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品二十四节气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雨水:气萌生机

殆尽冬寒柳罩烟,熏风瑞气满山川。

天将化雨舒清景,萌动生机待绿田。

这首未能查到作者的《七绝·雨水》,生动地概括了雨水节气的气象特征和自然景象,意境深邃,准确精彩,令人仿佛置身于初春的原野,敞开心扉,放眼大地,既有肌肤的感受,也有视觉的触动,亦新亦奇,亦舒亦美。

雨水,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二个节气。每年2月18日至20日(农历正月十五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30°时,交雨水节气。同谷雨、小雪、大雪节气一样,雨水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表示天气回暖,降水量开始增多;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这时的大气环流处于调整阶段,全国各地的气候特点,总的趋势是由冬末的寒冷向初春的温暖过渡。

我国有一部形成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并载于《礼记》《吕氏春秋》,元代又作系统编撰的历法著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该书立足黄河流域,结合天文、气象、物候,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为“候应”。其中,植物“候应”有植物的幼芽萌动、开花、结实等,动物“候应”有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徙等,非生物“候应”有始冻、解冻、雷始发声等。七十二候分属二十四气,“候应”的依次变化,反映着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情况,释其所以然,用以指导农事及人类活动。

所谓雨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大意是说,春始草木萌发,需要雨水,而解冻的暖风,正欲生水于天,降水于地。又因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一带,人们看到天上的降水由雪变成了雨,因此给这节气取名为“雨水”。这就是雨水节气的形成与来历。我在介绍其他各个节气时,亦将出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之说。

雨水,与此前的第一个节气立春一样,对于整个春天来说,就像春节时年夜饭的烹饪,只是刚刚飘出一些香味儿,各色佳肴还没有出锅上桌,让人想着,盼着,想着那些即将陆续端上桌来的丰富诱人的美味。

华北地区的《九九歌》唱道:“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从立春到雨水,再从雨水到惊蛰,我们将从七九渐入九九。在这个雨水前后的八九,我们迷恋吟诵的那些古诗词,也都恰如其分地描述着这个节气——李商隐感觉春风尚未驱尽寒凉,道的是“先知风起月含晕,尚自露寒花未开”;鬼才李贺感知生机萌动,吟诵出“薄薄淡霭弄野姿,寒绿幽泥生短丝”;白居易漫步于河边寻春,咏叹着“鸳鸯荡漾双双翅,杨柳交加万万条”;韩愈捕捉到雨水节气的微妙之处,吟唱出千古名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诗家感气而华,借景生情,《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雨水的定义,看来也就顺理成章。

唐代元稹的《咏廿四节气诗》写到雨水,分题为“雨水正月中”。古人称立春是“正月节”,即正月的节气,称雨水是“正月中”,即正月的“中气”。按传统历法规定,“中气”作为月份的标志,只有带“雨水”节气的月份才是正月。元稹诗中“雨水洗春容,平田已见龙”的后半句,出自《易经》的“见龙在田”。古人将神话与天文相结合,用夜晚看到的“苍龙七宿”的位置(古人所称的角、亢、氏、房、心、尾、箕七大恒星相互间的位置),来象征“乾卦”的六爻(爻,构成《易》卦的基本符号)以及对应季节的变化。正月“见龙在田”,正是腊月“潜龙勿用”后的复苏和二月“龙抬头”前的准备。这中间虽然有着神话的成分,但却精准地测算构建出雨水等节气以及与节气相应对的物候关系,它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人的思想智慧。

雨水节气之后,太阳的直射点由南半球逐渐向赤道方向移动,这时的北半球,日照时数和强度都在逐日增加,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回升到0℃以上,黄淮地区日平均气温升至3℃左右,江南平均气温在6℃上下,华南气温达到10℃以上,而华北地区平均气温仍在0℃以下,东北地区平均气温则处在零下15℃至零下10℃。气温的不平衡、不稳定,使得不同地区的人们对气候的感受和物候感知存在差异,尤其对“雨水”二字的直观感受各有不同。这种现象,在其他节气上同样存在。例如地处中原的郑州地区,雨水时节,冬春交替,离真正入春尚需月余,此时人们仍会明显感到乍暖还寒,天气反复无常,气温温差较大。以2017年为例,在经历了据说五十六年才一遇的最暖冬天之后,雨水前一日气温升至18°,雨水当日又降到5℃,随后两日最高气温竟上升到20℃,使得人们频繁地添减衣服以应对。

