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上一定有人过着你想要的生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当我和世界初相见,当我曾经是少年

曾经的梦想可曾散落天涯

我的朋友落落,一直都是我心中勇敢者的代表。2007年是他工作的第一年,那年北京的房价大约是每平方米一万块。想买个地段不错的房子,首付大概只需四五十万。

为了买房,落落鼓足了勇气,打算去找他妈妈借一笔钱。

他说:“本来我已经盘算好了,以后上班每个月还给她。但是万万没想到,我妈直接拒绝了我。”

落落至今还记得被母亲回绝的场景:“我没钱借给你,你想要有自己的房子就自己去拼。”

时至今日,落落已经找到了一份月薪比当初多好几倍的工作,手头的存款也相当丰厚了。当初的四五十万,对于现在的他来说,也不再是一个天文数字。

可让落落失望的是,北京的房价比他工资飙得更高。涨到如今这个局面,已经让他无力承担高额的首付了,落落引以为傲的存款也几乎没了用武之地。

落落对我说,他跟女朋友求过几次婚,但女朋友就是不答应,只因为没有房子,让她觉得没有安全感。用他女朋友的话说:“没有房子的话,即便是有彩礼、有钻戒、有车,我也是不敢嫁给你的。”

他女朋友家里不止一次暗示过他“你的家底太薄了”。落落对此也表示理解,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女儿因为没有房子住而吃苦。有时候,他在女朋友面前会抬不起头。除了拼,他没有别的选择。

一起吃饭的时候,落落喝了不少酒,话也越来越多。刚工作的时候,他没有经济能力,最大的梦想就是有一套自己的小房子。他听了父母的话,去拼搏,去努力,给自己“造梦”。可时至今日,他还是连房子的首付都拿不出来。

“你要放弃吗?”我问道。

他狠狠握了握拳头:“放弃?怎么可能?”

年近三十的落落,辞掉了原本还算安逸的工作,跑到北京东城区一家保险公司做保险员。毫无经验,也没多少人脉的他,就这样销声匿迹在我的生活里。

我身边有很多像他一样的人,他们都以为奋力奔跑,就能让梦想触手可及。可当自己努力奔跑、挥汗如雨时,梦想却只是看起来触手可及,当我们想停下喘口气时,梦想就会变得遥不可及。

不少人的梦想是出人头地,但好像不管怎样努力,梦想也只会用高高在上的姿态,看着我们汗流浃背的狼狈样。于是有很多人在奔跑之后,变得迷茫,变得颓废,甚至有更多的人直接将梦想扔到一边,任其散落天涯。

难道我们曾经的梦想都会散落天涯吗?难倒想要让跌宕起伏的人生演绎出一场绝地反击的故事,就那么困难吗?

一别数年,再次偶遇落落,是在一片高档小区的门口。他那台老凯越,不知从什么时候换成了路虎。落落一边打电话,一边叫我一起吃个晚饭。

饭桌上,我发现他没有以前那么爱说话了。落落笑得有些疲惫:“白天跟客户说得太多,晚上反而不想说话了。”

落落说:“我之前一直想当个老师。可没办法,我其实也没想到,自己会选卖保险这条路。好在这几年的努力,还算是没有白费。你呢?你的梦想是什么?”

我被落落问得有些语塞。

如果在多年之前,有人问我“你的梦想是什么?”,我可以对他大谈特谈,吐沫横飞。现如今,有人问我“你的梦想还好吗?”,我大概只能保持沉默。

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也不知在什么地方,我的梦想就这样散落了,散落在了岁月的长河中,随着时间的流逝梦想也随之流走了。

大多数人的人生轨迹都是这样的吧,每当站在人生的岔路口时,考试、就业和婚恋等的选择都让我们产生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

曾经二十岁以前的梦想很纯粹:考上大学。在大学毕业离开了象牙塔之后,站在人生的路口,对于梦想却不敢提及,也不知怎样提及。

落落笑着说:“最后,我们还是向生活低头了。”

我摇摇头:“不是向生活低头,只是我们选择了另一个梦想。”

其实,无论你在晨曦微明的清晨,还是在静谧独处的黄昏,停下匆匆的脚步问问自己:你现在还敢不敢满怀激情地谈论那些早已散落在岁月中的梦想?还能不能描绘出梦想的模样,嗅到梦想的芬芳?还有没有勇气以梦为马触摸遥远的梦想?

我知道,有人会很坚定地说“YES”;也有人考虑许久,却没有勇气承认自己早已把曾经的梦想遗忘,说声“NO”。大部分人都在生活中丧失了与梦想促膝长谈的心灵絮语。

有人因为放弃梦想郁郁寡欢,有人因为坚持梦想倾家荡产。

落落说:“我有了自己的房子,存款也不拖北京城的后腿了,女朋友家里也同意我俩结婚了。可总有个念头在我脑子里,我觉得当初自己选错了。过年过节回家,我妈都不好意思跟亲戚说我是卖保险的。”

我看着衣着光鲜但一脸疲惫的落落,说道:“如果你还在学校里三点一线,可能到现在都付不起首付。你的女朋友可能会迫于家里的压力跟你分手。教书育人确实高尚,但谁说卖保险就是错?”

