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清廷柱石,中兴名臣
曾国藩是晚清的柱石,他与左宗棠、胡林翼一起被称为“同治中兴三大臣”,是清末汉族官僚中影响最大的人物。经他所推荐的人物多能任要职,尤其是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经他所推荐的督抚几乎占据了清朝督抚一级官员的一半以上,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中国清朝时期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曾国藩的一生是和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分不开的。1852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这时太平天国的革命风暴已席卷半个中国,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革命势力的发展,曾国藩遂在家乡办团练,这就是湘军。
1854年初,曾国藩所创立的湘军组成陆军13营,水师10营,共1.7万多人,同年正式出师与太平军作战。在湖南、湖北战场上,形势对太平天国十分不利,尤其是进军江西九江后,曾国藩得意忘形地叫嚷:“肃清江面,直捣金陵。”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太平天国派石达开等率军西援,在湖口、九江战役中,痛歼湘军水师。1855年2月11日,太平军放火焚毁停泊在江面的湘军大船百余艘,夺得曾国藩座船,曾国藩走投无路,投水自杀,被救起仓促逃入南昌,连连惊叹“呼救无人”“梦魂屡惊”。
1856年,太平天国内部发生变乱,湘军乘机卷土重来,12月攻下武汉。接着李续宾率领湘军主力投入江西战场,陷九江,进逼太平军重要军事据点三河镇。由于孤军深入,湘军陷入太平军将领陈玉成、李秀成包围圈,湘军大败,李续宾以下文武官员400余人全部被歼。曾国藩不得不承认:“三河之挫,敝邑阵亡达六千人,士气大伤!”
◆ 曾国藩
曾国藩的湘军,虽然在三河遭到惨败,但力量并未溃灭,他仍然坚持夺取安庆进取天京的战略。1860年,曾国藩亲率湘军八万实现了对安庆的包围。这时太平军击溃江南大营,东征苏、常,咸丰帝气急败坏,要曾国藩赶快发兵救援。但是他拒绝应命,说:“安庆一军,目前关系淮南之全局,将来即为克服金陵之张本。”为了解安庆之围,太平天国决定分兵两路,突入敌人后方,攻取武汉。这一行动,引起了湘军内部的一片惊慌,有人主张撤安庆之围,回师救援湖北。可是曾国藩不为所动,仍坚持原议,说:“吾但求力破安庆一关,此外皆不遽与之争得失。”果然,太平军西取武汉的计划未能实现,而曾国藩孤注一掷,如愿以偿。经过五个月的争夺,1861年9月5日,安庆终于落入湘军手中。
1861年,曾国藩受命督办江、浙、皖、赣四省军务,四省巡抚、提督悉归节制。这样,曾国藩集团一跃而成为汉族官僚中最大的实力派,并逐步取得了西方列强的好感和支持。1862年春,清政府宣布“借助”外国侵略军进剿太平军,“不为遥制”。曾国藩也认为帝国主义“有德于我”,“目下情势,舍借助洋兵,亦实别无良策。”他决心与洋人携起手来,共同镇压太平天国。1862年初,他保荐左宗棠为浙江巡抚,带兵入浙,保荐李鸿章为江苏巡抚,率淮军去上海,让他们放手与洋人合作,协同夹击太平军。曾国藩自己则坐镇安庆,派他的胞弟曾国荃率领湘军主力由皖北东下,进逼天京。
1864年春,太平天国在江浙基地大部分丧失,同时,天京各城门也被湘军合围。7月19日,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起义失败了。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曾国藩屡败屡战,勇于调整错误,稳扎稳打,协调各方关系,凸显其优秀的政治天赋和军事才能。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毁之则为帮凶,誉之则为圣相。
备受推崇的曾国藩
曾国藩对近代中国影响很大,受到不少人的推崇。同僚左宗棠给他的挽联中说:“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梁启超曾说,“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章炳麟曾说,“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毛泽东则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对曾国藩也推崇备至,曾说“足为吾人之师资”,并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