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曲密码No.8 《d小调第二十钢琴协奏曲》
《d小调第二十钢琴协奏曲》完成于1785年,编号K466,当年2月11日首演,由作曲家莫扎特本人担任钢琴主奏。
莫扎特一生共创作了27首钢琴协奏曲,它们充分代表了18世纪协奏曲辉煌、宏大、严谨、对称的特点。《d小调第二十钢琴协奏曲》是迄今最常演奏的莫扎特的协奏曲之一,它内容丰富,形象深刻,形式宏伟,贝多芬对它的评价特别高,曾亲自演奏过它。除此之外,贝多芬没有演奏过其他作曲家的任何协奏曲。贝多芬还和勃拉姆斯分别为这首协奏曲写过华彩乐段。
在莫扎特所创作的众多钢琴协奏曲中,最为出色的除了《d小调第二十钢琴协奏曲》外,还有第二十三首(A大调)、第二十四首(c小调)。
《A大调第二十三钢琴协奏曲》全曲遵循着古典乐派的结构,但作曲家在旋律上给它赋予了浪漫乐派的色彩。第一乐章为明亮轻快的快板。在小提琴和钢琴的相互追逐中,迷人的主题反复呈示,但在那美妙的音符后面,或隐或现出忧郁的音乐氛围。第二乐章是全曲的核心,钢琴仿佛唱出哀伤的乐曲,升f小调的柔板在阴暗色彩的气氛下表达出灰暗的心情。第三乐章为活泼的乐章,与第二乐章完全不同,好似一个人从阴暗的角落里突然来到明媚温暖的室外,享受着和风与阳光,令人心情为之一震。
关于这首协奏曲,还有这样一段轶事。那是斯大林在世时,有一次,他从收音机里听到苏联女钢琴家尤金娜演奏的莫扎特的这首协奏曲,一下子入了迷,竟忘了吸烟。听完后他连声赞叹道:“好听,太好了!”苏联国家广播委员会听到这个消息,特地赶制了一张唱片送给斯大林。此后,斯大林每天睡觉前都要听一听这张唱片。斯大林逝世后,人们在他卧室内的唱机上发现一张还未取下的唱片,它所录制的就是莫扎特的《A大调第二十三钢琴协奏曲》。
从莫扎特的手稿上看,他的《c小调第二十四钢琴协奏曲》是一部仓促之作,独奏部分有许多地方粗略不全,许多音符含混地写在空白的谱线上。有人认为,仓促的原因是他刚刚完成了《费加罗的婚礼》,而这部作品没有人预约,他要拿出很多精力来应付开支,所以无法集中全部心思来写这首协奏曲。还有一个令人不解之处,那就是他在1786年3月初完成的第二十三首协奏曲,还有着温暖的色彩,这个月底推出的第二十四首协奏曲却充满了悲剧性气氛,冷峻得令人恐惧。解释也许只有一个,那就是莫扎特受命而作,以改变入不敷出的困窘状况。
这首协奏曲共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为快板,一开始就给人以一种紧张挣扎的感觉,在暴风雨般的乐队全奏中,钢琴进入,奏出忧郁而抒情的乐句,仿佛拉开了悲剧的序幕。第二乐章为小广板,双簧管、长笛和大管同钢琴声部的竞奏,具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性质,钢琴进入后马上就表达凄楚深切的哀痛。第三乐章为小快板,运用的是变奏曲。变奏曲本来是便于表达轻松愉快心境的曲式,而在这里却在不断强调无情的小调主调,令人始终无法从紧张痛苦的气氛中解脱出来。这首充满忧郁和悲伤的协奏曲曾经深深地感动过贝多芬,有人认为它就是贝多芬音乐中那种悲壮的英雄主题的源头。
《c小调第二十四钢琴协奏曲》是莫扎特配器最多、最有感染力的钢琴协奏曲。除了长笛、两支双簧管、两支单簧管、两支巴松管,还外加两支法国号、小号及鼓,让乐队在齐奏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力量与丰富的音色。很显然,莫扎特在这首协奏曲中注意提升管乐地位的努力,将管乐、钢琴、乐队几乎并列起来。
与前两首协奏曲相比,《d小调第二十钢琴协奏曲》更像是莫扎特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和回顾。它的第一乐章的主题由弦乐器组在低音区奏出,小提琴和中提琴用切分节奏提供了不寒而栗的惴惴不安的心理背景。在这一乐章中,弦乐队的主要任务是渲染阴郁的气氛,一架钢琴上似乎出现了两个对立的角色,对比主题的冲突和搏斗贯穿始终。莫扎特作品的结尾往往是明快而华丽的,而这个乐章的结尾却有点奇怪,乐声渐弱渐远,给人一种失望的感觉。和莫扎特的生平相印证,这一乐章似乎写出了他与宫廷和贵族统治的斗争。大主教要他心甘情愿地为自己服务,而莫扎特要为个人的理想作曲,于是他毅然辞去宫廷乐师的职位,靠自己的才华谋生。
第二乐章是一首“浪漫曲”,这是莫扎特特意为这个乐章取的名称。它以一支宁静的抒情曲开始,好像阴霾过后阳光普照,似乎作曲家在回忆幼时纯真快乐的生活和自己在欧洲受到广大民众爱戴的往事。这中间插入了一段发疯一般的曲调,仿佛晴空万里时突然来了一场暴风雨,它似乎在暗示美好的生活中总是有阴影,这让作曲家深感不安和无奈。很快,雨过天晴,太阳又出来了,乐曲又回到宁静的主题。这流露出作曲家对生活的信心,尽管现实与想象总是背道而驰,但莫扎特相信未来一定是美好的。
第三乐章采用回旋曲式,再次呈现出第一乐章中对比主题的冲突和搏斗,但其中穿插了很多火热的叠句,似乎在暗示作曲家已经理智地发觉了现实与幻想的距离。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乐章的结尾,突然转到了欢快的D大调,体现了一种不可抵挡的力量,这也是作曲家乐观和自信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