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展:释放有限资源的无限潜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推荐序

现代社会有一个默认的价值观:个人想要更多的财富,公司想要更多的资源——似乎多就代表成功。然而,有两派觉得不太合理。消极避世思想认为,无节制的发展,会让地球环境承受不了,更极端一些的观点则认为,人类工业文明就是地球的癌症。而“极简主义”要求我们把所有不常用的东西都舍弃,排除一切干扰,聚精会神地修身养性,因为这样才能获得幸福的生活。

然而,发展是人的本能追求。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能用发展来解决。尽管有很多人呼吁限制发展,鼓吹极简生活,但我们从来没见到哪个国家真的限制发展。可话说回来,过分追求“多”,确实感觉有些不对。那么,究竟是哪里不对呢?什么才是对的?

其实,极端环保派和极简主义者各说对了一半。一味求多,的确是不可持续的——但这只是你自己的不可持续,最多就是你自己的公司倒闭,对大环境不会有什么大危害,市场机制很善于惩罚那些不可持续的东西。少拥有一点儿东西,也的确能让它们发挥最大的效用——但是“少”不是目的,幸福生活也不能一味求“少”,发展才是目的。

索南沙因的观点,就是避免陷入一味求多的思维模式,尽可能利用手里现有的资源发展。道理就这么简单。

有一种人,他们追求“更多”——更多的收入、更高的职位、更好的汽车,等等,有这种强烈愿望的人,被称为“追逐者”。追逐心态,有三种来源:

第一个来源是跟别人比。我们时刻都想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相对位置,相对位置很多时候比绝对位置还重要。我挣多少钱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比同事多挣或者少挣了多少钱。而且这个攀比还常常是往上比。年薪上千万美元的互联网创业公司CEO(首席执行官)说自己的幸福感不高,因为在硅谷,这根本不算什么。第二个来源是我们总是认为要想办成更多的事,就得动用更多的资源。我们常常忽略自己已经拥有的资源的价值。第三个来源是,我们单纯地就是想要“更多”。这本书中,有一个听噪声吃巧克力的心理实验,结果每个被试都赢取了远远超过自己能吃掉的数量的巧克力。想要更多,这大概是物资短缺时代的一个思维烙印吧。

互联网公司有一个共同心态——烧钱。索南沙因在这本书里提到,早在去雅虎之前,玛丽莎·梅耶尔就在她谷歌的办公室门上贴了一句话:“收入可以解决一切问题。”鉴于很多互联网公司的实际收入比花费少很多,这句话的真实意思其实是“钱能解决所有问题”。这在互联网公司中一点儿都不罕见,也并不是CEO们都疯了。互联网创业公司的价值观是过分重视用户总数和流量,根本不怎么在乎实际盈利。这个理念就是先圈地再说——花钱慢的CEO甚至面临来自投资者的压力,因为花钱越快,公司的估值才能越高。互联网创业公司动力学就是尽量动用更多的资源,一直到没有资源可用为止。

读这本书有一种“宿命感”。每个人都知道这个拼命追求更多资源的做法是不可持续的,但是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追逐者呢?因为这是一个正反馈游戏。在短期内,你追逐的越多,拥有的就越多,然后你获得的评价就越高,你向上攀比的对象也越高,你也就越想追逐更多的东西。正反馈的游戏一旦陷进去,想要主动停手那就太难了。但是这个游戏是不可持续的,最后要么把能从外界获取的资源耗光,要么把自己的精力和希望耗尽。也许有人会说,亚马逊早期的扩张策略就是不顾一切先把位置占上再说,也是近乎疯狂的扩张,怎么贝佐斯就成功了呢?那是因为:第一,贝佐斯是看到机会了才上的,为了抓住机会而不得不冒险。他并不是为了烧钱而烧钱,不是盲目地扩张。第二,即便如此,贝佐斯的策略也是充满风险的。也许当初有十个亚马逊,但最终只有一个活了下来。

一旦发现自己处在一个正反馈游戏之中,就要意识到,这样的游戏都是不可持续的,就应该想想未来怎么软着陆。疯狂扩张的公司往往会被自己压垮,作为追逐者的个人可能会后劲儿不足。

美国有很多浪费的人,但是也有不少像老一辈中国人一样节俭的人。比如书里介绍了一个公司,从CEO到普通员工,出差时公司一律不提供餐补,而且凡是八小时车程以内的商务会议均需自驾前往——但是员工还都很满意,因为公司把省下来的钱都用于扩大规模、员工培训和直接增加工资了。

节俭不等于吝啬,而是一种思维模式。索南沙因说,节俭思维有三个好处:第一,节俭的人关注长远目标。第二,节俭的人,攀比心理比较弱,不会陷入追逐者的绝境。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节俭的人总是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资源。

《稀缺》说,短缺思维会把我们的头脑封闭起来,有机会也看不到,所以穷人会更穷。这个思想我非常赞同,但《稀缺》里说的这个思维模式,是被迫的,而且那时的人已经面临生活绝境,处在一种非常难受的状态下。这本书里所说的节俭更多的是一种主动的节俭——不是买不起,而是不想买。这种节俭,能激发人的创造性。

提起创新,我们一般比较强调自由,总想打破一个什么规则或者禁忌去创新。但在很多情况下,人为设定一些限制,没有了那么多的自由,反而有利于激发创新。很多研究发现,给一个预算限制,再让人设计一件产品,结果往往比没有预算限制的情况更好。其原理就在于在限制条件下,你不得不对现有资源开发新的用法——这个新用法往往具有很好的创造性。反过来说,如果要什么有什么,可以用新资源来实现新功能,那就根本没必要研究什么新用法,也就没有创造性了。延展,就是这么一种思维模式——主动给自己设定一些限制,专注于给已有的资源开发新用途,而避免陷入一味求多的追逐者的绝境。

延展思维模式的关键,是从已有的资源中发掘出创造性的价值。最普遍的创造就是“想法的连接”。“发散思维”能把一个遥远的想法跟你手里的东西连接在一起,提供一个新思路。

万维钢

《精英日课》主讲人,《万万没想到》《智识分子》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