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北逐匈奴,控扼河套
蒙恬,秦始皇时期的著名将领,他北御匈奴,修筑长城,修驰道,控扼河套,声威震于匈奴,使匈奴多年不敢犯边。传说他曾改良过毛笔,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人物。
蒙恬(?—前210),姬姓,蒙氏,名恬。祖籍齐国,因其祖父在秦昭王时自齐入秦,自此蒙氏遂世居秦国。他是秦始皇时期的著名将领,曾北御匈奴,修筑长城,为保卫华夏族的生存与生活作出了重大贡献。
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正当咸阳城里欢庆胜利的时候,秦国北部边境传来匈奴频繁骚扰并大举南侵的消息。匈奴军队杀人放火,抢劫牲畜财物,边疆人民苦不堪言。这时天下初统一,人心思定,军民厌战。蒙恬不顾连年征战的辛劳,接受命令“北逐戎狄”,收复河套一带。
前215年,蒙恬率领30万能征善战的大军,日夜兼程赶赴塞北。扎下大营后,他一边派人侦察敌情,一边亲自翻山越岭察看地形。第一次交战,就杀得匈奴人仰马翻,溃不成军。前214年的春天,又爆发了最具决定性的战争。蒙恬跟匈奴人在黄河以北进行了几场战争,匈奴主力遭受重创。最后匈奴残余向北逃窜。史载:匈奴人向北(逃窜)700多余里。这次战斗,匈奴人彻底被赶出了河套地区,秦王朝从匈奴人手中夺回了水草丰美的黄河大草原。汉代贾谊曾评价说:“(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马。”蒙恬仅一战就将剽悍的匈奴重创,使其向西逃窜,四处狼奔。此后,蒙恬统率重兵坐镇上郡(今陕西榆林市境内)。为了加强河套地区的防线,蒙恬在河套黄河以北(今内蒙古乌拉山一带)筑亭障,修城堡,作为黄河防线前哨阵地。经过这次战斗,给北方带来了十几年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河套地区的开发创造了条件。
◆ 汉长城遗址
匈奴人虽被击败,但其单于王庭仍然存在,也就是说其根本依然存在。为了防范匈奴人南侵,蒙恬根据“用险制塞”的策略,以城墙来制骑兵的战术,调动几十万军队和百姓建起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达5000多千米的长城。
同时,蒙恬沿黄河河套一带设置44个县,统属九原郡,还建立了一套治理边防的行政机构。前211年,秦王朝遣发3万多名罪犯到洮河、榆中一带垦殖,发展经济,加强军事后备。这些措施对于边防的加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另外,蒙恬又派人马,从秦国都城咸阳到九原,修筑了宽阔的驰道,克服了九原交通闭塞的困境。这不但加强了北方各族人民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更重要的是对调动军队、运送粮草器械物资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前210年冬,秦始皇游会稽途中患病,在沙丘病死,死讯被封锁。中车府令赵高得宠于公子胡亥,他想立公子胡亥为皇帝,于是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谋划政变,夺取皇位。但他们忌惮北方始皇长子扶苏,尤其是蒙恬手中掌控的30万大军。于是,赵高矫诏,派遣使者到塞上,赐死公子扶苏。
扶苏自杀,蒙恬内心疑虑,请求当面申诉。使者答应,另派他人执掌兵权,囚禁蒙恬于阳周。胡亥杀死扶苏后即位,即秦二世,便想释放蒙恬。但赵高深恐蒙氏再次贵宠用事,对己不利,执意要消灭蒙氏,便散布在立太子问题上,蒙恬的弟弟蒙毅曾在始皇面前毁谤胡亥,胡亥于是又囚禁了蒙恬。二世害怕蒙恬在军中威望过高,直接赐他自尽。至此,一代名将被冤杀。
蒙恬发明毛笔的传说
秦代时人们主要在竹简上书写,使用的是刻刀或者漆笔,漆笔主要是竹签。尤其是漆笔写字很不方便,蘸了漆没写几笔就会干涸。一天,蒙恬打猎时看见一只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迹,心中不由来了灵感。
他立刻剪下一些兔尾毛,插在竹管上,试着用它蘸墨写字。可是兔毛不吸墨。蒙恬试了几次,效果不佳,于是随手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石坑里。有一天,他无意中看见了那支被自己扔掉的毛笔,捡起来后,他发现湿的兔毛变得更白了,蘸墨一试,居然效果很好。原来,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的油脂去掉了,变得柔顺起来,由此毛笔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