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逐鹿中原(1945—1949)(1)
历程
上党、平汉战役
1945年8月15日,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历经十三年的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形式宣布无条件投降。
中国人民欢庆胜利,但是和平并没有到来。
蒋介石又挑起了内战。
盘踞在晋西南的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充当了急先锋。
8月中旬,阎锡山部主力在日伪军的接应下进占太原及其附近地区。8月16日,阎锡山按蒋介石的密令,命令其第八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十九军军长史泽波率领第十九军、第六十一军的主力4个步兵师及1个挺进纵队(相当于师),从临汾、浮山、翼城侵入晋冀鲁豫解放区心腹地带上党地区,下旬占领了我从日伪军手中解放的襄垣、潞城及被我地方武装包围的长治、长子、壶关、屯留等城。
上党,是山西省东南部以长治为中心的地区,自秦汉置郡以来就是晋东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它东控太行,西据太岳,自古就是军事要地。因那里地势高,所以称为上党。
阎锡山进占上党,有着特殊的战略意义。从整个战局看,当时蒋介石正从其大后方西南、西北调集大军向华北、华中、华南各解放区陆续开进。蒋介石率先在华北的行动,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进而占据东北。阎锡山的这一步是蒋介石实现“抢占华北,争夺东北”战略部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局部看,阎锡山企图以一把刀子插入上党,分割我太行、太岳两根据地,进而占领整个晋东南,然后把晋冀鲁豫军区的主要兵力逼到山区予以消灭,恢复其在山西的反动统治。
蒋介石在积极准备内战的同时,又在一个月内三次电邀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企图用假“和平”手段,以共产党人到国民党政府中去“做官”为交换条件,让中国共产党交出军队和解放区,达到消灭革命力量的目的。
这时的美国政府也改变了不赞成中国发生内战的态度。
中国共产党人的态度是坚持和平,反对内战;方针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
毛泽东以大无畏的革命家气度,准备飞赴重庆,参加国共谈判。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战争已经在晋冀鲁豫解放区的门口打响了。
晋冀鲁豫解放区,西起同蒲路,与晋绥解放区相邻;东抵津浦路,与华东解放区相接;北起正太路、德石路,与晋察冀解放区相依;南至黄河,黄河以南有中原解放区。这是华北战略区的中央大门,它堵着国民党军队向北进攻的道路,成为国民党军队进攻的重点。
上党又是重点中的重点。
军情急如火。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就如何消灭侵入上党的阎锡山部做了部署。
8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统一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解放区的领导,组成了由邓小平任书记、薄一波任副书记的中共中央晋冀鲁豫中央局;成立了以刘伯承为司令员,邓小平为政委,滕代远、王宏坤为副司令员,薄一波为副政委,张际春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达为参谋长的晋冀鲁豫军区,统一领导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4个区党委和4个军区。
当时,在上党前线的只有参谋长李达一个人。
8月25日,刘伯承、邓小平、滕代远、薄一波、张际春率晋冀鲁豫军区指挥员陈赓、杨得志、陈再道、陈锡联、王近山等人,乘坐当时美军驻延安观察组的一架道格拉斯运输机回到了太行根据地。当时,美军并不知道我方的意图,也不知道乘坐人员的身份。
刘邓一行此前是去延安参加党的“七大”的。邓小平去得晚一些,他是在“七大”结束后接到毛泽东的电报紧急赶到延安的。在党的“七大”上,邓小平当选为中央委员,这是他第一次进入中央委员会。
刘、邓等人一下飞机就上了前线,那里的仗已经打得热火朝天了。
8月26日,中央军委指示晋冀鲁豫军区领导:集中太行、太岳军区主力首先歼灭阎锡山进入长治的部队,收复上党地区,消灭心腹之患。
8月29日,刘、邓作出了晋冀鲁豫地区的整个战略部署,并电报中央军委。
部署经中央军委同意后,晋冀鲁豫军区决定:刘、邓、张会合李达参谋长,指挥上党战役;滕代远、薄一波即赴冀鲁豫平原地区指挥那里的部队行动,并准备平汉线上的作战。
刘伯承、邓小平、张际春等在进行战前动员时,首先向集结待命的干部、战士传达了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精神,讲当时国际国内的形势和打好上党战役的决心。邓小平指出:根本问题是抗战胜利果实落在谁手里的问题,蒋介石、阎锡山伸手来抢,决不能让他们抢走。毛主席在赴重庆之前说过“只有你们打得好,我才能谈得好”。我们上党战役打得越好,歼灭敌人越彻底,毛主席就越安全,毛主席在谈判桌上就越有力量。我们不要辜负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期望。邓小平向参战将士发出了“打好上党战役,支援毛泽东主席赴重庆谈判”的号召。刘伯承说,蒋介石的军队沿5条铁路开进,5只爪子伸开向我们扑来了。人家的足球向我们华北解放区的大门踢过来了,我们要守住大门,保卫华北解放区,掩护我东北解放区战略展开。平汉、同蒲是我们作战的主要方向,但现在的问题是阎锡山侵占我上党6城,在我们背上插一把刀子。芒刺在背,脊梁骨发凉。不拔掉这把刀子,心腹之患未除,怎么放得下心分兵在平汉、同蒲去守大门呢?