雨水之水,或雨或雪,或暖或寒,这时的气候,像个顽皮的孩子,时笑时哭,时嗲时嗔,不一定那么稳当可人。另外,时到雨水节气,也并不标志着雨水的降临。相反,雨水时节,往往正是雨水稀少的时候,是真正的“春雨贵如油”之际,古今皆然。

《红楼梦》第七回里,薛宝钗复发旧病,一个和尚说她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病”,给开了个“海仙方儿”,方子药料最难得的是“可巧”二字: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开的白芙蓉花蕊十二两,冬天开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天晒干研细,再用雨水这天的天上落水十二钱调和。在场问病的周瑞家的听了,感叹道:“哎呀,这么说得三年的工夫呢!倘若雨水这天不下雨,可怎么着呢?”宝钗回应道:是啊,哪有这么巧的雨?另外还要白露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日的霜十二钱,小雪日的雪十二钱……周瑞家的听到这里忙说:“阿弥陀佛,真是巧死了人,等十年也未必凑的全呢!”

曹雪芹在撰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无意识地道出了节气与天气的基本关系和规律。按说,只要天遂人愿,十二钱雨水以及十二钱露水、霜雪之类都不算什么,但你如果硬要节气当天的相应药料就“可巧”得不现实了。雨水节气不等于一定有雨水,其他节气亦然。

我国古代将雨水节气分为以下三候:前五天,一候“獭祭鱼”;又五天,二候“鸿雁来”;再五天,三候“草木萌动”。前两候说的是动物候,后一候说的是植物候。

一候“獭祭鱼”。其大意是,到了雨水节气,喜欢穴居在河流与湖泊岸边的小型哺乳动物水獭,开始出洞捕鱼了,并且将捕到的鱼摆在岸边,就像农民祭天地庆丰收一样,先祭祀一番而后再食用。水獭到底有没有这种祭祀意识,我们不得而知,但绝大多数动物是知道环境和食物与自身生存的依赖关系的,因而它们也许有一种本能上的“感恩”意识。另外,或许我们的先辈出于教化目的,给某些动物行为赋予了一种意识观念,如说“雏鸟反哺”和“羔羊脆乳”是报答母恩。后面将看到的处暑节气的“鹰乃祭鸟”,霜降节气的“豺乃祭兽”,其义与“獭祭鱼”亦大同小异。

二候“鸿雁来”。五天过后,在南方过冬的大雁感受到节气的召唤,开始飞回北方。鸿雁,鸭科雁属鸟类,古人常指大者为鸿,小者为雁,实则都是大雁之类。古人还赋予了鸿雁很多神话,对雁类非常喜爱和崇敬。鸿雁为候鸟,春天从南方迁到北方繁衍后代,秋天再迁往南方温暖之地过冬。迁徙时,通常十几至几十只同行,组成美丽的“一”字形或“人”字形雁阵,在头雁的带领下向前奋飞,始终队形不乱,位置不变,十分壮观,令人起敬。2017年雨水节气之后,数群大型雁阵呈“一”字形和“人”字形向北迁徙,从广州郊区飞过,广州机场为了飞行安全,也为了给大雁让路,临时停止了飞机的起降,受到民众的称赞。

三候“草木萌动”。再过五天,气温又有上升,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升,开始萌芽,甚至长出嫩苗。在我居住的小区,原来一根根光净的柳丝上,这时也都萌生出米粒般的苞蕾,近看不觉得它的生长,远看那一棵棵垂柳,已是水墨画般的微微淡绿,亦呈那种“草色遥看近却无”的雅致。可以预见,大地将渐渐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雨水期间,除了云南南部地区已是春色满园以外,西南、江南的大多数地方还是一幅早春景象:日晴初暖,早晚湿寒,田野泛青,鸭凫春江,村旁与江边的凤尾竹泛着翠绿。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仍有乍暖还寒之感,山野上依然一派草木枯黄,但细看地面及枯草丛中,许多细小的植物已经长出嫩苗,草根上的新芽正在破土;早春的荠菜(又称地菜)等野菜,已有人采卖尝鲜;田地里的麦苗,正在返青发棵,放眼望去,恰似那句诗言“萌动生机待绿田”。