落落说:“虽然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选错了路,但如果重新来过,我还是会选择保险。卖保险不是我的梦想,但有钱是我的梦想。我是个俗人,只想让我和家里人过得好。”

我笑着说:“虽然你教书育人的梦想没能实现,但有钱的梦想实现了。谁规定的梦想只能有一个?”

梦想从来都不会在时光中蹉跎变老,不断衰败的只有我们的勇气。这与年龄无关,与执着有关。世间大路千万条,总有一条能通向你喜欢的生活。怀揣梦想大步向前吧,就算选错了,也会遇上美好的风景。

不要后悔,不要迷茫,最好的状态是在路上。不要让你的梦想就这样散落天涯。

你总说得不到的都是好的

小时候,我经常对别人的玩具艳羡不已。还记得当时有款新出的厨房芭比,有不少小朋友都买了一套,我也跟风想要,缠着爸妈非要买一套。

没料想,一哭二闹三打滚后,爸妈还是没有妥协,反而用看表演的眼神看着我。哭闹无效后,我只能收起那股羡慕劲儿,重新抱起我有些旧的熊娃娃,玩起了过家家。

那时候,我就盼着快点儿长大。只要我工作了、赚钱了,我就能买得起那套厨房芭比。不止是厨房芭比,浴室芭比、衣橱芭比我都要买回家。

当然,长大后的我,已经对这种小女生的玩具失去了兴趣。可每当路过橱窗,看到展示柜里的芭比娃娃时,我就能想到当时的那种“无力感”。

我想,如果真的存在平行世界,那边的我应该会过得像个小公主吧?

有人说:你学会了克制,学会了比较,这或许是上天对你的另一种补偿。我何尝不知道?但童年那个“厨房芭比”,我却是再也得不到了。

前一阵子,小学同学搞了个聚会,同桌小夕也来参加了。在我们班里,她可是出了名的精打细算。

当时,我们每天都有五角的零花钱,享乐主义的我拿到钱后,立马就会买一支清凉解渴的棒棒冰,而小夕却忍着烈日骄阳,把五毛钱存进当时流行的“零存整取”里。

父母辈的都夸赞,说小夕以后肯定有出息。

只有我们能看见,小夕盯着棒棒冰时眼睛里迸发的渴望。

有同学打趣小夕:“你卡上存多少钱了?”

小夕略显尴尬地说:“从小学到大学,一共存了两百块,大一的时候烫了个头发,一分钱都没剩下。”

当然,现在的小夕能买得起一房间的棒棒冰,但她自己也知道,任何一款棒棒冰,都弥补不了她当时的渴望。

小夕不知道,其实我是羡慕她的。她那张卡,就像是身份的象征。

我选择了棒棒冰,一边咂摸着嘴里的滋味,一边羡慕着她被表扬;她选择了存钱,一边接受着大家的赞美,一边幻想着棒棒冰的清凉口感。

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可谁说我们选择的,就不是别人羡慕的呢?

参加工作后,我在人力资源部和资料室之间犹豫了好久。抱着“趁年轻拼一把”的心态,我放弃了资料室里安逸的生活。

每当抱着一摞资料匆匆走过资料室门口,我就对里面的“退休生活”无比艳羡。

跟我同期进单位的妹子,正在慢条斯理地剥一颗橘子,她剥得很仔细,每一瓣橘子上的橘络都要轻轻撕掉,然后再呷一口茶……

我在窗外羡慕得发狂,资料室狭长的走廊,我走完只需要妹子一口茶的时间。

无数个失眠的夜晚,我都会看着镜子里顶着黑眼圈的自己问:“选择人力资源部,你是不是傻?”

但是月中发工资的时候,可观的工资就能让我乐得忘乎所以,我开始庆幸自己没有选择资料室,于是买了一大兜橘子,好好庆祝了一番。

现如今,我路过资料室的步子不再匆匆,而跟我同期的妹子,每次抬眼看到我,都会热情地打个招呼。我想,或许她也有无数个夜晚,后悔自己当初选择安逸,幻想当初去人力资源部的员工不是我,而是她。

最好的并不是得不到的,而是别人已经得到,你却尚未得到的。

我有位学设计的朋友,她在北京开了一家甜品店,专门做各种奇特的甜点。她本人对甜品一点儿兴趣都没有,可她家的甜品却火到一发不可收拾,三年内开了七八家分店。

我特别羡慕这样的生活,轻松还赚钱,就像她常说的“我一点儿都没操心,就让面包师把我画出来的东西,做得好吃一点儿,没想到会这么火”。

她说,她最开始是想当个考古学家的,可是家里一直不同意,说小姑娘不要干这个,就守在家里挺好。拗不过父母的她只能“出此下策”,倒是把甜品店搞得风生水起。

我咬了咬牙,还是没有她这样的魄力,我也有这样的自知之明:我做不到她那么好。于是,我只能对求之不得的生活画下一个句号。

人生路很长,但如果走错了,也会捶胸顿足,嗟然叹息。

要知道,最好的不一定是最适合你的,而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就像一句老话说得一样——“鞋子合适不合适,只有脚知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也都有各自的理想和成长轨迹。当你选中一条路,就说明这条路是最合适的,是你能掌控的,也是你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只有这样,你才能在这条路上有所作为,才会有好的心情和美的追求。

环境与素质的不同,就意味着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可复制的。即便是成功人士的方法论,也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来走,这样才不至于闹出“东施效颦”的洋相。

有时候,我们因为冲动、志气或者虚荣,强迫自己做一些超出负荷的事情。实践过后,当你不舒服、不自在的时候,就会后悔和感叹:“遇事不可强求,适合才是最好。”

你总说,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其实,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选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然后坚持走下去,就行了。

不能自控,谈何自由?