“为保卫胜利果实而战”“为支援毛主席谈判而战”的口号激励着广大指战员。他们纷纷宣誓坚决歼灭敌人,争取战役胜利,并以饱满的革命热情投入了战前练兵。
9月7日,军区下达发起上党战役的命令。10日,战役正式发起。
这是抗日战争胜利后,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对国民党军队进行的第一个大战役,也是军区部队由分散的游击战向集中的运动战转变的第一个大战役。战役开始后,9天内连克襄垣、潞城、壶关、屯留、长子5城,歼敌7000人。驻守长治的阎锡山部队完全陷入孤立。
从9月20日起,开始合围长治。
长治是上党地区的首府,城高壕深,工事坚固,守敌是阎锡山的第十九军军长史泽波所辖的3个师,1万余人。
9月24日,我围城部队正式攻城。
阎锡山为了救援长治孤军被围,派第七集团军副司令彭毓斌率第二十三、第八十三两个军的6个师和省防军两个师,共2万多人,于28日进抵沁县以南;同时急电长治守军军长史泽波:“上党必争,长治必守,援军必到,叛军必灭。”以稳住阵脚。
由于连日阴雨,给我攻城部队带来一定的困难。敌援军将至,我又久攻不下,在此紧急关头,刘伯承、邓小平决定变攻城为围城打援。除留一部继续佯攻长治,吸引援军继续南下,并准备歼灭由长治出城接应之敌外,我部队主力兼程北上,在地方武装的积极配合下,将阎军合围于老爷岭、西窳、磨盘垴至榆林地区,经过数昼夜激战,于10月6日敌除2000余人逃回沁县外,其余全部被歼。彭毓斌被击毙,数十名高级军官被俘。
敌援军被歼,守城阎军顿成瓮中之鳖、惊弓之鸟。史泽波于10月8日夜趁大雨浓雾弃城西窜,企图横穿太岳山,逃回临汾、浮山和翼城。我野战部队和地方人民武装部队在“拼命抓住敌人”的口号鼓舞下,忍受饥饿疲劳,日夜追击,于10月12日在沁河以东之将军岭及桃川地区全歼逃敌,包括史泽波在内的近万名官兵当了俘虏。至此,历时30余天,共歼敌12个师及1个挺进纵队共3.5万人的上党战役胜利结束。除沁县外,晋东南地区全部解放。
上党战役的胜利,给进犯解放区的国民党军以迎头痛击,不仅巩固了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后方,而且加强了中国共产党在重庆谈判中的地位。蒋介石原指望在重庆谈判桌上以此为筹码,没想到全副武装、趾高气扬、气势汹汹的国民党军队竟会一败涂地。
蒋介石又恼又恨又无可奈何,只好在谈判桌上乖乖地签订了《双十协定》。
败军之将史泽波对陈赓这样说:“抗战八年中,贵军在上党地区和日军作战,日本投降后,我们来抢占地盘是不对的。不过,没想到失败得这样快,真是天助你们。”
上党战役的胜利为我军主力在漳河以北组织歼灭战,为全力歼击平汉线北犯的国民党军开辟了广阔的有利战场,在军事上为我军赢得了战略上的主动。经过这次战役,我军大量补充了装备、弹药和兵员,提高了正规作战的水平,加速了由游击兵团向正规兵团的转变。10月14日,也就是在战役结束后的第三天,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写出了《上党战役经验的初步总结》,刘伯承、邓小平将战役经验电报了中央军委。
在谈到上党战役的经验时,刘伯承、邓小平说:“我们上党作战是经过夺城打援、围城打援、消灭突围逃窜之敌的三种形式与过程。”
毛泽东曾高度赞扬上党战役的伟大历史意义。他在《关于重庆谈判》的讲话中说:
现在有些地方的仗打得相当大,例如在山西的上党区。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的中间,有一个脚盆,就是上党区。在那个脚盆里,有鱼有肉,阎锡山派了13个师去抢。我们的方针也是老早定了的,就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这一回,我们“对”了,“争”了,而且“对”得很好,“争”得很好。就是说,把他们的13个师全部消灭。他们进攻的军队共计3万8千人,我们出动3万1千人。他们的3万8千人被消灭了3万5千人,逃掉2千人,散掉1千人。这样的仗,还要打下去。
