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变:产业转型升级的C3模式:中卫体系经验与大陆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六章 商业服务业中卫体系发展经验

中国台湾产业发展自20世纪50年代由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尔后逐渐地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更在全球创造出台湾经济奇迹,台湾经济成长的经验当中,有许多是大陆经济成长正在经历的过程,有哪些成功经验是可以让大陆借鉴的呢?此时大陆经济结构比重当中,服务业的产值比重刚高于制造业的产值,但大陆服务业一定是未来重点产业之一。本章以台湾推动服务业抱团合作的成功经验,且列举产业集群推动的成功案例,期望能带来更多在产业发展方面的正能量。

一、中国台湾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政策:地方特色产业发展

台湾的产业结构及其演变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20世纪40年代的台湾

回首过去几十年,台湾以极短的时间完成工业先进地区需历时一两百年才能达成的产业结构调整,台湾的经济形态由1945年的农业经济形态,迅速转型为现代高科技产业及专业服务业为主导的知识经济。

过去,农业的发展是台湾经济发展初期经济成长的主动力。1952年台湾的农业占岛内生产总值(GDP)比率为32.1%。在台湾采取“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策略后,伴随着工业部门的快速发展,以及其后带动的服务业发展,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逐年降低,直至2014年,农业占GDP比率仅为1.88%。

(2)20世纪50—80年代的台湾

20世纪50年代初期,台湾工业以农、林等初级加工业为主。20世纪60年代台湾成立加工出口区,利用当时较低廉的劳力成本及政策奖励,吸引外部的资金及技术,带动如纺织、雨伞、制鞋等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快速兴起。20世纪70年代,台湾推动“十大建设”,也奠定了许多重工业发展,如石化、钢铁与造船等产业的发展根基。20世纪80年代,台湾制造业结构产生了质变,朝向高科技方向快速发展;其中,中国台湾信息与通信科技(ICT)产业已成为全球生产中心(直至2014年,晶圆代工产值占全球68.54%,集成电路(IC)封测占全球50.50%,均为世界第一)。

(3)现代服务业在台湾

中国台湾经济奇迹在全球经济发展史上已留下很显著的成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2014年服务业占GDP比重已达64.03%。台湾方面为加速服务业的再升级,积极推动服务业的科技化与外向化,在人才培养、创意思维、区位优势、通信发达的优势下,利用金融体系、保险体系、计算机与信息,以及专利成果等现代化服务业的发展,进而提升旅游相关与文化休闲产业等传统服务业的附加价值。

中国台湾从1989年开始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One Town One Product, OTOP),是华人在亚洲地区最早推动地方特色产业的一个地区,其他如日本在1979年开始推动OVOP(One Village One Product),泰国在2001年也推动OTOP(One Tambon One Product),菲律宾则是在2004年开始推动OTOP(One Town One Product),上述四个地区也分别都有各自的标章。这些地区推动地方特色产业目的的共同点最主要的是要稳定当地就业、提高人民所得,不过在推动做法上是有些差异,下面仅就中国台湾推动OTOP的做法进行介绍。

(1)OTOP及其特点

中国台湾从1989年开始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推动至今,已累积近300个乡镇市区的推动成果(台湾目前有368个乡镇),这二十多年来,让许多人想到某产品就想到某地名(例如,在台湾谈到陶瓷,大家就会想到莺歌;在台湾讲到莲花,大家就会想到白河),也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活力。如何让当地销售的产品与服务的价值提高,进而带动当地民众的收入提高,这都是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带来的正面效益,本部分主要是阐述台湾推动地方特色产业的推动过程,并通过实务推动案例的解析,期望能让更多的人士认知台湾内在美丽的一面。

所谓地方特色产业(OTOP)是指地方所具备条件足以构成地方独有的意象,或是运用农业、林业、渔牧业等自然资源开发具有历史性、文化性、独特性等特质的经济价值产品所形成的地方集群性质的产业。

台湾的产业结构大概98%属于中小企业,地方产业的特性也多属中小企业或微型企业,产业类别具有多样性,但是这些地方产业具有跨入门槛低,技术含量有限,利润相对较低,产值没有制造业高,劳力相对密集,以当地家族经营居多,经营管理理念会较传统等特性。简单来说,这些地方产业可能相对缺乏国际竞争力。然而,地方产业提供给当地人口大量工作机会,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能促进社会及文化的认同,是当局或民间不可忽视的一大正能量的来源之一。