在此天文概念的入春期间,西北、东北、华北仍没有(也不可能)走出冬天的范畴。从2月份的平均气温来看,兰州、西宁、乌鲁木齐、沈阳的月平均气温分别是零下1.5℃、零下3.9℃、零下9.7℃和零下6.9℃,哈尔滨气温则更低。可见这些地方还没有摆脱冬季的凛冽与初春的料峭,天气仍以寒为主,降水形式也以雪为主。

而在江西、安徽、贵州和四川等地,油菜花已经含苞欲放,即将一派金黄,为“胜日寻芳”的游客大绽芳容。云贵传统梯田也闪映着山光水色,如诗如画,留守的农民已经操犁下田,翻耕耖耙,为插早秧做准备。

如果不是城镇化中大量土地被改变,大量农民丢下土地进城,雨水后的整个江南大地,应如南宋诗人周密在《野步》中所描绘的:“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我国地域辽阔,同在雨水节气,大可南下赏花,北上赏雪。

“七九八九雨水节,种田老汉不能歇。”中原和北方地区,雨水时节虽然还没有进入大忙,但曾经的农村,这时的备耕备播、水肥管理、修渠整沟、出粪积肥等农事,已使农民完全走出了“冬闲”。在大别山区我的家乡湖北大悟县,雨水时节仍然较冷,有时还可能下一场大雪,农民们早晚还围着火塘烤火。但在过去,农民们过罢春节,给四处亲戚拜完年,脱下新衣,换上旧装,早已投入新春农事,田间地野不乏劳作的身影。往麦田麦地挑塘泥、浇粪施肥、春锄薅草和“秋秧田”,就是我对雨水前后的早春记忆。

雨水节气多在正月十五前后。小时候,几乎每年正月十五这天吃完午饭(也叫“年饭”,人们认为正月十五也是过年),父亲就带领我和哥哥去“秋秧田”。(这里的方言之“秋”,即熏也,“禾”加“火”字为“秋”,故将烟火之熏称为“秋”,甚有文化韵味。)每家农户及后来的生产队,都有专门用于育秧苗的秧田。我们在犁耙好的秧田里扒出一个个浅坑,将晒干的牛粪用草屑包裹并放入火种,置于坑内,再将周围的土壤拢在上面,拢成一个个金字塔形的小土丘,让牛粪在土丘里缓慢燃烧十天左右,以其烟火熏土,增加秧田肥力。一座座小土丘上,渗出缕缕白色烟气,日夜轻飘曼舞,散发着绵绵土香。

日本科学家经研究认为,牛粪的烟能杀死三百多种微生物病毒。农民并不知道牛粪烟的这种功能,但知道牛粪“秋”过的秧田不仅肥力足,而且育出的秧苗不得病,不生虫。

农谚说得好,“水满塘,粮满仓,塘中无水仓无粮”。在此之前的整个冬季,家乡那些星罗棋布的水塘,很多都被放干了水,农民将里面的塘泥挑到田地里。自古以来,塘泥都是上好的肥料。挑走塘泥,也扩大了水塘的容积量,使其能够储存更多的雨水。塘泥量大,尚未挑完的,雨水时节会继续大干,加紧挑完,以迎接春夏的雨水,另外也顺便晒晒塘底,以利养鱼。我也曾经挑塘泥,沉而压肩,累而易饿,脚腿和竹箢子上都是黑泥,但那是一种很平常的农事劳动,人们不曾畏缩。

“城里无闲处,却寻城外行。田园经雨水,乡国忆桑耕。”遗憾的是,社会发展到现在,农民大规模流向城镇,很多乡村只有几个古稀老人留守,大量田地均已被抛弃、荒芜和毁坏,小麦、水稻等主粮极少再种了,从农村走出来的中青年人连二十四节气都不知道,相关时节的农事更不可提了。

