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与文化传承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费君清

当今,人们正身处一个前所未有的互联网时代。美国生物神经科学家、《第四次革命》的作者扎克·林奇说:“人类在其整个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现在我们正处在信息技术革命阶段。信息技术给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带来了根本性变革。”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说:“工业革命是我们社会的巨大进步。我想,互联网革命也是如此,最终人们会成为技术经济的一部分。”正如他们两位所说的那样,在今天这个时代,互联网已经远远超出了工具的范畴,它代表着未来全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和形态都将随之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不是简单的变化,而是化学反应,对经济活动、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所有行业和产业都会进行革命性的再造。如互联网技术已经给了我们与人交流的新方式、创造内容的新方式、发现和组织信息的新方式。并且,在今后即将到来的日子里,它还会继续带来更多的更大的变化。

我们作为信息类高校的教师,身处其中,理所当然格外关注这场革命。一方面,密切关注互联网对整个世界的改变和对人类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另一方面,出于职业的敏感,也密切关注互联网对传统文化和传统媒介的改变。我们看到,传统文化和传统媒介都在经历着一场称得上是天翻地覆的深刻变革。以新媒介为例,它迅猛发展的浪潮已经大大超出人们当初的想象,使许多业内人士始料未及甚至瞠目结舌,同时又不由自主地卷入进去,并被裹挟着前行。

在这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面前,我们除了密切关注互联网浪潮带来的诸多新观念、新事物、新动向,关注许多领域的革命性再造,也不得不带着既欣喜又有点迷茫的心情,认真思考一些问题,如互联网时代产生的新文化、新媒介将带来什么?它们会对传统文化和传统媒介做出怎样的改变?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融合到新文化、新媒介中去吗?

围绕上述这些问题,我校一些从事人文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的中青年教师做了初步探索和思考,尤其是针对新文化、新传媒在创作方式和传播方式上的改变、新旧文化的相互碰撞和融合、新媒介构成要素、表现形态和互动方式上的深刻变革等。本书就是由十六位教师撰写的论文结集而成。这些论文研究的内容比较丰富,视野比较开阔,笔触也灵活流畅,大都言之有物,体现了求真求实的朴实文风。论文中有不少佳作,有的具有文化史的宏观视野,对当前的文化现象进行整体观照和高屋建瓴的理论阐述,如《信息科学视域与中国文学史思想转型》《从传统文学研究到新媒介文学研究的范式转换》;有的是研究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在当今时代的存在和传播,如《网络时代古典文学传播刍议》《信息时代中国古典文学的存在方式论》《信息化社会语境中的古代文学跨媒介传播》《中国古代女诗人及其作品在网络中的传播现状与意义分析》《中国古代舆情汇集制度及其得失探析》;有的是分析新媒介崛起所引起的变革以及它们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和汲取,如《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美国动漫〈花木兰〉的启示》《互联网时代言情小说出版热潮分析——以“红楼同人”小说为例》《华丽的表彰——作为象征资本的电影奖》《国产RPG游戏对中国神话的运用及传播》;有的是从现实发生的具体事例入手,探讨新媒介在互联网背景下出现的新动向,如《文化生产事件中的话语权争夺——以〈爸爸去哪儿〉为样本》《走出媒体报道的伦理困境——以厦门公交纵火案为典型个案》《探析李白形象在网络中的新变化》《美女称谓源流辨——兼论信息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另外,还有两篇涉及出版和文献资料研究的论文,即《数字时代背景下的出版政策研究文献分析》和《清代浙江诗人区域分布的数据分析研究——以〈两浙轩录〉〈两浙轩续录〉为中心》。此书的问世,标志着我校文科教师群体开始把互联网时代的新文化和新媒介作为学术研究的重要方向,将自己的学术研究与信息时代的新文化现象和新媒介革命结合起来,与我校信息学科的特色和优势紧密地联系起来,与平时的人才培养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在学术研究上迈出的可喜一步。我相信,借此书的出版,一定会进一步提振大家对这一学术领域的研究兴趣,会促进更多的学者专家关注这方面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升该领域的学术水平。毋庸讳言,由于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正在起步,可借鉴的资料也不够丰富,故本论文集肯定还存在不少不足,希望大家能多多批评指正。

特别要说明的是,浙江大学出版社的责任编辑蔡圆圆在审阅本书时,非常认真负责,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并改正了稿件中一些文字上的讹误,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2016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