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恋物癖的常态化
网络性探索一开始可能会令人兴奋。你告诉自己说,不过是把脚趾放进水里,试试水而已。但如果感觉很好——很精彩,会怎么样?不久之后,如果你成天都想把脚趾再次放进水里,又会怎么样?最后的最后,你可能就会站上跳板,义无反顾地一头扎进水里。
技术一直在影响和塑造人类的行为,但在我看来,互联网带来的影响是以往任何技术都无法比拟的。即使你不是网络行为专家,也能注意到,网络空间似乎具有某种魔力,可以驱使人们去冒更大的风险。
人们误以为,网络环境比现实生活更安全,在网上与他人联系比面对面接触的风险更小。但是,我们的直觉只在现实世界接受过训练和打磨,一旦失去现实世界提供的线索和其他细微的信息,例如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实际空间,我们将无法做出明智的选择。因为我们在网上与他人交流时,并不是面对面地进行,而是匿名交流,或者更重要的是,我们觉得没有人知道我们叫什么名字。正如本书序中指出的那样,在网上,我们觉得非常自由、勇气十足。在网络环境中,人们之所以能够抛开束缚,行为举止像个“醉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因为对于某些人来说,网络环境就像酒精一样,会影响人的判断力,让人变得更加冲动。于是,在网络空间这个随意、匿名,以及没有距离感的虚拟现实环境中,出现了去抑制化现象。
通过自拍照、色情信息这种不断变化的求爱仪式,以及在社交网站上轻浮的调情,网络空间的特征可见一斑。在网上,我们可以毫无顾忌、胆大包天、直截了当。在现实生活中,个体可能会展现自己的常识、理性和克制,而进入网络空间后,这些素养都被抛弃了。为什么?
在网络心理学中,学者用在线去抑制效应来解释这种胆大包天的行为。约翰·舒勒是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人。现在,这个概念不仅被人频繁引用,而且被该领域的学者所接受。后来,又出现了另外一种解释——在线升级。对此,我曾经有过研究,并且撰写过相关文章。我使用这个概念,解释问题行为在网上是如何放大或扩大的。从利用令人愤怒的邮件、骂人的短信、攻击性的帖子进行超级恶心的互骂,到挑衅性的评论,无所不包。
这并不是说技术对我们有危害,或者在本质上起负面作用。不过,如果我们不了解技术的影响,就一定会出问题。大多数人并不知道网络空间究竟给他们带来了哪些影响,还一直以为网络空间和其他地方一样没什么区别。那些容易冲动或行事鲁莽的人特别容易受到影响。不过,由于在线升级效应,任何人都可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学会一些新行为和新规范。
在后面的网络爱情一章里,我将介绍与陌生人在网上相识、交朋友、形成社区、发展重要人际关系的一些新方法。在本章,我将探讨技术对一小部分人的影响,特别是对那些有恋物癖的人或有性欲倒错(非典型性行为的一种)障碍的人。为什么会对这些特定的在线人群如此关注?因为通过研究技术对边缘行为或异常行为的极端影响,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到网络环境对我们所有人的影响。作为刑事科学网络心理学家,我曾经见证过无数起这样的案例。只要技术与某种潜在的倾向或某种行为趋势相结合,就会使该行为放大或扩大。
我认为在现实生活中,给人们带来极大痛苦的行为趋势和缺陷将会在网络上引发更多的冲突。任何行为都是如此。
如果这些行为趋势没有破坏力或没有风险,它的影响可能是良性的。比如,如果有人喜欢浏览在线园艺论坛,这一行为并不会带来自我毁灭。但是,一旦许多冒险行为转移到了网上,风险就会变得更大,特别是一些病态行为和犯罪行为。为了便于理解,我举个例子。现实世界中的跟踪狂人在某个时间通常只能关注一个受害者,但在技术的帮助下,网络跟踪狂人可以同时追踪多名受害者。网络跟踪被认为是现实世界犯罪行为的进化版本。网络空间成为变态行为的温床。现实世界的行为一旦迁移进去后,就会被迅速放大。有时,这种迅速放大还会对现实世界带来严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