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崛起,新雇主经济的演进(《哈佛商业评论》增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激变市场要灵活管理

在深入研究这些算法之前,我们先思考,在战略和组织架构方面,为何传统做法在众多公司失效?

近年来,技术为市场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变革和不确定性,企业的敏捷度和适应能力成为CEO最热衷的话题。然而随着变革节奏越来越快,公司几乎要时刻不停地调整管理方式。对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决策方式,这样做显然不现实,自适应的能力需要渗入到企业的DNA中。

这时自适应能力将大展身手,它与敏捷性(快速调整)、适应能力(迭代学习)和双元性(在探索和获利之间取得平衡)紧密相关。互联网公司大量运用的自适应算法包含上述三种特性的元素,并以一种自驱动的方式实现。要有效运行,推荐系统必须既能从已知的客户喜好中获利,又能根据不同的商品探索新的客户喜好,算法要在获利和探索之间取得恰当的平衡。这些算法的基础由以下三个相互关联的学习循环构成:

实验:探索偏好。第一循环首先要探索新的选择。选择可能性增多对整个系统的成功非常重要。其次,它要对这些选择进行经济有效的测试:例如根据对内容和消费者行为的理解,推荐商品,但同时要保持一定随机性和弹性。第三,它要乘胜追击,加强有效方案。

建模:调整实验的方式和成本。自适应算法不但能从不断试错中学习,它也可以根据环境来调整实验频率。换言之,实验机制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进行自我调节。然而,实验永远不可终止,因为一定程度的探索和惊喜对所有顾客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塑造:影响偏好。当顾客被指向新的产品和类别时,他们的新兴趣点将会被挖掘和塑造。它不但会加强顾客的偏好,更会创造新的偏好。

最关键的是,这三个学习循环是自动运行的,无需人工决策介入。它不需要分析师手动制作推荐,再一个个地解读用户反馈,最后手动调整实验频率,筛选出用户最可能青睐的新商品。自驱动可以让自适应系统以非常快的速度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