从台湾自1989年来推动地方特色产业的成果来看,这些成果在衣、食、住、行、育、乐皆有塑型为地方特色产业的成功案例。从另一层面来说,地方特色产业的范畴类型有加工食品、当地美食、文化工艺、节庆活动、创意生活、休憩服务等。其实,地方特色产业化推动的目的在于“稳定社会就业、活化地方经济与创造永续繁荣”。从其推动目的不难发现,“地方特色产业化、地方产业特色化”是其推动的核心策略。简单来说,就是如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如何挖掘出在当地具有特色并将其产业化,另外就是在既有的地方产业方面如何创造唯一的特色化。

推动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其推动成果将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当地企业。

② 当地居民。

③ 外来观光客。

④ 当地政府。

⑤ 地方经济发展。

表6-1是对上述五大群体的总结说明表。

表6-1 推动OTOP的特点总结

(2)地方产业的形成背景与其重要性

在自由贸易经济的发展下,全球经济有了很大的变化,也让全球化这个名词逐步整合了世界的经济版图,让全球各地的资金、信息、产业与人才产生快速的流动,迫使各产业必须接受更严峻的国际竞争。然而在面对全球化的竞争下,必须要先采用“全球化策略”,在推动全球化策略的过程中,政府协助产业发展的首要群体会优先选择较具规模的中小企业,让这些较具规模的中小企业成长成中大企业,才能让这些未来的中大企业带动一些中小企业的发展。但是政府如何兼顾协助中小企业的发展,这时就会采取“当地化策略”,最主要的是要协助条件相对受限、自身资源比较不足的中小企业或微型企业,运用这些中小企业或微型企业的当地职能、当地知识与经验,并且以当地文化为基础,特别强调当地优势的内化,让这些受协助的企业来应对全球化的冲击,我们称呼这些产业为“地方产业”。

地方产业的形成,主要是源自于当地特有的人文条件或自然资源,吸引企业形成产业集群。由于当地具备浓厚的人文历史、特有的传统民俗、丰富的自然资源或商业交易活跃的集群发展等各项因素,经过多方资源的投入,逐渐发展出地方独有的文化特质。这些产业应用就地取材的高度便利性,满足了地方原物料及生产之间快速供需的关系,以经济表现而言,可以增加地方财源,并且可以提供给当地居民大量的就业机会,形成居民与企业共生的生活环境,这些正向作为可以产出巨大的正能量,这些正能量将成为安定地区经济发展的力量,亦可塑造出各地独特的地方特色产业。

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民众生活与记忆的一部分,甚至可以促进众人对社会及文化的认同,这些都是不可轻视的正向外部的正能量。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也可以善用科技以及现代化的创新技术与营运思维来帮助这些传统产业。期许能为地方产业注入崭新的活力与生命力,提高地方产业在国内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已是现在各界不容轻视的重要课题之一。

(3)地方特色产业的定义及种类

地方产业需包含以下几个要件。

① 集中在同一地理区位。

② 运用当地的原材料及劳动力为原则。

③ 多属传统产业或劳力密集产业。

④ 多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或历史典故。

⑤ 产品则以消费性为主。

台湾当局曾根据台湾地方产业的重要特质,归纳出以下四大特性。

① 区位形成:因人文历史、生产要素、制造过程或交易行为等条件,相关企业逐渐形成以乡镇市或小区为范畴的产业集群。

② 厂商规模:多属微型或中小型企业,又以传统产业为主。

③ 生产要素:包含原物料、零组件、资金、劳工、技术等需求,通常依赖当地供给,特别是当地自然资源。

④ 生产模式:一般采取少量多样的生产模式,不易利用自动化、机械化作业,多属劳力密集加工产业。

根据上述地方产业的四大重要特质,台湾进一步将地方产业定义为:以乡、镇(市)、小区或部落等为单位,发挥当地特有的历史、文化、特性或创意,并运用当地素材、自然资源、传统技艺、劳动力等,从事生产及提供服务,而形成地方集群的产业。

并针对其产品及服务内容,分为以下四大类型。

① 农特产品及其加工品。台湾早期以农业为主,由于气候或土质的优势,逐渐发展出适合生长的农产品,也有利用当地农畜产品加工之后形成特产。例如大甲芋头产业、白河莲花产业、屏东椰子产业、新竹贡丸产业、金门贡糖产业、员林蜜饯产业等。

② 工艺品。工艺产品以利用当地的原材料,在当地气候与水土的润养下,所孕育而出的传统工艺品及其产业,也有为生活与工作的需要而传承下来的产物,在产品制造过程中融入特有的历史文化涵养,具有地方文化特质,述说文明与技艺演进历程,因此是文化与艺术的结合体。这类产业多属劳力密集兼具特殊艺能形态,无法大量制造,但具有保存或储藏价值。例如莺歌陶瓷产业、三义木雕产业、白米木屐产业及美浓纸伞产业等。

