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大学文化与体育文化的互动
自2014年以后,中央和教育部关于高校发展的有关文件中,越来越多地以“大学文化”替代传统的“校园文化”的表述。大学文化包含又不仅限于校园文化,不只是组织学生、策划活动、打造品牌这样的习惯思维,它需要超越项目制的思维定势,全方位地营建一种体现学校特色、注重个性发展、崇尚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强调道德教化的人文环境。从目前众多专家提出的关于大学文化的理论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大学文化主要由几部分组成,即大学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这些文化共同组成大学文化的构架,成为大学能够健康持续平稳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挥作用的重要依托,其中学校精神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统摄其他文化元素的根本;校训是对学校精神的展开,是学校的座右铭,也是最为精炼和最能体现一所学校风格特点的表述;办学理念是学校精神和校训在办学活动过程中的反映;校风、学风是上述精神风貌的进一步具体化。从逻辑上说,应当是大学的内在精神传统催生了高度凝练的大学校训,实际上各个高校大多是“先生孩子后起名”,往往是先有校训,再根据校训来“执果索因”,反溯大学精神。这种大学精神,旨在确保学校的核心理念与核心价值、师生的精神风貌得到彰显,因此为了做好大学文化与体育精神的贯彻及管理工作,必须十分注重构成因素的建设,使其能够沿着规范化道路向前发展,从表面来看,大学文化与体育文化是两种不同发展方向和领域的文化,其实则不同,两种文化存在较多的共同性,均具有综合性、延展性、教育性等特点,共同的属性使得两种文化呈现出并驾齐驱,齐头并进的势态,成为大学教育中构建人文与运动相结合的精神之路的保障,通过学贯东西的学识学养、文化知识与内涵的倾情流露,促进体育精神深入人心,得以广泛推广,这是所有大学进行文化与体育教育的终极追求目标。因为人文精神构建最终要抵达的彼岸是“人的价值养成”,是在纷繁忙碌的时代中,一个内心丰饶、灵魂有趣、热爱生活的人。热爱生活也体现在热爱体育运动,追逐体育文化中,德、智、体、美、劳一直是中国人致力追求的人生格局,这样的发展格局从一名孩童进入学校的那一刻起,就深深地铭刻在每一位学生的心中,从德育、智育、体育、美术、劳动的五育并举教育来看,体育仅排在德育、智育之后,也就是说具备基本的品德与智力后,最重要的就是对体育的推广与教育,所以我们说体育的教育绝对不是浪费时间,在我们接受正统的人文教育后,体育教育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它对丰富和完善一个人的人格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不可否认地说在促进对受教者全面发展的培养中,体育文化确实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人文精神与体育精神的上下求索,构成了一个人学术与体育素养的多元性。所以我们可以说,弘扬大学文化,彰显体育精神是大学未来发展的主流。大学文化与体育文化共同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一、大学精神文化与体育精神文化
纵观古今,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精神世界的树立及形成远比其他领域的建设与形成要更复杂的多,可以说更具备交叉复合多样性以及灵活多变性,因为精神世界及精神文化是没有固定形态的,是会随着时间、空间、思想认识层次的变化而变化的,也许某个人在今天是辩证唯物主义者,在明天或者更遥远的未来,他可能会变成唯心主义论者,因为思想是动态的,它呈波动状态,所以精神世界的塑造才会存在较大的障碍与不确定性,因此我们说任何一种精神文化的塑造都是通过前人的不断总结、摸索、提炼出的最适合这一时期的文化特征与大众的广泛追求的事物特点,通过一个逐渐地、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前行的过程,找到这条行之有效的思想塑造轨道,这种思想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需求的不同而不断进行深化与优化,不断地排列组合,也许这个过程会很漫长、会充满坎坷、会充斥着他人的不解,但是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为数众多教育者及专家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最终终于找到一条最适合、最恰当的发展之路,后人以此为行动指南,有效避免少走弯路,提升工作与教育效率。扩大大学教育与体育教育的深度与广度,进一步提升两种文化与教育的深远影响力。大学精神文化与体育精神文化在这里进行了最完美地融合,坚持不懈、持之以很、不达目的决不放弃的体育精神文化被大学精神文化以一种独特的形式体现的淋漓尽致。同样大学精神文化对体育文化的建设起到了指导性作用,这才是真正地精神文化的魅力。这才是人类能够续写辉煌并且不断创造辉煌的根本动力与支撑。
在全球化经济影响的当下,全人类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人们的生存及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回忆与历史感变得越来越稀薄,人们单纯地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而忽略了最本真的追求,即对精神领域的丰富和完善,所以我们回溯里约奥运——在连败的窘境下,中国女排靠什么拿到了金牌?我们回溯——在西方全面封锁的情况下,中国的科学家们怎么会在戈壁滩里面搞出‘两弹一星’?我们再回溯——在几十万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的情况下,红军又如何克服重重困难,翻越雪山草地,走完了两万五千里长征?所有这一切,靠什么?真的值得我们深思!作者认为,这一切都源于精神。完备的人格精神是一个人立足、发展、成才的基础所在。