我跟朋友看过一个电影叫《头脑特工队》,说的是莱莉自身被快乐、恐惧、愤怒、厌恶和悲伤五种重要的情绪所支配。这五个情绪都居住在莱莉大脑里的控制中心,她要自己在大脑中控制情绪,使她的生活可以自由顺利地进行。

刚搬到旧金山不久的她需要适应全新的环境,但是她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于是混乱渐渐在她的大脑里滋生。此后她就被这些情绪所牵绊,失去了自己的自由。

电影其实说的就是莱莉没有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使得她并不能像其他人一样自由快乐地生活,而是受情绪的支配失去了自由。

生活中总有不少人抱怨说自己失去了自由,自己根本就没有自由。想想看,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自控能力都没有,那么又拿什么条件谈自由呢?

“自由到底是什么?”我试着不断地询问自己,并且去寻找各种可能的答案。可每次都是事与愿违,这似乎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但不难发现的是:我们对于自由的渴求总是伴随着某种程度的自我控制而产生的。自由就是对自己的约束。

在我们自己的世界里,过着自己想要过的生活,而自我约束意味你将成为某一个设定好的人物“角色”,并需要为此而默默坚守信念。

不管是一天、一个月,还是一整年,都要控制自己,坚持将每一件事情做到最好,并试着从中体会人生的喜怒哀乐,我想这大概就是我们向往的自由吧。

能够自己约束自己并且控制自己的人,专心做事,他们是自己的主人,可以进入自由的世界;不能约束控制自己的人,会泛滥百事,一事无成,最后只能成为命运的奴隶,落个身不由己、万般无奈的可悲结局。

好友夏楠前一年很想戒烟,后来他在戒烟成功后跟我的一次偶遇中,分享了他戒烟的经历:“当我第一时间意识到自己有想吸烟的冲动的时候,比如想在饭后吸烟,那我会在饭后主动地用新的习惯替换。”

比如之前,他吃完午餐就会吸烟,而现在他吃完午餐会喝一杯果汁或者酸奶,或者吃一个水果,用这些来替换掉之前的那个吸烟的习惯。

当他这股吸烟的冲动再袭击他的时候,他就开始不断地警示自己并且不断在心里给自己警告:如果这次失败了,明天将很有可能继续吸烟,而长期吸烟有可能会给自己造成疾病,也会给家里人的健康带来威胁。

他自己有了这些警示以后,他跟我说他给那些冲动取了一个名字叫“烟鬼”。当他再次有想吸烟的强烈的冲动的时候,他自己会在心中叫出这个名字,这样能让自己意识到它们的存在,唤醒明智的自己,唤醒他自身的意志力。

夏楠说,这个时候自己也就打消了吸烟的念头了。时间久了,他自己便就能控制了,自然而然地使香烟远离了自己,摆脱了“烟鬼”的控制,从而获得了自由。

当我们在程式化的生活状态和工作压力下,想必大多数人都很容易产生渴望轻松、渴望放纵、渴望自由的想法吧?而且是一种异常强烈的愿望。

在我还处在青春期时,我极度渴望自己在暑假能摆脱父母的“魔爪”,能拥有自己的自由的生活。于是我自己租下了一个房子,满怀欣喜地体验父母不在身边的自由逍遥的日子。

我觉得这简直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一件事情,我可以开始“一个人”的生活。

慢慢我发现,当我真正摆脱了父母,一个人再也不受他们的控制在外面生活的时候,再也听不到他们的碎碎念和叨叨的时候,我自己的控制力仿佛也随之丧失了。

我开始颓废糜烂,开始放纵自己,开始懒惰。从开始的起床不叠被子到后来的几天不收拾屋子,从开始的自己做饭到后来的顿顿订餐,一个月下来,地板上堆满了垃圾,卫生间堆满了脏衣服,桌子上堆满了杂七杂八的化妆品。厨房堆满了外卖的一次性餐盒。

当我怕面对满屋狼藉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原来自由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于是我开始怀念家的温暖了,开始渴望爸妈对我的所谓的控制了,开始怀念爸妈做的可口的饭菜了,也同样怀念那时候的我了。

于是我退掉了出租屋,回到了久违的家。那时候,所谓的“自由”也随之抛在脑后了。

我体会到原来“自控”两个字真的那么重要,稍微一个不留神让这两个字离开你的世界,你的世界就会变得一团糟。所谓的自由,也就不是那么美好了。想要追寻自由,那么先学会“自控”吧。学会了控制自己,渴望的自由便会随之而来。

