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听懂世界超级名曲:世界名曲密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世界名曲密码No.4 《第四十五交响曲》

《第四十五交响曲》又名《告别》,作于1772年。海顿是一个多产的作曲家,一生共创作了104首交响曲,有人估计达150首之多。在海顿的早期作品中,大部分交响曲都是三个乐章,后来逐步定型为四个乐章,唯有这部《第四十五交响曲》是五个乐章。

海顿出生在奥地利南部靠近匈牙利边境的罗劳村,父亲是一个马车制造匠,还是一位乡间农民“音乐家”,不用看谱就能弹奏竖琴。在父亲的影响下,海顿从小就爱上了音乐。他生就一副好嗓子,八岁时就被维也纳圣斯蒂芬教堂唱诗班选中了。他在唱诗班里生活了八年,因为进入变声期嗓子沙哑而被赶了出来,被迫流落街头。为了糊口,他当过仆人、看门人、送信人,擦过皮鞋,干过家庭教师。1759年,海顿成为波西米亚伯爵莫辛的小教堂唱诗班的音乐指导。两年后,他又被匈牙利颇有权势的埃斯特哈齐公爵任命为宫廷乐长。在这个职位上,海顿度过了长达30年之久的音乐仆役生活。《第四十五交响曲》就是海顿在这一时期的作品。

《第四十五交响曲》分五个乐章。第一乐章以精神抖擞的快板开始,越来越紧张、激烈,给人一种慌乱不安的感觉。第二乐章是温和、宁静的柔板,类似抒情的小夜曲,长笛和小提琴温柔而凄婉地奏鸣着。第三乐章是轻盈的小步舞曲,洋溢着海顿作品常见的轻松与幽默。第四乐章又回到急速而慌乱的格调上来,音乐的速度越来越快。

第五乐章是这首交响曲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乐队刚一登台时,每个人手里都擎着一只点燃着的蜡烛,听众不知道这是干什么用的。第五乐章开始后,节奏逐渐变慢,乐曲的情绪和气氛逐渐低沉暗淡下来。首先是第一双簧管手和第二小号手,演奏完自己的声部后,各自吹熄了乐谱旁的蜡烛,拿着乐器默默地退场了。不一会儿,低音大管的乐师也吹灭蜡烛离开了。紧接着,第二双簧管、第一法国号、低音维奥琴的乐师也都相继吹灭蜡烛下场。乐音渐渐寥落,唯有弦乐声部还在持续地演奏着。没过多长时间,大提琴手、小提琴手、中提琴手,一个接着一个地悄然退场。乐曲临近尾声时,舞台上只剩下第一小提琴手在孤独地演奏着寂寞而凄凉的旋律。当他演奏完最末一个音符后,也吹熄蜡烛,黯然离去。舞台上立刻变得一片漆黑。台下的听众感到很新奇,连鼓掌都忘记了。过了一会儿,乐师们重新登台谢幕,演出宣告结束。

关于这首交响曲独特的结尾,1799年出版的莱比锡《普及音乐报》上有这样一段记载:“当乐队演员开始吹灭烛光相继悄然退席时,听众的心收紧了……而当最后的小提琴奏出的微弱的声音终于也消失时,听众深受感动地开始默然散开,好像同他们所欣赏的东西永远告别似的。”

海顿能别出心裁地设计出这样一个结尾,显示出他具有卓越的艺术才能。然而,这个创意仅仅是出于艺术创新的需要吗?一个流传广泛的传说认为,这是海顿巧妙的暗示。1772年夏天,生活奢华的埃斯特哈齐公爵来到匈牙利境内的萨托,海顿指挥的乐队一同前往。萨托是一个避暑胜地,这里林木葱茏,宫室华美,埃斯特哈齐公爵来到这里就乐不思蜀,忘记了归期。乐队的成员们大多都是奥地利人,长年在外从事音乐演奏,思家恋亲之情与日俱增,一个个归心似箭。然而,他们都受雇于王府,谁也不敢贸然向公爵提出回家探亲的要求,便纷纷来到海顿面前诉苦,请求他帮忙解决这个问题。海顿虽然身为乐长,却无法左右公爵的行程,他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这天晚上,海顿连夜谱写了一首交响曲。埃斯特哈齐公爵听说乐长有新作面世,就率领家族和亲朋好友们兴趣盎然地前来欣赏,于是就出现了前边描写过的一幕。当乐师们全都退下后,海顿收起指挥棒,向公爵和来宾们深深鞠躬,示意演出到此结束。公爵不愧是超级乐迷,他立刻明白了海顿的用意,第二天就宣布乐队可以启程,返回奥地利境内。此后,人们就给这部《第四十五交响曲》加了一个《告别》的标题。

还有一个传说与之大同小异。埃斯特哈齐公爵虽然是匈牙利最富有的权贵,但他挥霍无度,渐渐有些捉襟见肘。为了减缩府内支出,他准备解散或者精简乐队人员。30多位赖以谋生的乐师们闻讯后,惶惶不可终日。海顿非常同情他们的遭遇,就谱写了这首交响乐曲,打算留在解散前的告别仪式上演出。没想到埃斯特哈齐公爵听了这首交响乐后,被它所表现出来的凄凉情感所感动,便打消了原来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