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当唐朝的国势蒸蒸日上的时候,在祖国西南的西藏高原上,出现了一个强大的民族政权——吐蕃(bō)。吐蕃是今天藏族人的祖先。他们原来是汉朝羌族的一支,后来逐步西迁,在雅鲁藏布江南岸渐渐发展起来。他们征服了原来居住在西藏南郊的孟族,使孟族人沦为自己的奴隶。他们在柳林茂密的泽当建筑碉堡,定居下来。吐蕃人慢慢地发展了农业,又从以后迁入西藏的羌人那里接受、学习汉族的农业技术,使用铁犁、铁锨等农具,兴修水利,开沟挖渠,战胜了高寒和风雪,种植青稞(kē)、荞麦,畜养牦(máo)牛、羊、马,生活逐渐富裕起来。大约在公元620年,松赞干布的父王论赞弄囊打败了西藏的其他部落,建立了一个统一的政权,当上了吐蕃王。这是个了不起的历史进步。但是,那些失去了特权的氏族贵族却怀恨在心,不愿受赞普(吐蕃王的称号,意为“雄强的男子”)的控制,千方百计反抗。公元629年,一些氏族贵族发动政变,用毒药害死了论赞弄囊。王朝一片混乱,情形十分危急。
在这紧要关头,松赞干布勇敢地担当起平定叛乱的重任。当时他只有十三岁,却已精通骑术、射箭、摔跤、击剑等各种武艺;而且爱好民歌,也能动手写诗,是个能文能武的全才,因而受到了吐蕃人的喜爱和敬重。他依靠中小贵族和自由民的拥护,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奋战,平息了叛乱,严厉打击了氏族大贵族,巩固了吐蕃王朝的统一。叛乱平定之后,松赞干布就把都城从泽当迁到了逻些(今拉萨)。逻些位于西藏高原的中心,有利于松赞干布更好地管理国家。
年轻的松赞干布并不满足吐蕃的贵族生活,而十分热心于接受周围各族的先进文化。当他听说唐朝的经济、文化都比他们发达之后,就派出使者,到长安来要求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松赞干布的使者第一次进了长安。唐太宗也了解吐蕃的兴起和名声,愿意同他们交往,就派使者回访吐蕃。汉藏两族友好往来的大门从此被打开了。
七年之后,也就是公元640年,松赞干布派大臣禄东赞出使长安,让他带了大量的黄金珠宝献给唐太宗,代表自己向唐朝求婚。唐太宗看松赞干布的态度十分诚恳,又考虑到汉藏两族的友谊,就答应把皇族姑娘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传说,当时到长安求亲的,除了吐蕃的禄东赞之外,还有其他四个国家的使臣。他们都带着贵重的礼物,一心想娶回唐朝的公主。唐太宗下了道命令,要求前来求亲的使者先解答五个难题,哪一国使者能够解答,哪一国就能与唐朝和亲。
第一道题目,是要求把一根很细的丝线,穿过一颗有曲孔道的明珠。第二道题目,是把一百匹母马和一百匹小马驹放在一起,要求辨认出它们各自的母子关系。
面对这两个难题,其他几国的使臣都直发愁,就是想不出什么法子来。禄东赞却很快动手干起来。他找到一只蚂蚁,在蚂蚁的腰上拴了一根马尾,然后把蚂蚁放进九曲明珠的小孔里,轻轻向孔内不断地吹气。不一会儿,蚂蚁便拖着马尾从孔的另一端爬出来了。禄东赞再把丝线接在马尾上,轻轻一拉,丝线就穿过了九曲明珠。
对于小马如何辨认母马,禄东赞用吐蕃人民在游牧方面的丰富知识,非常轻松地把问题解决了。他让人把母马和马驹分开关了一天,不让小马驹吃饲料,连水也不给喝。第二天,再把马群放到一起。饿慌了的小马各自跑向自己的母亲去吃奶,母子关系一下子就清楚了。
还有其他三道难题,都是禄东赞取得了胜利。唐太宗看到禄东赞如此聪明、机智,十分高兴,他知道强将手下无弱兵,松赞干布一定是一个更为机智、聪明的人,于是决定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这便是传说中的“五难婚使”的故事,虽然不一定是事实,但是却反映了吐蕃人民对汉藏友好的强烈愿望,以及对完成这一使命的使者的热情赞美。