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一是要有拼搏精神,要向中国女排一样,不畏劲敌,树立“凡事我能行”的目标;二是要有冒险精神,要敢于创新、敢于不断超越自己,做新时代新事物的体验者;三是要有吃苦精神,凡事少抱怨,多体验,拥有丰富的人生体验,才有精彩的人生;四是要有批判精神,要经常叩问初心、不断反思;四是要有尚武精神,要强健自己的体魄,更要铭记历史、居安思危,胸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六是要有团队精神,要学会以团队利益为重,学会分享和合作。学习前人甘于奉献、默默无闻地为国家、为民族进步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精神。说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如今教育界非常注重对大学精神文化与体育精神文化的开展,但是对于大学精神文化教育与体育精神文化教育的认知呈现两极分化趋态,部分人群只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奉尚“金钱至上”原则,甚至出现“读书无用论”这样的不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与道德观,大学精神文化与体育精神文化教育变成一个并不时髦甚至落伍的词语与形态,相对于某类人群对教育的不屑一顾,嗤之以鼻,部分家长对于文化课程的教育给予了超出正常关注度的趋势,认为“只要读书好,一切都会好,读书好才是未来物质生活优良的保障,”“体育课就是在浪费读书的时间”,出现了“体育课程无用论”的极端说法。为了扭转这样的社会现象与社会意识,首先要从教育者自身做起,体育精神文化教育不是空架子,不是走过场,体育精神文化教育工作也不是“休闲养神”“打发时光”的可有可无的工作,要将两种文化教育摆正位置,大力宣扬大学精神文化与体育文化带给每个人的重要意义与深远影响,同时要多多培育相关教育人才,以克服主管部门因工作繁忙而往往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进一步保证高校精神文化与体育精神文化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转。
大学精神文化与体育精神文化均有一种宝贵的育人情怀,不屈不挠、永不放弃的精神永远是高校培养学子具有共同的人格特质的精神图腾。在体育活动及体育精神文化的开展中,呈现了人与人之间关爱的温暖和成长的快乐,体现了情感的交融和感恩的心态。赛场上紧张的氛围被一幕幕的温情代替,让我们看到了大学情怀外现的一面。高水平的学生运动员凭借自己的运动天赋可以更深刻体验到体育的育人效果,在进行文化课学习时,把体育带给他们的感悟反馈到学业上,又能让广大学子更好地完成人生后续发展。从目前来看,开展体育运动百利而无一害,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让体育文化与体育精神再次得以升华,即改变传统的只追求比赛就要取得名次,并且要获得第一名的成绩,而是教育广大学子,真正的体育精神是享受体育过程的带给我们的惊喜与感动,奖牌与名次固然重要,但是在紧张的竞技体育赛事中收获一份从容、轻松、平等、淡然处之的人生态度更加重要,这样的人生态度在每一位学子今后的人生之路中会带给他鼓励、关怀。这些人生观及两种精神文化观的塑造需要每一位教育者具备对学子生活及思想动态的给予博大的胸怀去关心,要有渊博的学识以及高尚的品质,从而影响学生的价值观,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从而真正地对大学精神文化及体育精神文化的进行深度普及。文章写到这里,作者要表达的是,如今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常带着批判的情怀感慨当下大学精神文化与体育精神文化在渐渐消失,感叹大学精神文化日渐苍白,大家焦虑地寻找大学精神文化与体育精神文化,其实,作者认为大学精神文化不是高深莫测宏大抽象的知识,不是高高在上的精英面孔,不是规范学生言行的各项规章制度,而是在教育过程中的一种润物细无声却能够直抵人心的关怀,它充满正直与阳光的感染力,大学精神文化与体育精神文化正在以另外一种方式滋长着,并未消失。体育精神文化也不是遥不可及与我们的学习生活未产生过交集的“最熟悉的陌生人”,恰恰相反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不服输、不到最后一刻永不言败的精神,遵守比赛规则,尊重裁判与对手的这种堂堂正正的精神,这就是对体育精神文化的最好的诠释。此外体育精神引导广大学子尊重付出,尊重劳动,学会感恩,感悟各行各业的个体尊严,有助于大学生脚踏实地、充满自信地走向社会。这也是广大学子在深受大学精神与体育精神文化熏陶后以崭新的姿态,精神和思想逐步成熟的新风貌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因为我们说体育精神,在大学精神文化教育中,还有一层含义,就是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他们的人生开拓无限的发展空间。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综合性
大学精神文化与体育精神文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缺一不可。体育精神能够与大学一贯传递的价值观、精神文化追求有共通之处,所以两种文化的宣传工作要围绕文化促进发展这一主题来展开工作,在工作中,必须创新理念,提高宣传意识,不能盲目宣传,不抓重点,即摒弃一把抓却乱抓的不合理的工作模式,而是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且要有序,有计划按照工作计划进行宣传,将工作脉络梳理清晰,必须突出本校的特色,以两种文化为桥梁和纽带,抓宣传活动策划、将两种文化宣传政策真正落地,抓新媒体建设,动员全校师生共同宣传体育精神文化,创造性地开展宣传工作,使得宣传的内容日益丰富,且深度、广度不断增强,为推动体育事业、大学文化及体育精神文化之全面发展营造出良好舆论环境。同时,体育精神文化宣传也成为了宣传、推动大学文化建设的引擎。为了促进大学精神文化与体育文化教育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教育部建立了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主要对高校开展教学、科研、精神文化建设等多方面的评价,实践证明,这种考评标准有效、有力地推动了大学精神文化与体育精神文化的促进发展,如果没有精神文化建设,那么体育精神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两种精神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独立或者对立存在的。
