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期中国科技政策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

1.3.1 研究思路

本书的研究遵循了历史与逻辑统一、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本思路。从基本理论入手,梳理了科技政策资源配置的基本概念、特点、构成要素;以我国科技政策资源配置的实际过程为主线,分析了制约我国转型期科技政策资源配置的各种主客观制约性因素;运用政治学理论、公共政策学理论及制度经济学等基本理论,建构了中国科技政策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理论框架,探讨了我国科技政策资源高效配置的基本策略。

本书认为,科技政策资源配置不再是一个笼统而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更为具体、更有层次的概念,在充分了解科技政策资源配置的基础上,根据科技政策资源配置的性质可以将其分为国内科技政策资源配置和跨国科技政策资源配置两类,再将这两类不同的科技政策资源配置情况根据其不同的条件环境,分别进行研究,探寻出这两类科技政策资源配置的共性和个性,在公平和效率的原则下,探寻出科技政策资源优化配置的路径。

1.3.2 研究方法

本书运用了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规范研究等方法,对转型时期我国科技政策资源的优化配置做了描述性与规范性研究。

一是文献研究法。通过梳理科技政策资源配置的既往研究,全面、深入地了解科技政策资源配置研究的相关情况,把握相关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为科技政策资源配置的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案例研究法。结合科技政策资源配置相关理论,以典型案例为素材,并通过对辽宁省科技政策资源配置问题的具体分析、解剖,进一步从总体上探讨转型期间我国科技政策资源配置优化的相关问题。

三是规范研究法。本文以外部性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将科技政策资源配置过程与其产生的外部性效应紧密联系,并将正向和负向外部性作为评价科技政策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

1.3.3 研究的理论基础

1.外部性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在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中首次提到了“外部经济”的概念,但并没有形成外部性的理论,后来经济学家庇古将马歇尔的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最终形成了外部性理论。萨缪尔森和兰德尔分别从两种角度对外部性进行了定义。

兰德尔认为外部性是用来表示“当一个行动的某些效益或成本不在决策者的考虑范围内的时候所产生的一些低效率现象;也就是某些效益被给予,或某些成本被强加给没有参加这一决策的人”。根据外部性活动对外界所产生的影响的不同,可以分为正外部性活动和负外部性活动两种。

虽然外部性理论最初来自于经济学领域,但事实上,外部性理论的运用范围非常广泛,在经济以外的其他领域普遍存在外部性影响。

在政治及公共政策领域,外部性广泛存在,外部性理论也同样适用。布雷顿提出了政府的外部性,即公共部门失灵;迈金和布朗尼阐述了政府行为外部性的概念;斯密德指出政府在改变游戏规则和进行管理型交易时会产生政治外部性;沃尔夫用派生的外在性来阐述政府行为的外部性。

外部性理论在公共政策领域的应用,虽然没有明确的学术定义,但是可以理解为:政府的行为,包括作为以及不作为,都能为社会创造一定的条件,都对相关的社会成员强征了不可补偿的成本,提供了无须补偿的收益,这种收益既包含了正向的,也包含了负向的。

2.外部性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作为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政策的外部性特征也普遍存在,即供给(配置)科技政策的公共部门会失灵而产生低效率现象。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在制定科技政策以及配置科技政策资源的过程中,一方面,为科技发展创造了一定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也对相关的社会成员强征了不可补偿的成本。与此同时,也向社会以及社会成员提供了无须补偿的正向和负向收益。

在本研究中,将科技政策资源配置过程与其产生的外部性效应紧密联系,并试图将科技政策资源配置的正向和负向外部性作为评价科技政策资源配置的重要参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