雨水节气的天气特点,对越冬作物生长有很大的影响,农谚说:“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雨水前后,油菜、小麦、大麦、豌豆等越冬作物普遍返青生长,对水分的要求较高。“春雨贵如油”,这时适当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特别重要。但是,如果雨水过多,就会产生副作用。此时的农村,会根据天气特点,对麦田进行中耕除草和施肥,清沟理墒,排水防渍。

而华北、西北以及黄淮地区,这时降水量一般较少,有时不能满足农业需要。若早春少雨,则雨水前后浇水润地,显得十分必要。黄淮以南地区,则应以中耕锄地为主,同时搞好田间清沟沥水,以防春雨过多导致湿害,使小麦烂根。在中北部,雨水时节的冷空气在减弱的趋势中,有时还会杀个“回马枪”,因而可能还有“倒春寒”的天气出现,给农作物和畜牧带来危害,需要多加防范。

雨水日,“正月中”,多数年份里都离元宵节很近。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一轮圆月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第一个月圆之夜就形成了火爆的“闹”的习俗:每到正月十五这天晚上,不论是豪宅闹市,还是寒门陋巷,都要挂出灯笼,全国城乡火树银花,灯火辉煌,不同风格、丰富纷繁的娱乐活动“闹”得喜气洋洋,节日味道异常浓郁。

因为通宵挂灯,与月争辉,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一元复始,所以这天被称为“元宵节”,热闹的娱乐活动被称为“闹元宵”。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在乡村,在农民中间,传统的“闹元宵”主要体现在以农耕文化为主体的农村热闹上。在我们家乡及其四周的鄂东北及河南南部,曾有很多由乡村片区组成的“灯会”,元宵节之夜,家家户户都要有人出灯笼,参加灯会玩灯,到各村各户门前巡演,玩舞狮子、划旱船、嬉蚌蛤、踩高跷之类,是乡村农民最盛大的节日狂欢。因为“闹元宵”伴着雨水节气,也可以把它看作雨水节气的第一风俗。

在四川等地,雨水节气曾有“拉保保”的民间习俗。所谓“保保”,干爹也!旧时,长辈们常为子女算命问卦,以看命相如何,决定需不需要拉个干爹。需要拉干爹的,多在雨水节进行。雨水,象征着润泽、生长、平安。雨水节拉干爹,取“雨露滋润”之意,认为有利于孩子平安健康地长大。拉干爹有专门的场所,雨水这天,孩子父母提着酒菜和香蜡,领着孩子在人群中寻找干爹对象。如果希望孩子长大后有文化知识,就拉一个文化人做干爹;如果孩子体质较弱,就拉一个身体强壮的人做干爹。被看准了而拉着认干爹的人,大多都不会拒绝,认为这是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家长拉到干爹后,就摆好带来的酒菜,焚香点蜡,叫孩子叩头拜干爹,请干爹喝酒、起名字。这样,“拉保保”就算成功了,以后两家作为“干亲家”常年走动。

在川西民间,雨水这天,还有一些年轻妇女手牵幼儿,清晨站在路边,等待第一个行人。一旦有人经过,不管男女老少,就拦住对方,把孩子按在地上给对方磕头,让孩子做对方的干儿子或干女儿。民间将此称为“撞拜寄”,撞着谁就认谁,其目的也是为了让孩子顺利、健康地成长。当今,只有部分农村还保留着这一习俗,城里人一般在朋友或同事之间相互“拜寄”子女。

“拉保保”和“撞拜寄”的雨水风俗,与成年人的“义结金兰”大同小异,是普通民众的一种依赖性情感寄托,是一种社会关系的拓展,反映了世俗社会下的人际背景。

在西南地区,雨水节的另一个主要习俗,是女婿行孝,给岳父岳母“送节”,颇具伦理价值。“送节”的礼品中,首先要有两把适合老年人靠坐的藤椅,上面缠着一丈二尺红带,称为“接寿”,意为祝8岳父岳母长寿。另外的礼品,有用砂锅炖成的“罐罐肉”,以红纸封住罐口,送给岳父岳母,对辛辛苦苦将女儿养育成人的二老表示敬意和感谢。如果是新婚女婿“送节”,岳父岳母则回赠一把雨伞,意为让女婿在生活奔波中遮风挡雨,人生旅途顺利平安。

