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文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5章 徐光启:睁开双眼接纳近代文明第一人

徐家汇的地名与徐光启密切相关。明代相国、我国第一位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科学家徐光启(1562—1633),曾在此建农庄从事农业实验并著书立说,逝世后安葬于此,其后裔即居住在此,初名“徐家厍”,后渐成集镇。因为通黄浦江的肇嘉浜与通吴淞江的法华泾,在漕河泾附近交汇,故得名“徐家汇”。今天,我们把寻找海派文化渊源的目光,首先投向明代科学家徐光启!

百姓铭记明代科学家

距离徐家汇商圈不远,南丹路17号(光启公园内)是徐光启纪念馆,纪念这位在400年前第一个睁开双眼看世界接纳近代文明、对中国近代科技文化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徐光启墓最早建于1634年,后因年久失修,墓地大部变成了菜园。1957年,经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整修一新。墓地为椭圆形,四周砌石,顶复草地,内葬徐氏夫妇和他们的孙子、孙媳妇。1979年11月22日,经《文汇报》刊登市民来信呼吁,有关部门将徐光启墓修葺一新。1981年4月9日,徐光启墓碑在南丹公园竖立。1983年11月8日,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市长汪道涵出席了上海各界人士纪念明代爱国科学家徐光启逝世三百五十周年座谈会并讲话。2005年,徐光启纪念馆建成,成为上海极具历史底蕴的科普教育基地之一。

徐光启纪念馆厅堂正中央高悬一块牌匾,上书“后乐堂”三字,得自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边的抱柱联上刻有“虔信天学泛爱众人富国利民树贤范,深研博物躬行农政学贯中西创伟业”。两侧墙上挂有六幅版画,分别是会通中西、桑园试种、天津屯田、夜观气象、保卫京师、通州练兵,概括了他的政绩和成就。

打开中国近代科技大门

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人,曾被称为“徐上海”,年幼家业衰落,童年虽贫困但不甘寂寞,在龙华寺读书时,他与同学聊天时各言其志。有的说:“我欲为富翁。”有的说:“我欲为道士。”徐光启则说:“是皆不足为也。论为人,当立身行道,治国治民,崇正辟邪,勿枉为一世。”

徐光启生存的明朝年代,欧洲正处在文艺复兴时代的后期,先后涌现出一批著名的文学家、探险家、哲学家、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随着西方传教士的来华,封闭的王朝渐被推开一扇扇门窗。“天圆地方”这一历来被封为王朝天意的真理,开始受到震撼人心的冲击。160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徐光启看到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地球竟是圆的!这是一个他所未知的广袤世界,他反复思考,写下了《题万国二圜图序》一文。后来徐光启奉旨修历,编撰《崇祯历书》,破除了“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提高了日月食和其他天文计算的精确度,并由此奠定后三百年天文历法的基础。他研订的《崇祯历书》,首次采用了西方阳历的基本观念作为一切推算的根基。这在中国,等于是进行了一次根本性的前无古人的改革。

后来,徐光启向利玛窦提出了翻译科学著作的建议,利玛窦听了十分赞同。年已45岁的徐光启,开始和55岁的利玛窦合作译书,并先从《几何原本》入手。两人“口译笔受”共同翻译出《几何原本》(六卷本)。《几何原本》成为中国最早翻译的希腊时代欧几里得的第一部著作,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璀璨夺目的一页。此后徐光启大量介绍西方的自然科学,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大门由此打开!

品行端正、克己廉洁,身后不留分文

明崇祯三年(1630),徐光启升任礼部尚书。崇祯五年(1632),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崇祯六年(1633),兼文渊阁大学土。同年11月8日病逝于任上。他病逝时未留分文,“盖棺之日,囊无余赀”。[5]

1634年,徐光启逝世一年后,一个名叫伏若望(英译汉名)的葡萄牙耶稣会士,撰写了一篇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大官兼科学家徐光启印象记。这篇文章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传记性文字。葡萄牙原文抄本现藏于里斯本阿儒达图书馆。翻阅这一中文译本,可以让我们真实走近徐光启。[6]

徐光启为官清廉,生活简朴,从不随俗奢靡,品行端正严己。他对一子五孙严格教育,对违者甚至以绝食狠心相劝。他终身不蓄妾滕,一妻无妾。“他是全帝国最重要的大臣,而全帝国都知道他始终没有娶第二个太太”。葡萄牙人伏若望写道:“娶妾在中国是十分正常的事,特别是达官显人们,更加重视娶妾……他有一个儿子。在这个男孩十四五岁的时候,他的太太去世了,而他此后一直保持鳏夫身份,成为伟大的榜样。”

有“徐上海”之称的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开放好学、一丝不苟、一生廉洁。他在400年前翻开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新页,给海派文化镌刻了交融并蓄、精耕细作、品格卓越的历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