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第一个十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我们回家啦!”——记一场秩年校友的嘉年华

朱宁

“2002,我们回家啦!”

喊完这句话,所有的紧张情绪仿佛跟着一句口号全都发泄出来。我看着周围大家轻松的笑脸,我知道我太多虑了:我们“回家”了的同学们其实已经非常享受这样一个走过马杯赛场的过程,向主席台挥手致意,还有举起手机记录这一历史时刻的兴致。而我的紧张其实全部来自一个希望——从“上帝视角”看到我们的队伍所组成的“2002”。

我们的筹备过程就从这个“2002”开始说吧。

接到马杯方阵任务也是个巧合。执委会里各位在校机关工作的同学都已各自认领了校庆活动的一部分,而且已经忙得不可开交。我,一个在建筑学院的博士后,看着大家为校庆活动的辛苦,也就主动挑起了这个任务。开始想想,3000多人的一个年级,我们按常规测算500多人回学校,抽出100人上开幕式那不是轻而易举吗?

提前两个月就开始招募其实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大部分人其实并未确定校庆当日的行程,报名并不踊跃,在离校庆前两周时候才招募到了不足50人,这导致我们低估了大家的热情,将原有100人的方案改变为70人。当然各种预订服装款式、型号、数量等,都是靠着本科时候学到的所谓“正态分布”直接拍的数,心里确实没底。

原本100人的队伍变成70人,我想到人少但能把队伍拉长的办法就是把中心掏空,并且组成“2002”的字样。这个效果图是根据历史图片的视角,专门搭建了东操场的电子模型,模拟了主席台上能看到的真实视角。

在我为方阵造型和组织工作郁闷的时候,是各位校友的热情给了我继续战斗的力量。

司书甲,曾经是体育代表队大队长。我认识他是在马杯排球场上,高大的形象、专业的球技、厚道的球品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于是,我邀请他作为旗手,执掌2002级的大旗。尽管我听说精仪系各位校友在校庆前的周六晚上各种觥筹交错,感情交流得非常深,但是参与马杯开幕式的12位同学仍然全部准时到场,无一缺席。

越到校庆日跟前,大家的报名越踊跃,大大超过我们的预期。除了上面说的精仪系外,自动化系、电子系、航院、建筑学院等,陆陆续续组团报名,还有夫妻组合(9对)、亲子组合(10个小朋友)都纷纷报名,而且外地“回家”的同学占了主体。最终由于超过了预订的服装数量,一些同学很遗憾没有进入最终的队伍。我们在之前建立起来的微信群,因为大家的陆续加入变得越来越热闹,各种寒暄、回忆、八卦等让大家回到了那个青涩的年代。

兴奋与紧张伴随我度过校庆前的一周。报名和确认报名、通知和确认知晓、快递分发和更换服装,当然少不了对同学们频繁的电话骚扰,自己虽然忙碌和辛苦了点,不过看着大家陆陆续续进入状态,一个活动逐渐成型,其实就像当年组织奥运志愿者和国庆游行方阵一样,等待着最后检阅的时刻。

在最后关键时刻,阵型确实还是过于复杂了。多亏执委会各位同学的支持,主动认领了组织每一个数字阵型的任务,终于能在进场前10分钟组织好了队伍。

当然,确实不知道各位观众是否看出来我们方阵的意图,但总之大家很开心、很享受地一起走完了这100米的“回家之路”。我们开始还担心同学们带来的小朋友们会调皮打乱阵脚,没想到小朋友们才是走得最认真的,而且意犹未尽……

“饮水思源,回馈母校;齐家治国,再创辉煌”,也是原有备选的口号之一,表达了我们美好的心愿。不过这些是看行动的,还是一句“我们回家啦”更加情真意切。三十而立的我们,以后也会常回家看看。

文章的最后还是感谢,感谢学校,尤其是校友会的大力投入和辛勤组织工作,感谢所有组织和参与校庆活动的2002级同学。

詹逸思,2002级新闻学院本科生,毕业后留校工作,参与本次秩年活动执委会,负责秩年捐赠工作。

THU2002推送于2016.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