通过实践反复证明,无论哪所高校,大学精神文化与体育精神文化是否能沿着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方向发展,高校校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大学领导没有将两种文化纳入自己的工作议程,不按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管理机制,配备相适应的工作人员,那么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再高、素质再好,工作也很难开展。提高管理人员对大学精神文化与体育精神文化的意识,才能真正实现大学两种文化共存,齐发展的规范化管理。
诚然大学文化与体育精神文化要走向持续地、较强专业性及交互发展存在的交叉性、同时具备延伸性、高效性地并存发展之路,从目前来看,任重道远,而创新无疑是最好的指南针,它像灯塔,指引着不断前行,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为开创发展的新局面而奋勇向前。
(二)责任感
大学文化包括大学精神文化培育、大学文化建设等方面。大学文化建设及高校教学质量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所以在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等工作中,都离不开体育精神的影响力,特别是在塑造大学文化时能不能按照现代化和科学化的要求,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决定性的因素在于人,在于相关管理及从业人员,在于相关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在于开拓创新能力。即所谓“事在人为”。一个思想觉悟高、事业心和责任感很强而又精通大学精神文化培育的管理人员,即使在工作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难题,但他总会迎难而上,勇往直前,毫不退缩,直到突破困难、攻克难题;即使在有人认为是身处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他也总是朝气蓬勃、充满信心从而做出不平凡的工作业绩来。这与体育精神完美契合。其实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传统和体育精神文化,都值得每个人挖掘。大学又不同于个体。个体是越来越衰老的,而大学却会日新又新,它是最朝阳的群体集中营,聚集了最有希望的新能量。个体是从懵懂逐步成长成熟的,而那些风云际会中应时而起、应运而生的大学,则往往在其创立伊始,就确立和展现了足以引领百年的高远目标和恢宏气象。这个目标和气象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与时代感,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精神文化与体育精神文化两种文化具有相同的意义,就在于回溯历史,追比先贤,不忘初心,勇往直前。
因此,利用体育精神文化已成为塑造大学精神文化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大学校园的各项管理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即有则成,缺则失。
(三)努力进取是主题
随着体育活动及体育赛事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当今大学体育管理部门具体工作越来越复杂,应传授的知识越来越多,外在形式越来越复合化,较为传统的理论思想在某种特定环境下,是不适用于当今发展需要的,也不能完全指望以旧的观点指导新时代的发展道路与建设,只有通过批判性的吸收,才能“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可以说体育教育工作越来越具备挑战性。体育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相关知识全都学会之后再走向工作岗位,因此难免会在工作中出现由于业务不熟练导致工作不能能顺畅进行与开展,出现了较大地阻力。这时每个人都要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样的坚持到底、不放弃的精神,有了坚定的信念,才能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解决困难,走出困境。为大学体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最大能力!如此才能实现在工作过程中的完美转身。所以体育教职人员的继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大学体育人员及运动员也可以通过自学和互学交流的方式掌握体育技巧与要领,不断丰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适应时代对高校的发展召唤。
二、大学制度文化与体育制度文化