人人都曾有过伟大的梦想吧,梦想着过自由且无忧无虑的生活。但绝大多数人穷其一生,最终还是不能将梦想变为现实。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没有学会自知自制,没有做到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

人的一生,精力和时间毕竟是很有限的,只有专注如一,将力量集中于一点上,方可在某一个未知领域取得成就,也就是说自由是在学会自我控制的前提之下产生的。

你想要的生活,只有你懂

年前,朋友跟我讲了这样一件事:她朋友因为要照顾生病的母亲不能外出工作,于是就在家乡的村庄里开了一个小酒馆,生意勉强还说得过去。

每天晚上,他都从喧嚣的小镇上开着二手的车,载着放学的孩子回家。我朋友感觉他的生活还蛮不错的,毕竟比那些东奔西走、居无定所的人们强得多。

他却对我朋友说:“我可不这么认为,早年在外边工作,虽然辛苦了点儿,但毕竟还有一些应该有的娱乐活动,所以生活并不是那么枯燥乏味。但是现在的生活虽然是说很稳定,但是其实总是被家庭的琐事牵绊住手脚,每天都在重复着一样的动作,循环往复,真的很无趣。”

原本,我朋友认为他会很想去一个大一点儿的城市,看看大城市中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看那夜晚开满霓虹灯的树,看看那川流不息不曾安静过的夜幕。他觉得,或许在露天的大排档前畅所欲言,才是他想要的生活的样子。

但是他却跟我朋友说:“每个人都想要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是却不知道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以脑海里闪现出来一个大大的问号,总是在反复地问,到哪去才能寻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呢?”

这件事让我感触颇深,因为我身边有很多人,不惜穷其一生,只为了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他们渴望感受生活的样子。

但其实,他们心中早就有了一座城,与其在不属于自己的城市中四处乱跑,看着自己的脚印被身后的脚印覆盖,每天忙于收拾自己那颗无处安放的心。倒不如先双手安放于心间,问问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我大学老师曾说:“哪里都有我们想要的生活,又哪里都没有。”

这不是一条人为的定论,仅仅是他对生活的自知和感受,但这句话却一直在我脑子里挥之不去。我一直在问自己:“现在的生活,我过得快乐吗?如果不快乐,那是什么让我不快乐?怎么才能让我感到快乐?”

大学毕业后,我问梵梵打算去哪座城市工作。她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我的家乡合肥呀。”

我问她:“以你的能力,为什么非要回二线城市?留在北京,或者去上海发展不好吗?大城市发展空间大,工作机会也比二线城市多。”

梵梵一脸坏笑地告诉我:“小城市的生活才多姿多彩呢,只是你们不知道,因为并没有去真正体验过小城市的生活,所以心中就没有概念。你们这些大城市的人可能看不上合肥,觉得合肥的经济不是特别发达,可我对合肥有独特的感情啊。”

梵梵每次讲到合肥,都变得滔滔不绝。她说,合肥有它独特的风景,有她熟悉的人,有她喜欢的生活。

她说:“这样的城市,才能让我看到想要的生活的样子。”

许久之后,我想起梵梵的话,才发现她之所以这么笃定地选择一座城市,是因为那里有她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合肥就是她心里的城市,如果因为跟风选择“北上广”,也许她不会过得比现在快乐。

如今,我们选择去一个陌生的城市工作或生活,可能是因为一个人,可能是迫于生活的无奈,也可能只是把它幻想成未来生活的那个城市。

但不管哪一种可能,当你在一座城市中生活很长时间之后,你来这座城市的初衷就已经开始日渐模糊了。你开始不关心这座城市的运转,也不关心这座城市的人或者事。仿佛你生命的印记,早已在我们不经意间被刻入了这个图标的年轮之中。

所谓的不忘初心,都是在这样的模糊中被消磨掉了。当我们在所处的城市中找不到存在感时,大多都是因为我们将心中的那座城和脚下的这片土地进行对比。

对比过后,如果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大多不会选择离开;如果结果不如人意,我们心中对那座承载了我们期许的城市,会更加地向往和期待起来。

但是也有很多选择留下的人,在所生活的城市之中,欢笑过、悲伤过,也痛苦过,人生所有的跌宕起伏与心愿达成都在这里。工作的汗水和伤心时的泪水也滴在了这座城市之中,生活的愉快欢笑与艰辛折磨也落在了这座城市之中。

那时的我们身边时不时有三五好友相伴,大家聚在一起畅所欲言,每天无话不说,经常抽空相聚,然后我们又一起不断地去尝试认识新的朋友,身边的所爱之人始终陪伴在左右。

就这样,我们赋予了这座城市特殊的意义,因为我们想要的生活,就在切身所处的这座城市里。

是这座城市成全了我们心中的期盼吗?并不是,与其说成全,还不如说是我们自己创造了自己喜欢的城市。因这个城市而改变,因这个城市而成长,也或者可以说,是我们在与这个城市一起变化着,一起期盼着。

我希望,大多数人可以像梵梵一样,不论我们身处于哪个城市,都依然面带微笑地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

就像梵梵说的:“每个城市并没有绝对的好坏,每个我们想要生活的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路是自己选的,你想要的生活,只有你自己能懂。

你想要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不好意思开口的梦想

小时候总被追问:“你想搞科研还是开飞机?你想要锦旗还是想当老中医?”