③ 利用自然资源及景观等所提供的服务。台湾的地表形貌因为各种特殊的地形作用,而显得丰富多变,也为台湾带来特殊的自然景观,并形成商业活动,发展为一个产业,成为地方特色。例如泛舟、朔溪、温泉、冷泉、海水浴场、森林游乐区等,又如北投温泉产业、乌来温泉产业、秀姑峦溪泛舟产业等。

④ 文化商品与节庆活动。利用原有或新开发的文化和艺术活动或产品作为基础和诱因,促成以文化艺术活动来进行小区营造和重建,进一步将文化升华成为产业开发和地方发展的资产,借由文化活动及其相关产品的销售,用以振兴地方的各种相关经济活动,不但保存该文化产业,也使该文化成为地区发展目标的重要环节,具体落实文化产业化。例如大甲妈祖进香绕境巡游活动,已由宗教文化推广扩大成为振兴当地文化艺术、经济发展的基础。

换句话说,地方产业最后所产出的结果不论形态为何,都必须是在其所呈现的商品、活动或是服务当中,融入当地最原始的传统艺术、人文历史或是自然环境等整体因素,才能为所谓的地方产品增添富含特色的附加价值。

(4)人进与物出

除了上述形成特色产品之外,推动地方特色产业最重要的两个核心目标是要“人进与物出”。在商场上有句俗话说“人潮就是钱潮”,如何吸引人潮,这是推动地方特色产业的关键之一。另一个核心思维是如何让这些人潮既能在当地消费,也能把这些地方特色产品购买且携带回去。

在“人进”的方面,首要考虑是如何通过观光活动来吸引人潮,这当中有许多做法,例如通过当地观光的官方机构,利用平面或多媒体来进行媒体曝光,进而让更多的民众知道当地盛产什么东西,提升当地产业的形象。

在“物出”方面,除了把产品与服务做好做优之外,也可以向以下三个阶段来进行产品质量提升、产品的销售。

① 当地产当地销。

② 当地产内销。

③ 当地产外销。

(5)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有外部专家团队来协助

基本上,要推动地方特色产业会有四个层次的逐步发展。

① 是由专家顾问团诊断的潜在型特色产业转型。

② 为区域型特色产业与主题型产业辅导。

③ 为特色游程与特色产品。

④ 是将地方产业定位在商品、游程、形象的结构上,通过地方产业的特色来提升地方经济的繁荣。

二、台湾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案例——白河莲花产业

地方特色产业在地方经济发展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三个地方特色生活要素:① 特色区域。② 特色企业。③ 特色产品。特色区域是由特色企业及特色产品聚集于一定的地区所形成的产业集群体。

在前述内容当中提到,在台湾谈到莲花,第一个会让人联想到白河(位于台南市,在福尔摩沙高速公路白河交流道出口下),如图6-1所示,下面就台湾推动莲花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进行说明。

图6-1 白河

1.“莲花”的特点

莲花属于水生作物,性喜高温多日照,最适宜莲花结子、藕茎成熟的平均温度为22~32℃,如果平均温度在17℃以下时,莲花整体的发育将迟缓;气温降至10℃时,则处于休眠状态;低于5℃,根茎易受冻伤。在土壤条件上,以壤土为最佳的土质,土壤酸碱度以pH5.6~6.5最适宜。但整体上,莲花对土壤的要求条件不高,只要土壤中的含水量充足,莲花皆能适应生长。此外,灌溉排水方便的水田或湖塘池沼的环境为最理想,同时兼具鲜少风害的要求。

台湾莲花的生产流程是:每年十二月至一月是收成期,此时冬至已到,正是莲藕成熟出土的最佳时机。每年的二月、三月为莲花再生时节。四月、五月则是莲花的成长期,此时莲叶已开始在水面上成长,莲的花朵已准备含苞待放。而六月、七月则为赏莲的季节,此时莲田已是浓密的花海一片,是赏莲的最佳时机。八月、九月所见的则是秋之莲,此时地下的莲藕正在生长。十月、十一月生长在地底的莲藕已肥硕壮大,莲农此时则忙着采莲藕制粉。

2.白河的人文地理发展与变迁

台南市白河区,地处嘉南平原东南隅。荷兰殖民者到来之前,属旧哆啰嘓平埔番社;明朝时期,泉州人初垦于境内大排竹,为本镇汉族聚落的开发先河。后因特色山珍、农产品的交易而日渐兴隆,集镇应运而生,日新月异,渐成市场,成为白河旧时的代名词。