21世纪的时代符号是网络化、信息化,的确信息量越来越大,信息传播速度日益加快,新的时代,每个人都在追求个性化发展。作为人才培育重要基地的大学校园也不例外,大学生的个性化追求、标新立异化追求发展趋势日益凸显,从求新求异,突破自我的角度出发,这本无可厚非,是一种极其常见的现象,但是在追求过程中未出现我们所期盼的恰如其分的尺度,往往存在着极度追求后而出现的犹不及的状态,如不遵守大学校园规定的各项制度要求,并认为这是个性化的体现,置各项制度与要求不顾,置若罔闻,视若无睹,作出违背校规与制度的行为,并且认为这是一种时尚,在竞技体育比赛中,出现为追求优异的体育成绩与比赛名次,运动员服用大量的兴奋剂、吹黑哨、打黑球等等不文明甚至是违法相关法规的行为,为最能够体现公平、公正、公开性的体育赛事蒙上一层阴影,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影响,这样的功利性同参与体育运动带来的健康与快乐的初衷背道而驰,在这样的背景下,非常有必要贯彻及普及大学制度文化与体育文化,使广大学子真正了解两种制度文化的内涵与意义,并将其运用在生活中与体育活动中,成为规范其行为的最高标准与行为准绳。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在这样的时代浪潮的推动下,各大学的大学制度文化与体育制度文化的开展工作都步上了一个新的发展台阶,作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制度文化与体育制度文化的开展工作也不容滞后,而实现二者的一体化建设与管理更是具有深远的意义,两种制度文化的贯彻与普及的这项工作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这就要求大学的主管部门要开辟新的工作发展模式,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要制定出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从而能促进两种制度文化贯彻普及具有长足发展的实施办法,为大学文化教育的普及增添进新的活力元素。
(一)为什么要了解及研究大学制度文化与体育制度文化
若将大学文化构架比喻成一颗参天大树,那么精神文化是其主干和中枢,大学制度为其枝繁叶茂的成长提供了优质的土壤及营养剂。
受众群体广泛、促进身体健康发展这是大家普遍认为的体育活动的特征之一,需要加大开发和建设体育活动力度,加快开发及建设脚步,并将其纳入大学发展建设规划中。具体到着手开始实际工作时,要讲究方式方法,找准定位,通过多种形式及结合实际需求,制定出具体的工作计划,想要顺畅地、有序地、和谐地完善体育管理工作,通过体育活动挖掘出体育的最大的价值,通过前人的宝贵经验,同时在总结其发展脉络的规律后,我们发现做好大学制度与体育制度规划工作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它是对体育发展脉络提炼及高度总结后,总结出一条最适合大学体育发展之路的依据,可以说大学制度文化与体育制度文化,两者在发展过程中是息息相关,唇齿相依的关系。
大学制度文化与体育制度文化同属于大学文化的一种,同时也是大学精神的外在形式之一,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任何行业均离不开制度,制度是积极的、正向的、正确的,制度是每个领域,每个人前进的指南,企业离不开制度,大学校园同样离不开相应的制度,从某种程度来说,制度决定成败,制度应高于一切。制度可以管事、管人、办事,所以主管部门及大学的校领导要根据大学的实际情况,制定最适合本校大学文化与体育文化发展的规章制度,要以制度说话,以制度进行管理,在管理过程中要宽严并立,奖罚分明。如果发现体育教职人员出现思想动态偏离既有轨道时,准确、及时地进行纠偏,要走进他们的内心,了解其究竟遇到什么问题,尽量帮助其解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既要有严明的纪律,还要有人性化的关怀,使得大学文化与体育文化的教职人员除了能对制度产生敬畏感外,还能在实际工作中感受到工作环境是一个充满了人情味的良好氛围,而不是只有冷冰冰的制度,只有处罚条例,还有大家庭的温暖。
同时体育制度是对体育精神的升华,体育精神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公平合理性,不论身份、地位、社会背景如何,任何人在制度面前都是平等的,如若触碰到制度,将受到相应的处罚,这样每个人在制度面前都能够心服口服,在制度的约束下合理竞争,共同进步。诚然“制度”这个词语听起来不免让人联想到某些条条框框,对人的行为产生约束和束缚的规章制度,但是大学教育在于以恰当的方式将大学制度文化及体育制度文化精神表达出来,并对时代与社会的精神、风气,有敏锐的把握和回应能力,让人从中感受到一所大学之于时代和社会的责任与担当,如此也才能体现其“大”所在。所以大学制度的背后是文化的支撑,大学制度与体育文化的形成重在国家与地区及校园形成三项合力,这样才能对大学文化形成实质性的重要进展,形成条理清晰、层次结构合理的制度框架和相关政策体系建设,加速实现大学制度文化更强、更美、更优的战略目标,在建设过程中,要用好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政策和制度的这只看得见的“大手”和精神文化的这只“无形的看不见的手”,两只手形成合力,共同推进。
众多教育专家及学者认为,大学是每个人一生中培养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等多项思维方式及思维发展的高峰时期,大学生正处在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黄金时期,是接受和接收各类思想教育的“黄金时代。所以要学生接受大学制度文化并不难,只要在这一时期大学制度文化与体育制度文化首先要以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以这一特征和要求为前提,那么广大学子一定是乐于接受的。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这一时期对广大大学学子进行深度的大学制度与体育制度两种文化教育无疑是最佳契点,两种思想教育对培养大学学子形成良好的习惯、有效提升、激发其创造力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令人欣喜地是,越来越多的大学已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大学制度文化与体育制度文化的教育中来,并将其列为重点教育的系统中。因为体育是教育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起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育人效果。