我犹豫了一下,说我想开飞机。

“但我更想当个漫画家。”——当然,这句话我没有说,因为这只是我不好意思开口的梦想。

我把《漫友》《动感新势力》《动漫前线》等包上书皮,假装是课本看得津津有味。

我一边看,一边幻想,如果有一天,大家看的都是我画的漫画,感觉一定很爽。

高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我跟家里说:“我想学美术。”

这个想法把爸妈吓了一跳,以为我只是心血来潮。妈妈说:“你怎么突然想学美术了?还是正经考个大学好,毕业了就像你爸一样,在国企上班还稳定。”

我犹豫了一下,还是没有把梦想宣之于口。

上班之后,我偶尔也会画两笔,但已经与漫画家之梦渐行渐远了。对美术感兴趣的那段日子里,我知道了美国有个老人很出名,叫摩西奶奶。

摩西奶奶,听名字就知道不简单,她是美国著名的画家。在华盛顿国立女性艺术博物馆,曾举行过一场名为“摩西奶奶在二十世纪”的画展。该展览除展出摩西奶奶的作品外,还陈列了一些来自其他国家有关摩西奶奶的私人收藏品。

其中,有一张明信片,寄信人的署名为“春水上行”,这位写信的日本年轻人在明信片中说他自己从小就喜欢文学,很想从事写作,当个作家。

可是大学毕业后,迫于生活压力以及亲人的期望,他找了一份医院的工作,然心里却一直不喜欢这份工作,甚至感到厌恶。

眼看年近三十了,他不知该不该放弃这份收入稳定的工作,而从事自己喜欢的写作,他说他很迷茫。

摩西奶奶结合自己一百岁的人生阅历所得,回复了那个日本年轻人:“做你喜欢做的事,上帝会高兴地帮你打开成功之门,哪怕你现在已经八十岁了。”

因为摩西奶奶的这句话,这个日本年轻人开始追寻自己的写作梦,日本便诞生了一位伟大的作家——就是后来在日本乃至全世界都大名鼎鼎的作家渡边淳一。

我相信,很多人每天都忙忙碌碌,可面对梦想却很迷茫。因为他们不清楚自己要做真正喜欢的事情,还是做养家糊口的事。他们并没有一开始就追求梦想,他们只是随波逐流,按照别人对他的期望和要求生活。

对于渡边淳一来说,这个心底的召唤,就是他年少时那个隐藏在心中的不好意思开口的作家梦。

也有跟他相反的一部分人,对于这部分人来说,他们可以没有一切,却唯独不能丢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当他们沉醉在自己喜欢的工作里时,时间对他们来说总是飞快的。

他们将精力全神贯注投入其中,不计功利,甚至不求一定会有好的结果。每每被旁人问及值不值当的时候,他们笑着说:“人生本充满了不确定性,喜欢的事情让我感到快乐,在做它的过程中,我感觉整个生命都是充沛的。它能让我投入其中享受成功,感到兴奋。这样的体验本身就是我们实现梦想之后得到的收获,不是吗?既然我们心中都装着一个梦想,那么为什么不去努力实现,让自己开心快乐呢?”

日常的往复,很容易让人产生一些对于时间的错觉,会认为一切都来得及,总会有时间开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我们总觉得自己的梦想兴许可以再缓缓,随着我们日益成熟,就不敢给自己设定时间期限了,因为在我们不断成长的同时,阻碍我们实现梦想的牵绊就越来越多。

在生活中有的人总是抱怨自己的梦想离自己太遥远,根本就不可能去实现它。总是觉得自身跟我们梦想成为的人差距太大。

那么,既然知道为什么不抓紧时间努力试着去做呢?既然心中有梦,那么就把那些不好意思开口的梦想大声地说出来吧,然后在我们人生有限的时间里去实现它。

勇敢地向前走,不要在意旁人的嘲笑和冷眼旁观,嘲笑又怎样?说出来怕被嘲笑的梦想才有实现的价值。想做就尝试着去做吧,努力去做就有可能会实现。

你为什么不敢跟别人说你的梦想,难道仅仅是因为你没有实现梦想吗?还是因为“梦想”一词真的那么老土,那么让人不齿?

你之所以不敢跟别人提及你的梦想,是因为你从来也没有为自己的梦想努力过;或者说,你从来没有为你的梦想开始行动。所以,你的梦想只是做梦的时候偶尔想想罢了。

很遗憾,我当初选择了后者。

如果我选择了美术,世界会多一个名声大噪的漫画家?还是多一个牢骚满腹、怀才不遇的青年?

可惜人生不能重来,我只能走我眼前的路。

我们常常感叹,诗和远方在哪里?却根本不愿意走出自己固有的舒适圈。

只希望平行世界中的我,能勇敢地追逐梦想,大声地告诉世界:漫画家,我当定了!