20世纪20年代,店仔口因发源于枕头山,夹带白色石灰质的白水溪流贯辖境,更名为白河庄,缘有白水溪流贯境内之故。而从古至今“水火同源”一直是白河镇极具观光的景色图腾,先民在这块土地上不断留下开垦的痕迹,如平埔文化、碧云寺、大仙寺、好汉坡、关仔岭泥温泉、白河水库、石灰、天然气、竹产等,是白河珍贵的文化遗产。

1945年,台湾从日本侵略者手里回归中国后改镇名为白河镇,辖区隶属台南县,是面积仅次于南化乡的第二大镇。其地理位置位于台南县最北面与嘉义县水上乡交界,行政区划分有24个村,土地面积126.4公顷。现改制为台南市白河区,户籍人口约三万多人。这是台湾产业结构改变的象征,且意味着台湾农村因社会经济的快速转型、地方初级加工产品产业的没落,使得人口严重且快速流失,尤其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农产品更显冲击,已非传统以经济操作模式为思考的政策所能解决。年轻人为了谋生与就业,纷纷往都市地区外移,留在家乡仅剩老人与小孩。因为社会、经济的快速转型,无法对抗机械化下的大量生产、消费文化形态改变与科技优势而逐渐萎缩,此种现象遍及乡村各地区,并无例外。

3.白河成为台湾莲花的同义词

白河地区的莲田主要分布在镇内的莲潭、广安、玉丰、大竹和诏安等村,栽种品种以大贺莲(大憨莲)、建莲(见莲)、石莲为主,其中又以大贺莲与建莲最为普遍,也是采集莲子的主要来源,如图6-2所示。白河区主要生产莲子和莲藕,经济价值极高,占了全台湾三分之二的产量,有“莲乡”之美誉。

图6-2 白河莲花

1995年之前,台南白河人口继续外流的现象严重,1995年白河镇农会开始举办莲花观光季,逐渐打开白河莲子、莲藕的市场知名度,才让白河人口外流有显著的趋缓现象,让更多年轻人可以为自己的家乡打拼,这就是白河莲花产业推动初始年,接下来的十年,让台湾的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有了一个很好的成功亮点,各产业也相继效仿白河莲花产业的推动。

1996年的夏天,正是赏莲的好季节,台湾文建会举办的台南县白河莲花节,以莲花造村,为白河这个小镇注入文化新生命。在多方努力之下,岛内外游客反响热烈,当时的白河镇公所乃决定自1997年起将其改为常态性年度活动。近年来由于白河镇镇公所及白河镇农会的用心经营及大力推广,目前白河已成为全台热门的观光旅游据点(据统计,在白河莲花季的全盛时期,在台湾这个仅有2300万人口的地方,9天有60万人次的游客挤进白河小镇)。

4.白河莲花的黄金十年

1996—2005年这十年时间,当地政府投入大笔经费,每年推动白河莲花节的活动,有来自于当地政府与农会的用心经营与推广,也有来自业者本身的勤奋努力,更有来自外部专家团队的协助,这些单位组织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同努力的成果就是让白河莲花节成为全台湾最具代表性的地方产业节庆文化活动。

莲花产业不只舒缓了当时人口严重外移的现象,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当时的白河已是全台湾最热门的观光旅游胜地之一。莲花节的推动很快受到来自各界的关注,也让当地莲花周边的相关产品与服务,如文化创意产业逐渐兴起,将地方产业节庆活动推向另一个高峰。

再回首这属于莲花产业的黄金十年,我们来看看这白河地区的莲花产业在“吃、买、玩、住、赏”五大活动上做了哪些事情。1995年首次举办莲花嘉年华会,便吸引许多观光人潮,也引起了很大的回响,首先让人联想到:欣赏莲花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

在1996年时,举办了白河莲花节,开始打开白河莲花的知名度,莲花制品(如莲藕粉、莲花子等)销货量大增,也吸引了更多的当地农民扩大耕种莲田。民以食为天,在当地业者的经营巧思下,莲花餐就在白河地区诞生了,如图6-3所示,也因为有了莲花餐让游客能在欣赏莲花的同时,多留一些时间在当地消费,所以当地公所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机会的产业,这样一举办就是十年的时间。1997年开始,白河莲花节就形成常态性的节庆活动,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除了推动莲花节之外,也开始投入如莲花文化信息馆等实体,再搭配一些如莲花仙子的选拔、剥莲子大赛、搭乘原始牛车欣赏莲花、莲花绘画写生比赛、天灯祈福等各式的亲子活动。