在开展两种制度文化的教育过程中,大学的主管部门制定的与时俱进的教育方式与措施是顺利开展教育工作的前提,要以带着时代朝气与活力的精神风貌,进入思政课堂,武装大学学子的头脑,促使制度文化与体育文化成为广大学子今后学习与工作的指南,教师以学校的精神为指导,在授课时能够更加理直气壮地讲授制度文化与体育制度文化,学生们能更加心悦诚服地接受两种文化的教育,让两种文化思想真正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进头脑,进心灵,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创新教学方式及方法,既要深刻阐述大学制度文化与体育制度文化的丰富内涵,又要有深入浅出,用广大学子乐于接受、易懂、感兴趣的方式讲授。同时作为文化的传播者,每位教师,特别是两种制度文化的相关教师,必须及时、准确、全面地把两种制度文化主旨融入到教学中,这需要每位教师认真学习,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深刻领会有关知识,提前做好“功课”,只有自己“吃透”制度文化的精髓及真正内涵,才能做好备课工作,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阐述,让学生们“心中有数”也要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同学们“学以致用”,让理论鲜活起来,全面地把新的精神和思想理论全方位的融入到大学制度与体育制度中,并且将其作为贯穿大学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进行讲授,引导广大学子坚定大学制度文化与体育制度相结合是精神思想的永恒信念,成为新时代的一名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大学制度文化、体育制度文化、大学精神文化等多个大学文化组成部分的主旨均是对大学学子的殷切期望和对其确定的明确方向,坚持创新、开放的教育思想,着力发展重点优势学科及体育项目,比如清华大学历来注重对游泳项目及运动员的培养,近年来又将健美操、足球等项目作为重点项目进行发展,积极培育和引进高水平的学生运动员,此外各大学主管体育工作的领导及教师要积极为体育人才排忧解难,了解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努力为大学体育人才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引领高校学子努力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追求,德才兼备的有为之才。
随着大学制度文化与体育制度文化的结合发展,人们更期望从这样的发展模式中去了解一所大学的气质、理想与情怀,也就是所谓的大学精神。从此角度而言,人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制度本身,更是这种制度文化背后的大学价值指引。此外,完善的制度是产生规律性的前提和根本保障。大学也不例外,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遵循其自身所固有的规律进行运动的。大学在进行制度文化与体育制度文化的普及工作时,同样也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尽管每所大学的优势体育项目有所不同,但是他们的工作却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性进行的,如对各个体育项目的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情况、训练特点等记录是在大学主管体育的各部门工作中自然形成的,既是大学解决体育教育中出现问题的依据,又是各项体育工作活动的直接记录。由此可以看出对高校学子的大学制度及体育制度文化教育的形成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形成和处理的,以大学的体育招生工作为例,在一年一度的招生工作中,首先要形成招生计划,然后会产生招生指南或简章,内容包括学校的规模与特点等内容,最后会形成招生工作总结,这充分说明,大学进行的每一项工作,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的,而计划与步骤的设计与落实,是以制度为根本依托的。
改革开放的先驱——邓小平说过这样一句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句话流传至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肯定了教育在国家发展建设中的重要意义。我国历来重视对大学的发展建设,在不同时期提出关于大学制度文化与体育制度文化的不同的发展方针及政策,这些制度成为高校不同时期开展发展建设的方向标和指南针,而作为大学制度文化与体育制度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制度的具体实施者、引导者的教职人员,其所产生的工作形态和工作结果自然也不尽相同,如在早期教育界,那时只是一味地注重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当时的学习模式是,只关注考试成绩,学生只需要两耳不闻窗外事,将学习成绩进一步提高即可,体育是一项不受大家重视的课程,甚至是“坐冷板凳,“冷门”“枯燥无味”的不合常态的存在形式;再到后期的素质教育时代,当时的教育趋向是在努力学习的同时,将综合能力得到提升,这其中也包括对体育活动的开展,各大学纷纷成立了不同体育项目的体育队,鼓励学生在学习之余,走出课堂,走进操场,放下课本,参与体育。大学生体育节、大学生运动会、大学生足球友谊赛等各项大学生体育竞技活动竞相开展,一时间,大学体育活动呈现蓬勃发展、遍地开花的喜人景象,学习成绩及考试分数已不再作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唯一标准,德智体美劳的育人理念以新概念,新面貌的状态再一次出现全国人民面前,时光的车轮转到21世纪,新一代的教育发展趋向是为更好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正在深化,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外向型、复合型人才,使其成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而开展这一切的前提是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拥有一个健壮的身体,因为身体健康才是获得一切美好事物的起跑线,有人曾做过这样的比喻:如果将人生用数字表示的话,那么健康就是1,金钱,地位就是0。