第二年正月,唐太宗派遣江夏王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进藏。李道宗是唐太宗的叔叔,而文成公主可能就是道宗的女儿,由此可以见出唐太宗对于汉藏联姻的重视。文成公主的送亲队伍除了江夏王率领的卫士之外,还有乳娘、宫女、乐队、工匠、宫属等,阵势十分壮观。唐朝廷还为公主准备了一份丰富的嫁妆,其中有大量的金银珍宝、绫罗绸缎,显示了公主华贵的身份和唐朝的繁荣发达;还有许多吐蕃所没有的谷物、果品、蔬菜的种子以及药材、蚕种;还有大批的医药、植树、工程技术、天文历法方面的书籍,显示了公主良好的教养和唐朝对吐蕃的真诚友谊。
文成公主出嫁的消息传到吐蕃以后,吐蕃人民极为喜悦和兴奋。为了表示对公主的真诚欢迎和减少公主旅途的辛苦,他们在公主入藏沿途很多地方准备了马匹、牦牛、船只、食物和饮水,一路迎送文成公主。
松赞干布亲自率领一支人马,从逻些赶到柏海(今青海扎陵湖)去迎接文成公主,并在那里举行了隆重的婚礼。松赞干布看到唐朝仕女的端庄秀美、中原文物的典雅华贵,以及财富的众多、文化的发达、仪仗的精彩,心中异常高兴。他穿上汉族的袍带,打扮成唐朝的驸马,以女婿的礼节拜见江夏王,然后送江夏王回长安复命。婚礼结束后,松赞干布陪着文成公主越过雪山高原来到逻些城。那一天,逻些城沉浸在一片欢腾的海洋之中:乐队不停地奏着乐曲,成千上万的逻些百姓一齐从帐篷里跑出来,载歌载舞,夹道欢迎文成公主的到来。松赞干布为了表示对文成公主的尊重,就在逻些城按照唐朝的建筑风格,建造了一座华丽的王宫,就是现在的布达拉宫。
文成公主进藏,是吐蕃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留下了很多动人的传说。
青海境内有一条倒淌河。这条河从东向西流入青海湖。传说文成公主到达这条河以后就不再坐轿子,而要骑马进入草原。文成公主感到从此和家乡的距离一天比一天更远了,心里非常难过,不禁失声痛哭起来。公主哀婉的哭声,感动了天地,结果使这条河同天下所有的河都不一样,不是向东流,而是向西流。“天下江河皆东去,惟有此水向西流”的诗句,就是简洁地描绘了这一现象,倒淌河的名称也因此而得来。
类似的传说还很多。众多的传说,表明了吐蕃人民对文成公主的赞美和怀念,因为公主的进藏,有力地促进了汉藏经济文化的交流,尤其对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文成公主之前,吐蕃虽然已有农业,但经营很粗略,只不过是用石头围住一块地,然后撒下种子,既不会整地,也不知保持水土。唐朝的先进技术传入后,出现了小块农田,学会了防止水土流失和平整土地。
吐蕃过去没有文字,无论什么事都用绳打结,或在木头上刻符号来表示。文成公主就劝松赞干布设法造字。于是松赞干布指派了一些人去研究,后来造出了三十个字母和拼音造句的文法。松赞干布认真学习新文字,并把这些字刻在石崖上,从此吐蕃有了自己的文字。他们用吐蕃文字翻译唐朝的儒经和佛经,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文成公主进藏所带来的巨大贡献,是吐蕃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在吐蕃人民中间流传着不少颂扬文成公主的诗歌,其中有一首这样赞美道: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给吐蕃粮库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有各种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给吐蕃工艺的发展打开了大门;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各种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公元650年,松赞干布去世了。文成公主又活了三十年,这位了不起的女性,与松赞干布共同生活了十年,而在西藏生活的时间却有四十年。直到今天,西藏的大昭寺和布达拉宫,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