可以走得慢,但不要走得乱

人事部高管老赵,之前跟我分享过一个他亲身经历的事。

他到我们单位之前,曾在一个知名公司做文案策划。那时候的老赵还只是“小赵”,每天都忙得脚不沾地,工作让他身心俱疲。

一天,老板交给策划团队一个任务,让他们完成之后才能下班。这个任务是要给下周的新客户写策划书,为了下周的会议能顺利地进行,老赵所在的整个团队,都不得不加班应对这个突如其来的任务。

老赵说:“我当时真的完全没有想法,况且我一直都是同事眼中的‘慢半拍’。眼看其他人都陆陆续续地走了,我就开始着急了起来。”

老赵手忙脚乱,于是想出来一个“捷径”,他翻看了其他同事的文案找一些灵感,然后就把东西拼凑完成了。

事后的几天,他一直彻夜难眠,一直在为那天加班他寻求的那个“捷径”感到愧疚。他这才知道,原来弯路也是不好走的。

这个“捷径”一直都让老赵不安,而且,他一直都很后悔当时走的那条弯路:“怎么能轻易地将别人的劳动成果拿来用呢?”老赵经常对我们这样说。于是他第二天找到了老板,重新递交了一份新的策划案。

虽然他现在已经升职了,但是始终都对那件事耿耿于怀,“捷径”真的不能乱走。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不能让自己乱了阵脚。

人生亦是如此吧,就算眼前的路历经千险,也要老老实实一步一步慢慢地走下去,不要因为任何困难让自己乱了阵脚。路不好走就慢慢走,坎儿不好过就慢慢过,不要因为寻求“捷径”就乱了自己的脚步。

人生的路很长,宁可慢慢地走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世态炎凉,也不要乱了自己的脚步。

错过的每一步都是遗憾,走错的每一步也会让这份遗憾加倍。所以,宁可走得很慢,也不要走得很乱。

跟我同期的资料室妹子,她很向往那些“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刚工作时,她几乎每月的工资都花在了名牌服饰和化妆品上。但是,妹子的经济状况并不具备“上流社会”的条件,而且她的自身条件也没有很出众。

即便这样,她还是竭尽全力,想要融进“上流社会”的圈子里。

在她陷入其中无法自拔时,我曾经劝过她:挤不进去的圈子,你就不要硬挤进去了,让自己那么累,又何苦呢?

可妹子不信,她坚信自己不但有公主病,而且有公主命。

结果显而易见。

妹子的努力,非但没有给她带来应有的回报,反而让她的生活越来越混乱。

她不甘心自己融不进“上流社会”的圈子里,也不甘心过工薪阶层的生活。为此,妹子在资料室里迷茫了很长一段时间。

后来,她攒了半年的积蓄,买到了一件可以出入高端商务会所的高级服装——可以说,努力在什么时候都不会辜负你——妹子在会所认识了一位闯荡世界各地、见多识广的商人,当场就为之倾倒。

“他还经常到国外参加商务会议呢!”午餐的时候,妹子跟我们欣喜地说道。

在他们开始交往之后的某天晚上,她第一次请我们吃饭。饭桌上,商人侃侃而谈,而妹子一直“双眼冒心”地注视着他。

妹子说:“这个人真是太厉害了,他居然有这么有趣的经历,他说的那些人和事我大多数都没有听说过。”

于是,妹子打算跟他一起到国外发展生意。我有一种“妹子被迷住了”的感觉,于是叫她先不要辞职,只请长假即可。妹子把辞呈押到我这儿,就意气风发地准备漂洋过海了。

我知道,她满脑子都是大洋彼岸的纸醉金迷,但这样局促的决定,大多不会有好结果。

不幸,我的预感被印证了。

这位商人不过是在海外打零工的普通人,没有独栋别墅,没有豪车游艇,甚至连稳定的公寓都没有。

妹子跟他辗转了半个月,终于忍不住跟商人分手了。

“原来他不是有钱人,他只会跟你‘画饼’。”妹子一脸哀怨。

我们安慰她,她却说:“失去爱情并不可拍,乱了生活的阵脚才可怕。”之后,她又在资料室里重新过上了“退休生活”。

对我们来说,人的这一生说长也不是很长,说短也不是很短,生活的意义不在于生命的长度,而在于深度。不管长度是多长,都要慢慢走,不论我们向往的是哪种生活,平凡的生活也好,奢侈的生活也罢,都不要让一时的冲动打乱了我们前进的步伐。

能不能遇见一个最适合自己的人?在什么时候遇到?在哪里遇到?能一起携手相伴到什么时候?这些都不是着急就能得到想要的答案的。

我们不能活得太梦幻,不要因为爱慕虚荣就盲目追寻,扰乱了生活的阵脚,不能因为追寻物质的生活就忘了我们生活的初衷和生活本身的意义。

当我们在物质与欲望的路口迷失的时候,我们不妨想一想,那样的生活真的充实吗?真的快乐吗?只有物质的爱情真的能幸福长久吗?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吗?

天真并不是愚蠢,现实并不代表物质。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达到你的另一半所要求的高度,是不是更让我们骄傲一些?