有了健康这个1,那么后面的0才能存在,如果没有健康这个1的支撑,后面的零再多,也只能是零,这样的观念逐步走进每一位学子的心中,而这些教育构架及时代特征的改变是大学制度文化与体育制度文化活动形式的灵活性及种类繁多性的最真实地写照。严格来说,大学作为社会的知识和精神的高地,大学制度与体育制度两种文化不再是单纯的只面对广大学生群体,而是面向整个社会。因为它既体现了大学特有的文化与制度及价值的倡导,又体现了制度保障工作效率的意义,在此基础和意义上,它至少应该体现两重价值维度。一是对大学制度与体育制度文化及精神的阐释与坚持,二是要因时而发,在制定这样的发展脉络时,要展现一所大学应有的社会担当与价值坚守。切记不要出现矫枉过正的情况,在两种制度文化的建设中不要束缚大学学生的创造力与自由发展的空间,要让他们充分地放飞青春梦想、实现各自的人生价值、书写人生精彩。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每位学生都要勇于创新,要敢闯敢试、敢想敢干,敢为人先、大胆创新创造,勇攀科学高峰。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
(二)体育教职人员是大学制度文化与体育制度文化的贯彻者
广大体育教职人员是大学制度文化与体育制度文化的两种文化的教育与推广的主导者,更是高校体育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因此教职人员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和相关职业素养,必须注重对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同时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虽然在执行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甚至困难重重,但是体育精神告诉我们: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想要将一件事情、一项工作做成功、做合格、做完美甚至做到极致,有心是前提,用心是必备的基本职业标准,认真做好本职工作才是真正将工作具体化、细化的最好外现。在实际工作中,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发挥自己的最大能量,贡献自己的光和热,同时要坚持尊重学生的实际身体情况、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在开展体育教育时必须认真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并以此为准绳,其次在进行体育教育工作时,还应融入新时代的新元素,不能闭门造车,故步自封,要掌握当今世界体育发展趋势,体育教师不能排斥新形势、新技术,一味沉浸在过去的成绩中,不接收日新月异的时代新发展,这样的体育教职人员显然是不适合从事体育的工作的,要根据有关规定和社会需要,积极地为大学体育活动的有序开展提供机会,有针对性地开发体育活动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体育资源的作用。
作为大学制度文化与体育制度文化贯彻者大学教职人员,要不断加强自我完善,在实际工作者不断的总结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同广大学子一样,既是贯彻者与施教者,也是学习者,在新的知识与文化面前,所有人都是学生,都是孩子,都是一名学习者,所有身份、职业、地位、收入乃至肤色、民族、宗教上的差异,都要退避三舍。摆正位置后要持续发力,大胆探索、创新思维方法,这是提高大学教职人员特别是体育教职人员对两种制度文化进行全方位贯彻的信心和能力,完善自我的关键所在。必须发奋、努力优化知识结构,为大学制度与体育制度文化普及工作作出新贡献,迎接时代的挑战。
综上所述,要将大学制度文化与体育制度文化的宣传及普及工作做好,做强,做细、走向不断发展壮大的道路,大学校园的管理者的责任观念必须走向正轨,做到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和创新。恰当地使用制度来管理人,管理事。进而提升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者的整体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实现大学制度文化与体育制度文化全面贯彻的关键是领导
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大学制度文化与体育制度文化宣传与贯彻的步子太慢或者根本不受重视,落后于其他文化活动之后,势必会影响大学其他工作的整体进程与发展,所以大学要从人力、物力等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加快建设步伐,要实现大学制度文化与体育制度文化全面贯彻的关键是各大学的主管部门及校领导,主管部门及校领导首先要提高自身对两种制度文化的认识,要意识到制度文化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高度的制度文化普及是大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向,不能因为其“看不见,摸不到”而认为这是可抓可不抓的事,而是要高度重视,下定决心,主动地要求各授课教师将这些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中,并且要持之以恒,主管领导要常抓不怠,不能存在应付差事的情况,不能为完成制度文化的贯彻任务而完成,却未真正地理解制度的内涵及深远意义,所在在授课贯彻中,不能将重要思想及内容完全的传授给大学学子,在实际工作中,可是有的主管领导从未主抓过大学制度与体育制度贯彻这样的思想与理论工作,在展开工作初期,可能存在较大地阻力,对这项工作充满了迷茫与毫无头绪感,当然,万物皆有源,万事开头难,这是可以理解的,所以这时可以在工作班组的构架中安排一名或者几名熟悉制度文化业务的其他领导或者教职人员,搭班搭组的相互配合开展工作,这是短时间内提高制度文化的高效、及时的普及与贯彻度有效手段。许多大学的实践证明,如果大学的主管领导的准备工作做得好,开展的有计划同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那么大学制度文化与体育制度文化就上得快,开展得好,并且越做越有特色。否则就容易陷入举步维艰的困境,即便具备了先进的理念,高水平的教职人员,也往往用不起来,好不容易用起来的,一碰到问题又搁浅了,勉强维持在一个较低的应用水平,所以要实现大学制度文化与体育制度文化的贯彻与普及,主管部门及主管领导是关键,领导的重视程度,领导对制度文化的熟悉程度,决定了两种制度文化的成败或者应用水平,制度文化的传授工作,可以说是一把手工程。
