等。药理研究表明,牡丹叶含有没食子酸,牡丹叶煎剂对痢疾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显著的抗菌作用。有人用50%的牡丹叶煎剂,治疗细菌性痢疾29例,治愈28例,收到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