图6-3 莲花大餐

1998年,更多的当地民众看到其他业者在政府的政策导引与外部专家团队的支持下,逐渐地被发动起来,所以这年白河莲花节期望能提高莲花的附加价值,吸引当地的其他社区来共襄盛举,有人思考如何让这个半日游的活动能让游客的停留时间可以更长一些,民宿的经营开发也被带动起来,当年度莲花节的活动包罗万象,如夜宿莲乡、自行车游莲乡、莲花美食体验(见图6-4)、莲花主题绘画竞赛等,充满着寓教于乐的精神内涵。

图6-4 莲花美食

1999年开始,除更多旅游者投入民宿的经营之外,农民也逐渐扩展耕种莲田的面积,此时莲花节的主办单位也在考虑如何提高莲花节的质量,于是开始培训与特聘了一批文化解说员,让这些文化解说员先对白河这块土地产生感情,再通过系列培训来强化解说员的专业知识,让这些解说员提供导览解说服务,向来莲乡的游客解说莲花生态、莲花之美、莲花产业现况、当地文化历史。让游客除了一饱莲花大餐的口福之外,也能有一趟完美的心灵体验。

2000年的白河地区遭到了虫害的侵袭,但是当年度的莲花节还是以“千禧莲”为活动主题号召来自岛内外的游客前往参观,本年度主要活动有莲乡嘉年华、剥莲子大赛、莲乡农村生活体验营、莲乡一日游、民宿之夜等。2001年开始,当地主办单位把白河莲花赏莲区划分为小区块来进行展示,借以分散参观人潮并可平衡各小区的旅游人数,当年增添了如观赏萤火虫的生态活动、古道巡礼、听长者讲故事等新项目。在2002年白河莲花节首度推出“莲田认养”活动。

有学者分析,2003年开始,白河莲花产业迈向衰退阶段,但是年度的莲花节活动仍是照常举行,2003年白河莲花节以“饮水思源、心手相莲”为主题来进行广宣,2004年推出冰糖莲花茶。接下来的年份开始呈现逐步下坡的趋势,当地政府资源支持不够是影响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前往白河当地旅游的人数在几年内激增,造成当地交通阻塞、环境脏乱、空气及噪音污染等后果,影响了游客前往旅游的意愿。而且台湾其他地区(观音、龙潭、罗东、花莲等)也相继推出以莲花为主题的特色产业,让莲产量曾占全台湾三分之二的白河地区的黄金十年逐渐褪去了颜色。

5.白河莲花地方特色产业的未来挑战

(1)如何淡化淡季

在20世纪90年代能创造属于莲花产业的黄金十年高峰,已属地方特色产业的典范之一,在黄金十年后的十年,笔者再次回到曾经是莲都的白河地区,心中却有无限惋惜。再回访的时间是周末,我们到了一家曾享誉盛名的莲花餐厅,但是看到的景象竟然是门可罗雀,马路上的游客也很少,通过实地观察,我们才恍然大悟,每年的六月到九月是赏莲的季节,其他时间都是淡季,如何让淡季不淡,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

(2)再塑体验文化

现在通信发达,在台湾利用脸书(Facebook)实时分享好吃、好玩与好用的信息及经验给好友们,已经演变为很普遍的行为;在大陆通过微信(WeChat)的朋友圈,也有异曲同工的作用。但是信息发达既可以雪中送炭,也可以雪上加霜,例如十月份看不到大量莲花盛开的模样,有很多人在脸书或微信朋友圈上面就及时跟大家通报,这地方已经看不到莲花,建议大家别来,结果造成游客更加稀少。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发,在长期推动地方特色产业时,如何淡化主题色彩,如何逐步把文化、创意与产业连动起来,真正创造出一个四季鲜活的文化创意产业。

(3)其他地区竞争

地方特色产业的相互山寨造成的竞争非常激烈,在白河莲花产业的高峰时期,台湾的北部其他地区,如桃园的观音地区,也把莲花当成当地地方特色产业推动的主轴。台湾的人口分布很明显地集中在北部,仅台北市与新北市两个城市的总人口数就占了台湾总人口数约三分之一,桃园离台北的路程仅一小时车程,这让台湾北部民众能节省很多时间就欣赏到莲花(台北到白河车程约3.5~4小时)。不过白河莲花产业有其独到的优势,白河地区种植的莲花既可欣赏也可食用,其他地区种植的莲花仅可欣赏。因此,找出地区的差异优势,做成产业独有的产品和服务,是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一条长久可行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