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三胜连唱几十个“我好比”
俗话说“救场如救火”,艺人在戏台上遇到突发事故,要相互补台,在观众面前把漏洞遮掩过去。京剧老生余三胜和谭鑫培曾经为了救场,在《四郎探母》中临时编词,分别连唱几十个“我好比”。
谭鑫培(右)在京剧《四郎探母》中扮演杨四郎
清朝末年,余三胜曾与青衣胡喜禄合演《四郎探母》,余饰演杨延辉,胡饰演铁镜公主。余三胜唱完四句“我好比”〔西皮慢板〕,正要转〔二六〕时,后台管事在帘内提请他“马后”(意谓通过增加唱词、念白和放慢演唱速度,以延长演出时间,往后拖长)。余三胜知道胡喜禄未到,便现编现唱,接唱西皮慢板“我好比……”直到唱了几十个“我好比”时,胡喜禄才在上场门帘内喊道:“丫鬟!带路哇!”
由于余三胜反应快,戏词编得妙,唱得好,观众并不觉得他在台上拖延时间。
无独有偶。有一次,京剧老生谭鑫培早早进宫,而配演的孙怡云因腹泻未能及时赶到。慈禧太后落座以后,便命开锣,谭鑫培一人扮演上场,同时叫人出宫,催促孙怡云赶快进宫。
后台的人替谭鑫培捏一把汗,因为孙怡云家离宫中有几里路,往返一趟至少要三刻到一个时辰,还要半个时辰化妆,无论如何都要误场。台上的谭鑫培,该怎么办?
谭鑫培担心的不是自己,而是孙怡云,如果得罪台前的慈禧太后,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得设法保护他。于是,他念起一个“拖”字诀,一直拖到孙怡云赶到为止。只见他上场念完引子、定场诗后,临时加了许多念白,从杨老令公七星庙招亲起,一直念到进苏武庙碰死李陵碑。这时,场上的执事暗暗给他打了一个招呼,暗示孙怡云已经来到。谭鑫培这才开始唱〔慢板〕转〔二六〕,本来只有四个“我好比”:“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我好比虎离山受了孤单,我好比南来雁失群飞散,我好比浅水龙困在沙滩。”为了拖延时间,他临时编排,一连唱了几十个“我好比”。执事又报孙怡云已经扮好,他才收住,转〔哭头〕。
终场以后,精通戏曲的慈禧太后问起其中的缘由,谭鑫培才将孙怡云因腹泻而误场的内情禀明。
延伸阅读
余三胜(1802—1866):男,京剧老生。幼学汉戏,后改京剧。他在徽调汉剧合流形成京剧的过程中,首将汉调皮簧和徽调皮簧相结合,并吸收昆曲梆子的演唱特点,创作皮簧唱腔;又糅西皮、二簧、花腔为一体,创制二簧反调。在念白上,将汉调基本语音与京、徽语音相结合。与程长庚、张二奎并称京剧“前三鼎甲”。
详见翁思再著《余叔岩传》(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谭鑫培(1847—1917):男,京剧老生、武生。传承前辈程长庚、余三胜等徽派、汉派的精华,文武兼擅,唱念做打全面发展,并且开韵味派先河,使京剧逐渐趋入精美的境界,成为京剧史上第一个老生流派——“谭派”创始人。与汪桂芬、孙菊仙被誉为“后三鼎甲”。代表剧目为《空城计》、《当锏卖马》、《李陵碑》、《洪羊洞》等。
详见周传家著《谭鑫培传》(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