人生长路漫漫,不要急,人生的每一步,请你慢慢走。人生没有捷径,只有曲径通幽的羊肠小路,而且这征途漫漫也总是有很多会使我们行差踏错的诱惑。

请不要忘记,诱惑和迷茫都会让我们乱了阵脚。人生的道路可以走得很慢,也可以偶尔停留,但是千万不要乱了阵脚,不然很容易迷失了方向。

一个人活得像一支队伍

单身的那段时间,我真的很讨厌第二杯半价的活动。

那时候,我觉得这个活动对我有着独特的恶意。为什么非要两个人才能享受优惠,是看不起单身狗吗?我不由得腹诽道。

为了享受优惠,我叫上晔晔跟我一起去了咖啡馆。晔晔是我大学同学,毕了业,我们一起留在北京打拼。

她跟我说,像她一样离开父母,独自一人到北京奋斗的人都很孤单。倒不是因为找不到一个陪她一起享用“第二杯半价”的人,而是某一天,她猛然间抬起头时,却发现曾经一起同行的人已经渐行渐远了。

晔晔说:“就好像我生活在繁华的北京,这个灯红酒绿的都市,心却在无边无际的荒野,每天看着别人哭,看着别人笑,而自己却仿佛失去了这两种情绪的表达能力。仿佛一切热闹的事物都与我无关。”

晔晔租了一间窄小的出租屋,每天都是两点一线地机械生活。晔晔说,她如果不是肚子饿,可能永远也不愿睁开眼睛。她说,就算她趁着朦胧的阳光起个大早,下楼去路边摊买个早餐,吃完后却发现只能茫然地呆坐在餐桌边,把整个脑袋通透地翻一番,把手机整个通讯录找一遍都发现并不知道要找谁。然后继续倒头大睡,因为睡觉可以使时间变得更快一些。

我笑着说:“你过得也太萎靡了。”

她笑着对我说:“看我过的是多么稀薄的生活啊,谁跟我靠近恐怕都得有高原反应吧,这肯定是我多年都找不到男朋友的原因。”我也随之一笑。

人在长期的孤单中,是不是就像一个脱离了坐标的圆点?

有时候,你不知道自己思考的问题是否真的是个问题,你时常看不到自己的想法中那个旁人一眼就可以看出的巨大漏洞。你不知道什么是大,因为不能看到别人眼中的小,你不知道什么是白,因为不能看到别人眼里的黑。

总之你会担心,老这样一个人待着,会不会越待越傻。

我真的很难想象在没有人际关系的圈子里,晔晔是怎么存活的。

但梓梓却跟她完全不同,梓梓是最开始跟我俩合租的女生,梓梓是学旅游的,在北京一家旅行社当导游。她没有晔晔那样丰硕的才学,但却是晔晔最羡慕的对象。虽然晔晔从来没有承认过。

刚开始,梓梓和晔晔的境遇相当,但梓梓的生活却一点儿都不单调。在工作闲暇时,她会参加一些旅行爱好者的平台活动,一个人拉着旅行箱一脑袋扎进一个由各种陌生人组合在一起的自由旅行团。

有一次,梓梓一直想去的一个旅行地没有报上名,但是另外一个她没有参与过的旅行社有这个地点,于是她就报了名。想要趁着假期,自己也当回游客旅个行。但没想到,这居然是一个老年团。

但是,梓梓并没有因为“独特”的参与者身份而获得一段糟糕的旅行体验。相反地,她在那次旅行中玩得更加尽兴。她向那些老人学习拉二胡,和他们聊生活的经验和感悟,他们围着篝火一起唱着红歌……一个年轻人,在老年人的圈子中照样风生水起。

一个人,也要活得像一支队伍,要学会自己给自己的心“招兵买马”,遇到困难不气馁,遇到挫折不低头,在享受自由的同时活得更有召唤力。

就好像你站在路边,并不一定是在等待着某个人的出现,而是自己本身就已经具备了一种两个人的力量。

其实,真正的孤独并不存在,可能只是因为你一个人太过于清闲了,又或者你没有一个人生活下去的丰满的心罢了。

但是你也可以像梓梓一样,只要心不孤独,哪里都是繁华盛世。

你完全可以一个人去环境浪漫的西餐厅吃饭,一个人点一份情侣套餐,既实惠又能肆意吃到肚子撑着走出去;你完全可以一个人走进星巴克点两杯第二杯半价的咖啡,然后在咖啡厅里坐着喝一下午;你完全可以一个人去KTV然后撕扯喉咙发泄心中的不满,不用在意旁观者的眼光。

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哪怕你注定一世孤独,哪怕你将来可能会老无所依,也要具备一个人前行的豪气。面对生活,不踌躇,不退后,不彷徨。一个人也要走得潇洒,走得有力,就这样昂首挺胸地走下去。任旁人的流言蜚语,任旁人的冷眼相待,我自潇洒红尘,策马扬鞭。

其实每个人生来都是无可选择的一个个体。不管家庭多美满幸福,朋友对自己多好,总有一件深埋在内心的事情不愿意与他人分享,于是就自己深埋于心,只能自己对自己诉说。

一个人也要像一支队伍一样活着。在这个队伍中,自己就是王者,自己统领着这支强大的队伍,让这支队伍坚强起来,勇敢起来。

你要知道,最坚强的人,不是看破红尘的人,恰恰是在宿命里挣扎的人。就如“大圣此去欲何,踏南天碎凌霄,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一样。

