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化思维导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如何使用本书

在本书还是手稿的时候,它就有几种使用方式,但主要是供个人使用或课堂使用。虽然读者肯定会找到自己的使用方法,但在此我有必要解释一下我看到以及设想中的使用方法。

对于个人使用,最好的方法可能就是从头到尾读下去,忽略所有的文献材料。每章末尾的思考题应该作为正文的一部分来阅读,以便了解该章内容可能适用的问题范围。如果某个问题或引用特别吸引你,就做点笔记,然后利用参考文献来进一步研究。由于本书旨在向你介绍新的思考方法,所以给出了许多引用和参考文献,这不是卖弄学识,而是为你指出众多其他的学习路径。

并非所有的参考文献都是好的示例,所以每章末尾的“推荐阅读”和“建议阅读”给出了进一步的帮助。“推荐阅读”和“建议阅读”的基本区别在于,这些年来,我发现“推荐”别人读一整本书是不明智的。他们要么不会去读,要么读了,但对其价值的看法与我不同。后一种情况中,我树立了敌人。前一种情况中,我让别人想躲着我。但不管怎样,请读一些我建议的书。

对于课堂使用,有多种选择。对于典型的大学课程,7章内容大致可以隔一周学习一章,期间不上课的那一周用于推荐阅读。这就是我们面对“混合”听众时采取的策略,也就是说,来自不同学科的学生坐在一个教室里时,我就这么做。如果学生的背景差不多,则可以替换成更为专业的阅读内容。据我们所知,这种方式至少被用于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和行为科学。

正文本身适用于所有大学二年级及以上水平的人,可以给他们安排不同数量的补充阅读和思考题。这些思考题本身通常也适合作为短论文或学期论文。在高年级的课程中,我们让学生准备一个或几个问题进行课堂展示。对于那些没有数学背景的学生,强力推荐符号练习。

本书的灵活性和材料的通用性让它很难放在大学的课程中。“它到底属于哪个系?”“它针对什么水平的学生?”我经常被问及这些问题,这可能是我们的社会过度分类的症状,即通过教育工厂将知识分解为学科领地,将人分成年龄等级。但问这些问题的人常常是真诚的,他们想突破当前的大学结构,得到更好的东西。我们应该试着给他们一个有帮助的答案。

关于放在“哪里”,我认为一般系统方法的课程或主题可以放在任何系中,只要有教师愿意讲,系主任愿意配合。在某些地方,跨系听课是解决这种棘手问题的传统方法。在另一些地方,甚至已经规定了一些全校(至少是全院)课程。通常,哲学系是个合适的地方,不过我们的前驻校哲学家Virg Dykstra总是教育我们,不应该有哲学系,只要每个系有一个哲学家即可。所以也许每个系都应该有一般系统课程,由系里的哲学家来讲授。或者将本书作为许多课程的补充读物。

关于“谁”和“何时”,如果允许我谈谈个人偏见,我可以说得更具体一些。我曾为大学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和研究生讲授过这些内容,也为那些毕业很长时间的人讲授过。出于某种原因,最激动的时候是为四年级或离开学校很久的人上课。四年级的学生似乎在寻找一种方式,将令人昏乱的、积累四年的事实材料集成为某种他们能真正使用的东西。尽管乍看上去,这种让材料有用的想法似乎非常滑稽,但不少同学返校或写信告诉我,这是他们在四年里学到的最有用的课程。我希望这是对这门课程的好评,而不是在说学校的坏话。

也许这种实用性是让这门课程适用于工作人群的原因,他们一致的反应是在课堂上讲一些故事,讲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如何应用或者应该应用某些一般系统定理。相反,刚入学的研究生似乎常常太沉迷其中,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大的专业化程度,而大学二年级学生只想要一些细节,而忽视了它们的一般性。当然,人们也不会完全符合这种年级分类。我不愿意想象,如果把一些研究生和大学二年级学生排除在课堂之外,我会少学到多少东西。