(四)大学制度文化与体育制度文化的特点
1.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统一
在实际工作中,主管部门及校领导需注意大学制度文化与体育制度文化的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统一,因为制度是用科学的原理、原则、手段及方法对广大学子在学习中、开展体育活动中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的准绳,是一门使之有效的应用学科。它所研究的问题都是制度贯彻过程中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而它通过科学研究所提出的关于制度设立的原则与原理,又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所以制度的普及实际就是集理论性与应用性于一身的基础性学科。
2.综合性与专业性的统一
大学制度文化与体育制度文化普及与贯彻是一门既有综合性又具有交叉性的教育工作,它广泛地运用了管理学、心理学、逻辑学和系统科学等许多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来进行这些传授工作,但它又是一门有着独立的专业范围和一定体系的学科,所以它是一门综合性和专业性相统一的学科。
3.实践性原则最重要
这是指两种制度文化的开展必须符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要遵循客观需要,在选择和设立制度文化要求时,要从社会、高校、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如制定跳远运动员的选拔时,身高、体重、训练年限等是进行综合测评的几项达标标准,如果某一位学生具有极强地天赋,屡次获得全国性的好名次,只是训练年限却未达到规定的标准,如果过于教条化、未采取特事特办、特殊人才特殊录取、优秀人才不能漏取的措施,只是单一地按照体育制度制定的人才录用标准来进行考量,未将体育制度落地,那么极有可能会错失优秀的人才,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具有实践性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因为“实践永远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最高标准”。
三、大学物质文化与体育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开展一切活动的保障和基石,也是作为体育文化持续发展运行的最活跃细胞之一,各大学在进行物质文化建设和发展时,一定要善谋善为,“稳”字当头夯实向好基石,要适度做好结构调整以期最大程度地释放发展能量,同时也需要依靠技术进步、科技创新带来效率和产品附加值调节发展节奏。加快推进物质文化与体育文化建设的步伐,以有效增强大学物质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融合度,推动创新发展,完善相关机制,为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融合发展体系夯实基础。
(一)体育的场馆设施的重要性及特色性
近年来,凭借一系列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大学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对体育场馆的建设,可以说国家下大力气,着重进行开发。因为体育场馆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体育事业发展水平高低的一个硬性标准。体育事业发展水平,不仅仅是有多少个世界冠军、多少个奥运冠军,还体现在体育人才的摇篮——大学校园中有没有合适的场地去参加体育活动。
为了凸显大学的办学理念、良好学风、培育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教育精神,通过建设具有明显代表性特征的标志物场馆,进而达到强化内涵,把抽象概念形象化的作用,达到标志设计特征的视觉效果。如近来刷爆朋友圈,惊艳四座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南校区体育馆主馆的“大金碗”造型,众多学子初见这座场馆时,纷纷表示出了极大地不解及疑惑,通过随后的深入了解,才真正发现“大金碗”设计者的良苦用心及设计理念的绝妙之处:它以具有西电学科特色的“雷达天线”为设计原型,与长条状的训练馆形成“一圆一方”,整体寓意计算机语言“0—1”二进制代码。通过这样的手法更好地体现了学校的学科特色文化,是一张真正代表本校校园精神及文化的靓丽“活名片”,可谓画龙点睛之作。
(二)加强场馆设施建设
体育场地及体育场馆是大学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开展一切体育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满足大众体育需求的物质媒介。随着“寸土寸金”的观念逐步渗透到大学校园建设中,对场馆的合理利用需求尤为突出。因此在进行建设规划时,要从提高实际利用的角度出发,使场馆建设工作减少主观性和盲目性,提高整体场馆建设的整体质量,充分实现体育场馆的利用作用。体育场馆是否能够满足高校体育工作开展的需要的程度,是衡量体育场馆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志和最基本的标准,要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不能只单纯地、盲目地一味追求整体建筑风格的个性化、差异化而忽略了场馆的实用、适用功能,要以能够促进场馆地上地下空间的复合利用为主旨,以高效、环保、循环使用为设计方针,建成一座满足多方面需求的现代化场馆。