是的,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此心已动,此身已行。

一个人,也要活得要像一支队伍一样,活得要比两个人更加精彩,比三个人更有力量,比一群人更加热闹。

你的悲伤别大张旗鼓地让别人知道

优优是我在人力资源部的同事,她是个十分单纯的女孩。刚到单位就职时,整个部门的人都喜欢保护着她。我们经常听她那些恋爱时的伤痛经历,再给哭得梨花带雨的她递上一张纸巾。

那时,我就觉得优优像一张单纯的白纸,所以总对她充满了保护欲。

当然,对于单纯的事物,人总会有两方面的极端:一种是保护,一种是毁灭。所以,也总有人想给这个“傻白甜”上一堂社会思想教育课。

优优从来不认为这个世界应该有那么多的波折,所以每当她遇到什么感觉过不去的坎儿的时候,就会放开水闸,让泪水放肆冲刷那些负面情绪,或悲伤、或忧虑,哪怕是飞花落叶她都能伤感一二。

慢慢地,不知道是她一次次的脆弱让大家脱敏了,还是她始终拒绝在情商方面所有成长。

反正,没人再心疼她的单纯了。

一个成年人,如果连自己的情绪都收拾不好,那他基本上等于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哪怕他会做饭、会洗衣服,也只能配得上一个保姆的角色。更何况,不会有任何一个雇主愿意帮着保姆收拾负面情绪。

我记得孙红雷演过一部电视剧叫《潜伏》。剧中的人物余则成表面上傻傻的,与别人讲话总是小心翼翼,喜怒不形于色,给观众的感觉永远都是一副小人物的形象。

他做事总是很低调,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逢人便说他只是一个普通老百姓,其实是军统官员。在同事们纷纷对副站长职位虎视眈眈的时候,他更是收敛地说:“你们都是中校,我就是个小小的少校,怎么可能会轮到我呢?”然后就咧开嘴憨厚地嘿嘿傻笑,让大家都不自觉地放松了警惕。

然而拿剧中的其他几个人物形象与他作对比的时候,会发现他们都是爱出风头,太想证明自己,最终搞了个极其落魄下场。

可见,余则成的收敛和隐藏自己,控制情绪,喜怒不形于色是他完美执行任务的关键。

人生来各有志,性格秉性也各不相同,能具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的毕竟是少数。面对周遭生活的种种大起大落,要随机应变,遇到悲伤的事情不要轻易显现出来。

因为悲伤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如果因为我们的悲伤而影响到别人的情绪,那么对别人来说是不是有点儿太不公平了?凭什么自己的悲伤要让别人跟你一同分享呢?

在我大学即将毕业的时候,家里发生了一件大事——堂弟开了一家公司。

他开的是软件开发公司,刚开始,他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家里人对他都是满口称赞,既羡慕,又有些嫉妒。

我们几个小辈,自然成了被训斥的对象,而他则是“别人家的孩子”。

那时候,他不管吃饭还是出门,随时随地都要接打电话,就这样过了一年多之后,我突然看不见他接打电话了,仿佛“销声匿迹”一般。

事后,我从他朋友口中得知,堂弟的公司因为一些原因倒闭了。

他从来没有告诉过我们,他甚至怕家里担心,决定独自承担当年为了开公司所欠下的债务。就这样,公司的倒闭让他一夜之间变成了穷光蛋。

那一年过年,他没有回来,我们几个纷纷猜测,他可能是出去躲债了。

再见到堂弟时,已经是第二年的夏天。他已经不同于当年,因为他不再是老板,而是一名普通的公司员工。但他依然满面红光,意气风发,仿佛一切都没有变。

我问他,你经受了这么大的打击,不绝望吗?

他说:“人生那么长,欠的债务慢慢还,只要我还努力拼搏,欠下的账总会还清,日子会渐渐好起来,总有一天会恢复最初的模样。”

是,人生本来就如此艰难,我们敢不敢去面对,它都在那里。那么我们何必要畏惧和逃脱呢?以前我们会害怕,会哭泣,随着岁月的打磨,如今我们已经学会将悲伤和痛苦隐藏于心底。

与其说是隐藏悲伤,不如说我们学会了隐藏自己。我们把命运带给我们的折磨放在心底,不大张旗鼓地让别人知道,然后我们微笑着坚强地站起来,迈开大步向着成功进发,少一份悲伤,多一份坦然。

人的一辈子,多少会经历大风大浪,太清汤寡水的人生反而没了味道。既然人生中“不如意事十常居八九”的大概率我们是无法改变的,那何不隐藏起那不顺心的“八九”去追寻剩下的“一二”呢?

尽管有的时候这些不顺心的风浪和痛苦并不是我们想要的,但是我们克服了、去拼了,为了自己想要的努力追求。追求的过程中难免有喜有悲,遇到欣喜的事情我们不去张扬,遇到挫折时我们把挫折带来的悲伤深藏于内心,适时地隐藏自己,不喜形于色。

因为属于我们自己的喜怒哀乐都要自己去承担,我们自己才是命运的主宰者,没人能替我们去主宰命运,那么何必让别人来与我们一起分担呢?不论好与坏,悲伤与快乐都自己担负。

这样,我们会越来越坚强,我觉得这样的我们,活得很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