人们并不看重礼物的轻重,在意的是那份“以孝为德”的心意。这项风俗充满伦理亲情,如今在当地农村仍然十分流行。

雨水进初春,养生有特点。雨水表明降雨的开始,雨量增多,而且表示气温的回转,冰消、鸟归、阳升、万物生,天气回暖。但雨水并非就是喜降春雨,这时北方冷空气活动仍很频繁,寒潮入侵时可出现强降温和风雪。乍暖还寒、变化多端、偶然阳春“假暖”的天气,对人们的身体和生活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在这样的气候下,就不能不提人们常说的“春捂”。这是古人根据春季气候变化特点而提出的穿衣方面的养生原则。初春阳气渐生,气候日趋暖和,人们逐渐去棉减衣。但此时北方阴寒未尽,气温变化大,虽然雨水之季不像寒冬腊月那样冷冽,可由于人体皮肤腠理已变得相对疏松,对风寒之邪的抵抗力不强,因而易感邪而致病,对高血压、心脏病、哮喘患者更是不利。所以,注意“春捂”是有一定道理的。

前几日有新闻说,春节期间杭州天气大暖,摩登女郎们着裙装嬉游在西湖岸边,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没过两天,新闻又说全国大范围降温,女郎们急急脱下的棉服又要穿回身上。只是不知有没有把感冒招来,真是“乍暖还寒犹未定”。又如我所在的中原地区,前几天北风劲疾,白天的气温只在零度左右,早晨起床后就在后腰部贴上一张“暖身贴”,今天的气温就猛升到十四五度,艳阳送暖,春意盎然。气温如此上下波动,如果盲目减除厚衣服,让身体左躲右闪去适应迅疾的气温变化,很容易中招伤身。

雨水前的整个冬天,人都在厚衣服的包裹之内,现在一下子让皮肤裸露在空气中,身体难以迅速适应。特别是老年人,衣服减得过快,早晚受凉极易引发心脑血管问题,导致血压升高,容易诱发心脏病、心肌梗死等。故而古人说,春季“天气寒暄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冷易伤腠理,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渐减一重,不可暴去”。实则不仅是老人,小孩子也容易因气温的改变而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导致感冒和发烧。就是身值壮年,也要注意减衣的循序渐进,注意保暖。

雨水时节,除了穿衣要注意,饮食上也有讲究。春节刚过,油水不少,此时应该少肉多素,少酸多甘,以养脾气。按中医学说,五行金、木、水、火、土,对应五脏肺、肝、肾、心、脾。五脏又对应五味,金肺为辛、木肝为酸、水肾为咸、火心为苦、土脾为甘。其中,木肝对应春季、火心对应夏季、金肺对应秋季、水肾对应冬季。四个脏器和四季对应,每个季节都要更加注意对应脏器的保护。土脾不对应四季,按照《内经·素问》说,土居中央,在四季都有体现。春季属木对应肝,也会影响到土脾。另外,春天是肝胆之气生发的季节,应该吃一些利于生发的食物如韭菜、豆芽等。

说过衣食再说休息。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仨月。春困几乎每个人都有感受,春季容易疲劳,这也是公认的。怎么对付春困呢,首推早睡早起。医谚云“天睡我睡,天醒我醒”,做到这点,自然一天精力充沛。

春季里来什么花儿开?春季里开的是迎春花。过了雨水,我们就能看到黄灿灿的迎春花出现在道边。伴着盛放的迎春花,我们也要用最灿烂的心绪迎接这美好的春天。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不知杜甫的《春夜喜雨》是不是写自雨水,但他首先用个“好”字来赞美春雨,接着用拟人化的笔触,作“潜入夜”与“细无声”之状,歌颂随风细雨润物无声的妙处。在野径云黑、船火独明,“喜”得毫无睡意之中,他想象着春雨催花的一片“红湿”和春色满城的美景,无疑充满着喜悦心情。“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雨水时节的南方,雨水之后的北方,这都是必然的事情。好雨都能“知时节”,那么人呢?我们该怎样与自然的节令相对接、展作为?漫品着诗句的意境与生动,我们用心观察和感受现实的春天,一定能够欣赏到更加丰富而美妙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