四、大学文化与体育精神文化互为依托共同发展
大学文化与体育精神文化如同阳光、空气一样每天都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但是我们却习以为常,不以为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一位教育专家在一次演讲中举过的例子,很好地解释了这种现象:一个人住在三楼,他每天都爬楼梯,但你若问他一共有多少级台阶,他未必答得出来。同样,我们在一所大学工作、学习、生活,每天身处其中,虽然习以为常,却未必自知自觉。所以一所大学在历史上所承载的苦难与辉煌,它的文化传统和内在精神,需要通过文化氛围的营造和文化符号的解码,来发现和再激活。
美国哈佛大学第一任女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在其就职演说中说:“是大学改变社会,而不是社会改变大学!这就是大学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对广大学子来说,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尽管重要,但没有精神和思想的成熟,再多的知识和技巧也只是让他们成为流水线的“工人”。对大学来说,不着力从思想的角度引导大学生的精神成长,不从文化的角度影响师生的精神价值追求,显然也是一种缺失。对大学文化及体育精神的普及能够激发大学师生的心理共振和文化认同,唤起了师生精神共鸣进而产生了接纳感和归属感。
(一)文化是一种永恒的存在
我们谈到的大学精神与文化,谈到的创新与特色,并不是形而上的存在,而是由一些具体的载体体现的。比如体育精神激励广大高校学子奋发向上,对凝心聚力、沟通内外、彰显精神及塑造正确的三观有着极强地引导作用。体育课程作为大学校园的一项重要的课程,在其开展过程中,必将其拼搏向上、努力进取的体育精神通过教学及学生实践中,得以最大程度地融合及发扬光大。同时传承和弘扬体育文化,是高校体育工作有序和谐高效开展地中心思想,也是高校教师必须承担的重要职责。可以说大学文化是高校体育事业发展的内在推动力,通过大学文化与体育精神文化的强力联手,聚集传递实现体育强国梦的强大能量。
(二)体育文化与大学文化缺一不可
体育文化首先表现为竞技赛场上的顽强拼搏、超越自我的精神,这种精神外现需要高校体育运动员敢打敢拼,无所畏惧从而成为竞技赛场上的王者。特别是通过一系列的大量地刻苦训练,最终在比赛场中获取的胜利,这种喜悦之情,无溢于言表的同时充分诠释了一条亘古不变的道理,那就是“付出总有回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实现充满正能量的人生价值,这样的满足感,使命感,为校争光甚至是为国争光的荣誉感,是无法用任何金钱来衡量的,它是比宝贵的财富,是无价之宝,更是瑰宝。可以说,体育文化在中国实在当下,利在千秋。通过大学文化创造体育文化,塑造体育精神,通过体育文化充实大学文化,创新大学文化。大学文化与体育文化的完美融合必将成为高校体育人才培养之路中的有力支撑。对高校体育人才的培养起到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
(三)两种文化的宣传要规范化
大学承担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功能,大学的社会角色和功能及其所承载的社会期待,决定了其对于体育文化的建设必须要有一定的自我期许。通过加强对体育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工作,结合大学校园的实际情况,增强民族体育、对外体育交流等活动的力度,进而深度挖掘体育丰富的文化内涵,不断创新体育文化发展方式,随着体育精神文化的蓬勃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已成为促进大学学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无形推手,有效地增强了学生之间的认同感及爱校、敬校的归属感,倡导了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生活方式的广大高校学子的团结和睦,呈现出团结和气的和谐景象,同时也将大学文化推向了极致。再次弘扬了体育文化的正能量。随着体育精神文化在大学校园中的快速普及,广大学子意识到体育不仅是人们强身健体、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也是各班级、学院、校际之间沟通交流、交往、交融的重要载体。高校中均陆续省成立了大学生体育联合会,巩固提高本校的专业运动员的运动水平,通过各项比赛,以“赛”为媒介,架起桥梁,传承文明,增进友谊,达到弘扬大学文化与体育精神文化及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三项目标的目的。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注意,要结合各地、各校具体工作和运动项目特点,在宣传和活动组织上推陈出新,体育精神文化与大学文化要同时宣传,并且要逐步常态化、多样化和规范化。相关宣传工作需点线结合、立体布局、要营造氛围热烈、亮点频现的新局面,更要不断刷新大学文化与体育精神文化宣传的新高。
(四)与时俱进是航标
体育精神文化与大学文化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走在时代发展的前端,才能吹响与时俱进的胜利的号角。进入21世纪以来,各领域的发展呈现出顺流而上,紧扣时代主题的趋势。那么当今社会的主题是:大数据及互联网平台。大学文化在开展建设中均将此概念运用到其中,那么在进行体育精神文化宣扬时也要适应“互联网+体育”的新形势,建立起多途径全方位的宣传载体,在宣传过程中要将大学文化融汇在其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文化与大学文化共同宣传的阵地效应。从宝贵的精神财富及现代化科技力量中汲取不断奋进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