上党战役刚刚结束,邓小平和刘伯承又受命指挥平汉战役。
国共虽然签订了《双十协定》,但是,毛泽东认为:“已经达成的协议,还只是纸上的东西。纸上的东西并不等于现实的东西。”他看透了蒋介石的心思,估计蒋介石会进一步扩大进攻解放区的规模。毛泽东强调:“不给敢于进攻解放区的反动派很大的打击,和平是不会来的。”
事态的发展和毛泽东预料的一样。
蒋介石进攻华北、抢占东北的步子迈得更快了。
国共两党争夺东北的斗争在平汉路上展开了。
10月12日,毛泽东致电邓小平、刘伯承,指示:“山东、华东主力转移至冀热辽区及东北,至快还需一个月,各部队到达后,布置战场,熟悉地形,初步完成准备,至快亦须两至三个月。因此,我们阻碍和迟滞顽军北进,是当前重要的战略任务。”“我太行及冀鲁豫区可集中6万以上主力由刘邓亲自指挥,对付平汉路北进顽军,务期歼灭其一部至大部。”要求晋冀鲁豫军区除以一部兵力截击沿同蒲路北进的敌军外,集中主力歼击沿平汉路北犯的敌人。
10月17日,上党战役结束后,毛泽东又给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晋冀鲁豫中央局发来一份电报。电报中说:“在你们领导之下打了一个胜利的上党战役,使得我军有可能争取下一次相等的或更大的胜利。除以太岳全力展开同蒲路的作战争取应有胜利外,必须集中太行与晋冀鲁豫全力,争取平汉战役的胜利。即将到来的新的平汉战役,是为着反对国民党主要力量的进攻,为着争取和平局面的实现,这个战役的胜负关系全局,极为重大。”中央要求“利用上党战役的经验,动员太行、晋冀鲁豫两区力量,由刘伯承、邓小平亲临指挥,精密组织各个战斗部队,取得第二个上党战役的胜利”。中央还指示,应诱敌深入到安阳、沙河间地区寻求机动,予以各个歼灭。
为了完成党中央交给的战略任务,10月10日,在上党战役尚未完全结束时,刘伯承、邓小平即从前线赶回晋冀鲁豫军区驻地涉县赤岸村,部署平汉战役。
刘、邓指示:为适应组织平汉战役,所有冀南、冀鲁豫及太行山在平汉线上的部队均归王宏坤、陈再道、宋任穷指挥。以加强部队控制汤阴及其两侧,监视、迟滞敌人北进,主力迅速占领临洛关、紫山及临漳、成安、肥乡三城,准备在漳河北消灭敌人。
10月中旬,蒋介石嫡系胡宗南部之先头部队第三军、第十六军,沿同蒲路经榆次转正太路开抵石家庄,侵入华北解放区腹地;孙连仲的第三十军、第四十军、新八军等部4万余人,在其副司令长官马法五(兼第四十军军长)、高树勋(兼新八军军长)率领下,由新乡沿平汉路北犯,后续4个军亦在向新乡开进;伪军孙殿英部随孙连仲部一同北犯,乘机侵占我已解放的汤阴县城。
平汉战役也叫邯郸战役。
邯郸,是华北的战略要地。它处于全国解放区的中央,扼华北解放区的大门,西峙太行、太岳,东展冀鲁大平原,南临黄河,北界正太,四周被同蒲、正太、津浦、陇海铁路所环绕,平汉线贯穿其中。
刘伯承说,邯郸这座城市,战国时代被称为“四战之国”,现在仍然是“四战之地”:东要配合山东,西要配合陕北,南要配合中原,北要配合晋察冀。由于它所处的战略位置,决定了邯郸战役的重要性。
10月16日,刘伯承、邓小平签署了平汉战役的作战命令,决心集中太行、冀南、冀鲁豫主力于漳河北岸至临洛关铁路两侧,以优势兵力歼灭沿平汉路北进的敌军。另以基干部队一部结合广大地方武装民兵,自新乡至安阳段两侧不断袭扰、截击、饿困北上顽军,切断其后方的补给线,迫使其残留大量兵力于沿途各要点,以迟滞其行动,保障我主力顺利完成任务。
刘邓命令王宏坤、陈再道、宋任穷统一指挥杜义德、陈锡联、秦基伟所部组成路西军,由杨得志、杨勇、苏振华指挥第一纵队及冀鲁豫军区主力兵团一部组成路东军,由张廷发指挥所属三个团为独立支队,各按部署集结到各自的目的地带,待机作战。
这一部署,后来被国民党方面称为“口袋战术”。
10月17日,刘邓又发出了《平汉战役某些战术问题的指示》,具体地分析了敌军的特点,规定了我军战术上的基本原则,以及关于野战、村落战斗、夜间战斗、特种兵战斗的具体战术,还规定了大兵团作战的指挥与协同动作时的纪律和注意事项。
10月22日,战斗开始,且异常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